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致父親》
小馬哥:
《傅雷家書》是一本非常溫暖的家書,是獻給天下所有父親的一本親子啟迪書。那么下面,安子,我們來說一說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本書《致父親》吧,這也是一本寫給父親的書,但是與《傅雷家書》的風格卻完全不同。
安子:
我年輕的時候看卡夫卡、杜拉斯、米蘭·昆德拉,非常喜歡卡夫卡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卡夫卡的《變形記》。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卡夫卡其人。卡夫卡全名: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紀奧匈帝國德語小說家,猶太人,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生前默默無名,死后才被世人發現其價值,被奉為作家中的作家??ǚ蚩ǖ男≌f具有濃烈的自傳氣息,文筆干凈而詭異,常采用寓言體,寓意見仁見智。別開生面的寫法,讓20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小馬哥:
那么這樣一位文壇泰斗,到底有著怎樣的童年和怎樣的父親呢?通過這本《致父親》,我們可以看到卡夫卡的童年生活。
注解:弗朗茨·卡夫卡,20世紀奧匈帝國德語小說家,猶太人,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畢業于布拉格大學。1904年開始發表小說,1912年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
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逝世。他逝世后,其文章才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摘錄:我喪失了自信心。我動搖不定,疑慮重重。我的年齡越大,你可以用來證明我無能的材料也就越多;在某些方面,逐漸證明你確實是對的。我又要注意別斷言說我這樣完全是你造成的;你只是加重了原本的狀況,但你加重得很厲害,因為你在我面前就是很強大的,而且你用上了全部威力。
——卡夫卡《致父親》
安子:
說實話,《致父親》并不是一本看起來很愉快的書,和《傅雷家書》相比,卡夫卡的《致父親》要壓抑和沉悶許多。
《致父親》也是以一封家信的形式呈現的文學作品,這封超級長信,實際上是一篇有關社會學、倫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學和文學的論文,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學價值。在這封近三萬字的書信里,卡夫卡通過對父子關系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個暴君式家長的形象,控訴和批評了這種專制家長對孩子的摧殘。這種童年時期的遭遇,導致了卡夫卡的憂郁和悲觀,對他后來的創作中經常蘊含的苦悶、孤獨、絕望情緒,無疑有著很大的影響。
我特別想在這里推薦這本書,是因為中國家庭的父子關系,很多也存在卡夫卡所述的問題。很多父子之間、母女之間缺乏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期望過高、管制過嚴,因此而產生的悲劇常見諸報端。希望為人父母者,都能讀一讀卡夫卡的《致父親》,認真思考一下如何協調家庭中的各種關系,如何教育下一代,這于己于家于社會都是好事。
小馬哥:
哦?那卡夫卡的父親究竟是怎樣一位父親呢?為什么在卡夫卡眼里父親是一位暴君呢?
安子:
這在《致父親》里得到充分體現。我給大家讀讀開頭的一段,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最親愛的父親:
你最近曾問我,我為什么說怕你。一如既往,我無言以對,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為要闡明我的畏懼,就得細數諸多瑣事,我一下子根本說不全。
我現在當然無法直接描述你在我的生命之初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我原本需要些許鼓勵,些許和善,我的路需要些許余地,你卻把它堵死了,當然是出于好意,你認為我應當走另一條路。可我走不了別的路。
你坐在躺椅里主宰世界。你的觀點正確,任何別的觀點都是荒謬、偏激、瘋癲、不正常的。你如此自信,根本不必前后一致,總是有理。有時,你對某件事毫無看法,因此,對這件事的任何看法必定都是錯誤的。到頭來,除你之外所有的人都被罵得體無完膚。在我眼里,你具有所有暴君都具備的神秘莫測,他們的正確靠的是他們本人的存在,而不是思索。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
我小時候,你對我的大聲嚷嚷簡直就是天條,我永志不忘,它們一直是我評判世界,首先是評判你本人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你根本經不起這種評判。桌上的飯菜必須吃光,不準談論飯菜的好壞——你卻經常抱怨飯菜難吃,稱之為“豬食”。你食欲旺盛,喜歡吃得快,吃得熱,狼吞虎咽,因此,孩子也必須趕緊吃,餐桌上死氣沉沉,悄無聲息,打破這寂靜的只有你的規勸聲“先吃飯,后說話”,或“快點兒,快點兒,快點兒”,或“你瞧,我早就吃完了”。吃飯時不準做別的事,你卻修指甲、削鉛筆、用牙簽掏耳朵。父親,請你理解我,這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它們之所以使我感到壓抑,只是因為你,我心中衡量萬物的尺度。
摘錄:我倆不可能平心靜氣地交談,這還有一個其實很自然的后果:我連話都不會說了。你早早就禁止我說話了,你警告我“不要頂嘴,”一邊說一邊舉起手,這些都一直伴隨著我成長。我在你面前說話——只要說到你的事,你總是滔滔不絕——斷斷續續,結結巴巴,就這樣你還覺得我說得太多了,我終于啞口無言,開始時可能出于執拗,后來則是因為我在你面前既不會思考,也不會說話了。
——卡夫卡《致父親》
注解: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奧地利小說家,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ǚ蚩ǔ錾q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
自己并不遵守為我立的許多戒律。所以,世界在我眼里一分為三,一個是我這個奴隸的生活世界,其中布滿了條條框框,這些法規是專為我制定的,可我,不知道為什么,總是無法完全符合這些法規,然后是第二個世界,它與我的世界有天淵之別,這就是你的生活世界,你一刻不停地統治著,發號施令,因命令不被遵循而動怒,最后是第三個世界,你我之外的所有人都幸福地生活在其中,不受任何命令和戒律約束的世界。我始終感到恥辱,要么服從你的命令,這是恥辱,因為只有我必須遵守它們;要么執拗,這也是恥辱,因為我怎么可以在你面前執拗;要么我達不到法規的要求,比如說因為我缺乏你的力量、你的胃口、你的敏捷,而在你看來,你所要求的都是我理所當然應當具備地;這便是最大的恥辱了。
讀到這里,大家眼前就可以出現,一位獨斷專行的父親,一位從來聽不見孩子內心聲音的父親,和一個備受壓抑的兒子。
小馬哥:
多么形象的表達,一個權威型的父親和一個在父親的威壓下怯懦而不被鼓勵的兒子。在中國很多家庭里,父子關系也有類似的情形,建議父親們看一看這封信,感受和體會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體會如何改進對孩子的教育。
上一篇:《致女兒書》作品解讀
下一篇:《芳華》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