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青瑣倩女離魂
鄭光祖 [1]
【元和令】杯中酒和淚酌,心間事對伊道,似長亭折柳贈柔條。哥哥,你休有上梢沒下梢。從今虛度可憐宵,奈離愁不了!
【后庭花】我這里翠簾車先控著,他那里黃金鐙懶去挑。我淚濕香羅袖,他鞭垂碧玉梢。望迢迢恨堆滿西風古道,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 [2] ,和青湛湛天有情天亦老。俺氣氳氳喟然聲不安交 [3] ,助疏剌剌動羈懷風亂掃 [4] ,滴撲簌簌界殘妝粉淚拋,灑細蒙蒙邑香塵暮雨飄。
【柳葉兒】見淅零零滿江干樓閣,我各剌剌坐車兒懶過溪橋,他圪蹬蹬馬蹄兒倦上皇州道。我一望望傷懷抱,他一步步待回鑣,早一程程水遠山遙。
【注釋】
[1]鄭光祖:字德輝,平陽(今山西)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被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2]急煎煎:形容異常焦急。[3]喟然:嘆息的樣子。[4]疏剌剌:也寫作“疎辣辣”、“疎喇喇”,象聲詞。
【賞析】
最早的“倩女離魂”來源于唐陳玄佑的《離魂記》。后來,元雜劇大家鄭光祖辭官歸隱,全身心投入戲劇創作,精心編排了這段故事,一部《迷青瑣倩女離魂》的悲情戲就這樣問世。
鄭光祖的“倩女”是因情而差點離魂死去的富家小姐張倩。張倩與秀才王文舉從小指腹為婚。王文舉父母早亡,家庭落魄,適婚年齡時到張家提親,不料張母嫌棄王家無權無勢,打算悔婚。為了讓王文舉知難而退,張母便借口說只有他中了進士,才將張倩許配給他。張倩對情感格外忠貞,知道母親有意為難,便在王文舉赴京應試時來到柳亭與他告別,一面勉勵,一面訴衷情。
這三段唱曲,便是張倩和王文舉在亭中送別的情景。“元和令”一段單講二人飲酒告別。和著淚飲一杯苦酒,張倩知道就算對王文舉說盡千言萬語,也不可能將他拉回身邊,對方去趕考畢竟是為了自己,她所能做的只有折柳贈他,讓他別把自己忘了。張倩怕王文舉也做負心人,再三叮嚀他不要三心二意,不然她對母親表示堅持不改嫁就沒了意義。
看著王文舉的馬漸行漸遠,她也踏上了馬車,但仍在掀簾眺望。“后庭花”、“柳葉兒”兩段里便滿含張倩告別之后不舍的情緒。望著古道迢迢,她在西風中垂淚,風過淚干,下一縷淚水又沾巾。“峨眉能自惜,別離淚似傾”,張倩克制住了臨別時的淚水,卻無法遏止別后的相思。所以王文舉離去不久,她便思念成疾。
《迷青瑣倩女離魂》此后的三折戲,即是張倩因為相思而離魂、由離魂再到回魂的經過。一開始,張倩只是終日做著王生歸來的夢,聽到些許動靜便趴到陽臺上去看。錯認了人之后獨自傷悲,恨自己不應該在柳亭趕王文舉走。就這樣在“遠浦孤鶩落霞、枯藤老樹昏鴉”中,聽著長笛一曲,思念情郎,最后她病臥榻上,昏迷不醒。原來是魂魄不聽人指揮,跟著王文舉的腳步赴京趕考去了。
王文舉還以為張倩真的追著自己來了,便高高興興地和她的魂魄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直到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打算正式拜訪岳母大人,于是便修書一封給張母。哪知道兩人一回到家中,張母便狂奔出來說張倩是妖魅,自己的女兒則快要病死了。王文舉聞言,大驚失色,拔劍就要殺了跟在自己身邊三年的“人”。張倩一時凄苦,魂魄一下子竟回到了自己的臥房,看到自己的原身形銷骨立,不成樣子,不禁悲從中來。一時激動,魂魄瞬間又回歸身體之內,整個人終于醒了過來。張倩與王文舉的結局可想而知,在鄭光祖的筆下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二人廝守,皆大歡喜。
上一篇:《鬼谷子·飛箝第五》釋義
下一篇:安德烈·莫羅阿《論友誼》全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