感官
“感官”為日本名詞,就是吾國“五官”的意思。
吾國舊時,或分五官為耳目口鼻與心,或分五官為口耳目及兩手。現代科學家分五官為:(甲)眼(視覺器),(乙)耳(聽覺器),(丙)鼻(嗅覺器),(丁)舌(味覺器),(戊)皮膚(觸覺器)。本篇所說,只及視覺聽覺的不準確,不可靠。
先言耳與聽覺:
同一叮鐺,叮鐺的聲音,我們張開了耳朵聽,與包住了耳朵——請閱者抽些時間試一試——有什么不同么?同樣一句“哈咦,說得是”(日本語,作“是呀,對的”解),日本男人講的與婦女講的,有什么不同?又日本男女講的與我們自己講的,有什么不同么?又自己先張開耳朵講,再包住耳朵聽,有什么不同么?請再試一次。
人耳與牛耳,除了尺寸有差別外,其構造似乎相同。為什么我們聽得懂音樂,為什么我們“對牛彈琴”時它完全不感興趣呀?牛耳與象耳,決然無差別,為什么象聽到了音樂,就會“跳舞”呢?
少數人耳中生毛,人們聽見的聲音與不生毛的人所聽見的,有無不同之處,有無輕重之別?年少時耳中無毛者,到了年老,也會生毛。
進言目與視覺:
戴黑眼鏡者,無物不黑;有黃疸病者,無物不黃;天生色盲者,紅黃不辨。明明一樣的一對眼睛——形式構造全同——為什么所見的顏色不一?用指按住雙目的下邊,同時向上略推,則所見的燈光,所見的人物,一個都變成兩個,什么道理呀?將雙目半閉,則所見者無不加闊,又是什么道理?
微微一蠅,非獨見了人不怕,并且還要飛到人身上來亂跑亂走。人的身體比蠅的身體大幾千倍,它應當快快的逃,遠遠的避,但它竟輕視我們,為什么呢?因為它眼睛小的緣故。眼睛小者,見大物皆小;反之,眼睛大者,見小物皆大,所以老虎見了人——虎比人大——一定要奔過來,因為它實在怕得不得了——趕快攻打,其意倒在自衛。
蜂蜜性甜,其色似糞,吃得看不得;干酪滋補,其氣惡濁,吃得聞不得。這是味官與視官的沖突,味官與嗅官的沖突。
視官與觸官,也有沖突。墻上懸一古畫——有房屋,有花草,又有山水,遠遠望去,凹者凹,凸者凸,用手一摸,全是平的。詩曰:
莫信目力好!
所見不皆真。
凹者何嘗凹?
黃金能化銀。
原載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新中國報》
上一篇:愈有愈要
下一篇:我們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