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佩君莊朝用魏惠明董麗敏王紹艷
【原詩】: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2),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3),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4),猛氣充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5),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6),羽奏壯士驚(7)。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8)。
凌厲越萬里(9),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10)。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原詩作者】:陶淵明
【導讀入境】:
在這首詩里,詩人飽含著熱烈的情感,歌頌了舍身取義、視死如歸的俠客荊軻:
燕太子丹為向秦國報仇,準備刺殺秦王,他多方招募勇士。歷時一年,才得到了俠士荊軻。君子愿為知己而死,荊軻為報太子丹知遇之恩,提劍辭別燕京,赴秦執行使命。這一日荊軻的白馬在大道聲聲嘶鳴,送行的氣氛激昂而悲壯。荊軻怒發沖冠,勇猛之氣直貫長纓。太子丹在易水邊為荊軻設宴餞行,四周圍坐的全是英雄豪杰。高漸離的擊筑聲雄渾悲壯,宋意和著音樂放聲高歌。凄涼的樂聲、歌聲催人淚下,令壯士為之心驚。風蕭蕭,陣陣哀風吹過;水淡淡,易水涌起寒波。荊軻自知此去秦國便不會生還,但他卻自信自己會英名不泯,千古流芳。懷著這樣的信念,荊軻頭也不回地登車而去。車子飛馳急驅,直奔目的地——秦宮廷。荊軻奮行直前越過千萬里,曲曲折折經過千萬城。荊軻向秦王獻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奮力去刺秦王,秦王被嚇得驚恐萬狀。只可惜荊軻劍術不精,刺殺未成。荊軻雖因此而被殺,但千載之下,他的精神仍令人感動已極!
【賞析】:
這首詩托古見志,描述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歌頌了荊軻不畏強暴的俠義行為,同時寄寓著詩人在晉宋易代時的悲憤和豪情。
這首詩是陶詩“金剛怒目式”作品中典型的一首。詩中雖然描述了荊軻刺秦王的事件,但它沒有像以往的那些敘事詩那詳敘故事原委和描寫細節及對話,而是通過特寫鏡頭似的典型畫面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表達感情。
詩中易水餞別的畫面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在瑟瑟秋風里,好友們來為壯士荊軻送行了。凄涼的筑聲響起來了,激昂的歌子唱起來了,易水河在不斷地涌動奔騰。在場的人無不泣下,荊軻心中更是激動不已,從容就義的念頭已根植心中。
壯士登程這個畫面無比簡潔,與前一個畫面相比似乎無聲無息,然而其迅捷堅定地登上征程的行動描寫,表現出了荊軻的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精神。
最后一個畫面是英勇行刺圖。由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人們頗為熟悉,作者在此只用“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淡淡一筆而過。行刺雖然失敗了,但荊軻的出現使不可一世的“豪主”頓時威風掃地,也反襯了荊軻的勇猛。詩的結尾兩句長嘆,恰切地道出了詩人對奇功未成的萬般惋惜。“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詩人胸中的憤世除暴之情得到了抒發,迸發出這位恬淡的田園詩人心底的豪情。
【思考題】:
請將這首詩與陶淵明的田園詩加以比較,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迥然有別的兩種藝術風格。
上一篇:中學生《詠物類》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哲理類》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