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榮格
瑞士著名精神病理學家、心理學家、西方文藝心理學神話原型批評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弗洛伊德、阿德勒同為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原為瑞士蘇黎世的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出版引起榮格極大興趣,于是投入精神分析的研究。1910年被推選為精神分析學會第一任主席,但在3年后召開的國際精神分析學討論會上,因與弗洛伊德發生意見分歧,離開弗洛伊德,發展了自己的體系,并稱之為分析心理學。
榮格早期是弗洛伊德學說的忠實信徒,后來在里比多 (無意識本能) 理論上與弗洛伊德產生分歧,他反對弗洛伊德片面夸大人的個體本能并將本能統統歸結于性的作用。認為里比多并非只是性的愿望,而是個人全部生活的生活力,它通過成長、生殖和各種活動發泄出來,據此,認為人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外傾性格和內傾性格,它們是本能的外在的和內在的表現形式。具有外傾性格的人傾向于外部有形的現實世界; 具有內傾性格的人趨向于內部思想和意向世界。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由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組成的。無意識又分兩個層次,上一層是個人無意識,指那些被壓抑、遺忘的或無意識中學得的各種經驗; 下一層是集體無意識 (或稱種族無意識),它包括本能和原型,是由人腦遺傳下來的,這種集體無意識是每個人個人無意識和意識的基礎。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具有四個領域: 感覺活動、情感活動、思維活動和直覺活動。他們受本能制約,每一種活動又都可分為內傾和外傾兩個方面。這便是榮格心理分析理論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無意識心理學》、《心理類型》。《尋求靈魂中的現代人》、《記憶、夢、反省》等著作中。
從這一理論為基礎,榮格發表了《分析心理學與詩的藝術》、《心理學與文學》、《美學中的心理類型》、《探索無意識》等著作,著眼于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動力,闡釋了自己的文學心理觀,關于審美過程中心理因素的理論,以及關于夢、象征和原型的理論,對西方人類學的研究和文學批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寫于1930年的著名文藝心理學論文 《心理學與文學》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文藝觀。
榮格把藝術創作方式分為心理學式和幻想式兩種模式。認為心理學式藝術創作的任務只是整理外界,處理的是人生的教訓、情緒的波動、熱情的經驗、命運的危險等,它只對意識的內容加以解釋,并沒有超出人們可以互相理解的范圍。幻想式藝術創作產生的作品則遠遠超出了我們的理解之外,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對此,人們只有不斷地揣摩,但這類作品無論如何深奧,總有一種人的本能要求實現于其中,盡管藝術家在創作時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本能要求在無意識中將一些不能實現的本能要求實現在藝術創造這種替代性的滿足中。因此認為幻想式的藝術作品都是人的一種不能實現的經驗經過巧妙化妝后的外部表現。
榮格認為任何偉大藝術的根基都不是個人的經驗,而是一種超越任何個人私情之上的更深刻、更動人的群體審美經驗——集體無意識。這是作者貫穿始終的重要思想。他認為人的大腦在歷史中不斷進化,長期社會經驗在人腦結構中留下了生理痕跡,形成各種無意識原型 (即原始的思維模式,對作品中這種模式的探尋被稱為原型批評),它們不斷地遺傳下來便形成人人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這是長期經驗積淀所產生的對環境的固定反應。它在原始社會表現為“原始意象”,形成神話和宗教; 在各個時代則形成共同的時代和要求。因此,他認為藝術家具有雙重身分,一方面,他是具有自己個人生活經驗和精神個性的人; 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家的人,他又必須忠實地作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傳達工具,必須代表整個人類共同的意愿來說話,只能是個集體的人,時代的代言人。就欣賞而言,藝術的根本作用也只在將每一個人頭腦中隱藏的“集體無意識”喚醒,不朽的藝術都是在社會共同的無意識領域中取得強烈共鳴的結果。
榮格擺脫了弗洛伊德狹隘的、以性為核心的精神分析學的框架,將里比多賦予生命能量的新義,創造出了一種嶄新的心理學。他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原型理論對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其集體無意識理論雖具有較濃的唯心和神秘色彩,但指出了人類文化和心理的歷史承傳關系; 其神話原型批評方法對于從宏觀研究一個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文學的關系很有借鑒意義。榮格將藝術創作完全視為一種無意識活動,固然有其局限,但認為無意識具有創造力,并以此解釋作家不能說明作品這種現象,對于人們對無意識領域的重視和研究也很有啟發價值。
上一篇:西方文學·弗洛伊德
下一篇:西方文學·海德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