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腳點一主浮沉
在談到生活與生存之道的時候,南懷瑾先生指出,人生之道在于“君子安其身而后動”。要做一番事業(yè),做一件事情,要有一個行動,必須先求身安,身安而后動。換句話說,就是人要有所立。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來,這個很難。現(xiàn)在人無所安身的原因,是心無所安,也就是無所立。
這里的“無所立”中的“立”指的就是“立腳點”。細細品讀這段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南先生所要啟發(fā)我們的是:人生路上,一個人先要找到自己的立腳點,擁有了它才能讓自身獲得安定,甚至達到身心安定的境界;如此一來,才能進一步思考改變,比如事業(yè)上擴大規(guī)模,或者是改行干別的;生活中,更換生活環(huán)境,尋找新的生活方式,或是培養(yǎng)自身其他的生活樂趣,以改變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
那么,到底什么是立腳點?對此,南懷瑾先生的解釋是:我講到一位同學幾十年沒有站起來,沒有立腳點,一個人活了一輩子,你問他的人生觀是什么,他沒有人生觀。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要做個什么樣的人。很多人沒有人生觀,一輩子也沒有站起來過。所以文學上形容這類人是“浮沉于世間”,水高了就浮上來,水低了就沉下去。一般人就是這樣,在人海中沉浮,沒有立腳點。
如此看來,立腳點宛如人體的脊椎骨,讓我們站得挺拔,走得鏗鏘有力。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的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否則,生命將如一株墻頭茅草,風往北吹,便跟著向北倒;風往南吹,又隨之倒向南邊,永遠站不直,甚至站不起來。
這樣的情況,生活中頗為常見。比如,有的人始終立不起自己的是非觀、人生觀,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沒有長遠的眼光,更沒有成就自己的一技之長。今天掙的錢多一點,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明天虧空了,就不吃了。而有的人,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始終沒有自己的方向,等等,這些都是沒有南懷瑾先生所談到的“立腳點”的表現(xiàn)。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么東西站得起來。如此看來,生活中,我們要成就自己,或者說,要讓自己的人生不在塵世中浮浮沉沉,就必須確立好自己的立腳點。
在這方面,南懷瑾先生就是我們活生生的好榜樣。南懷瑾先生自幼嗜書成性,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鑄就了渾厚的文學修養(yǎng)。抗日戰(zhàn)爭中,南先生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回到四川后,便在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教書。這無疑就是南先生當年為自己確立的立腳點。他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縱觀南先生的生平,那以后,他一生都在講學,在修煉。這也就是后來他能夠轉而遁跡峨嵋大坪寺,潛心修佛,閱藏佛典三年的原因了——安身而后動。
可見,有了立腳點,我們便有了根,有了自己賴以站起、挺直的支柱,如此,便能夠穩(wěn)當妥帖地左右開合,來去自由,安身立命。而沒有立腳點,我們便只能如幽靈般飄在人世間,甚至如潮打的浮萍,左右搖擺,找不到可以安身的地方,更抓不住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無之間,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對于南先生的智慧,有人可能會覺得不過如此。然而,要想抬頭挺胸地站在人前,背后一定要吃很多的苦。在南先生那個年代,要尋找到自己的立腳點,更是難上加難。然而,他做到了。他不但成了海峽兩岸一位知名的學者,更成了中國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
可見,要真正抓住立腳點,是需要忍耐各種坎坷和打擊的。在忍耐中不斷探索和追蹤,最后看清自己的方向,抓住時機,確立自身的立腳點。所以,在尋找和確立自身立腳點的過程中,我們不必急于求成,但也不可借此荒廢時光,得過且過。
那么,尋找到立腳點,我們要立的是什么呢?古人說:“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在“立”上,南懷瑾先生推崇古人的“人生三不朽”,認為其中任何一項均可作為人們的“立腳點”。而在這三個方面,南懷瑾先生始終是身體力行的。比如,在立功上,最突出的莫過于南懷瑾先生在移居香港時,始終扮演著溝通兩岸關系的“和平密使”的角色,為兩岸領導人穿針引線。在南先生的努力下,促成了兩岸的“汪辜會談”,有力地促進了海峽兩岸密切接觸,為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除此之外,南先生在立言、立德上,也大有所建樹。
總而言之,立腳點一主沉浮。生活中,我們應當謹記南懷瑾先生的教誨,做一個有立腳點的人,并且,始終以南懷瑾先生為榜樣,身體力行,立德、立言、立功,此乃人生之大智慧也。
上一篇:有緣人共度,共渡有緣人
下一篇:樂天知命,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