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空、動靜兩忘的境界!
【注釋】
人我一空:我和別人同樣被遺忘。
【譯文】
喜歡幽靜討厭喧囂的人,往往避開眾人以尋求安靜。其實他們不知道,當刻意去追求無人之地的時候,便成了一種對客觀世界的要求;心中刻意追求平靜的意念,便是騷動的根源。這樣哪里能夠得到內外一體、動靜皆忘的境界?
【道理】
世人往往因為一念的執著而無法擺脫塵世俗念的羈絆,無法從不安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其實,真正的靜來自內心的安寧,即所謂“心遠地自偏”。
丹霞燒木佛
在《宋高僧傳》中,記載了一樁著名的禪門公案:
唐代宗元和年間,丹霞天然禪師在洛陽龍門香山居住。一次冬日外出到慧林寺時,遇到了大寒天氣,丹霞便將寺中木佛取了一尊燒火取暖。住持大驚,呵斥道:“你怎么能燒了我們廟里的佛像呢?”丹霞用拄杖在火堆里撥了撥,說:“燒它是為了取舍利子。”住持說:“木雕佛像里怎么會有舍利子?”丹霞說:“既然沒有舍利,那便不是真佛,我就再取兩尊來取暖吧。”
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佛陀所講:“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佛陀所講皆為“演教”之方便法門,而非佛法本身,聽者只需從中體悟佛法,不應執著于經文、佛像本身,這樣才能經由表象進入本質,真正了悟“一切法自性空”的佛法真諦。
明鄭重《一指華嚴》
上一篇:《一字之師》名言名句解讀
下一篇:《為君子學》名言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