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陰符七術
題解
“本”是根本的意思,這里指人的內心?!氨窘洝敝饕懻摼裥摒B,“陰符”則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幻莫測。陶弘景題注:“陰符者,私志于內,物應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由本以經末,故曰本經。”尹桐陽曰:“經,常也,法也。本書有《中經》,此故云《本經》耳?!肚夭摺罚骸谩短幏分\,伏而誦之?!妒酚洝ぬK秦列傳》索隱云:‘《陰符》是太公兵法,謂陰謀之在其列?!?/p>
《鬼谷子》前面十四篇(今存十二篇)主要講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則主要講養精蓄銳之道?!侗窘涥幏咝g》由七篇構成,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后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于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中經》篇云:“《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碧蘸刖白⒃疲骸按丝傃浴侗窘洝贰冻謽小贰吨薪洝分x。言《本經》紀事,但紀道數而已。至于權變之要乃在《持樞》《中經》也?!笨梢姟侗窘涥幏咝g》與《中經》《持樞》在內容上是相關聯的。
盛神
盛神法五龍[1]。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2]。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3],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4]。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5]。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6]。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于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7]。
注釋
[1]盛神法五龍:陶弘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狈ǎХ?。五龍,即五行之龍,這里指木、火、金、水、土五行的神氣。
[2]“盛神中有五氣”五句:陶弘景注:“五氣,五藏之氣也。謂精、神、魂、魄、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含容,故為之舍;德能制御,故為之大。然則養神之所宜,歸之于道也?!蔽鍤?,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表現為神、魂、魄、精、志。其中神氣由心產生,是調節其他四氣乃至人體的原動力。舍,居所。大,壯大。道,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與規律。
[3]一其紀:一是它的開端。紀,開端。
[4]謂之神靈:陶弘景注:“無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紀也。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見其形,至于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是以謂之神靈也?!鄙耢`,指產生天地與萬物、包容弘厚、無形化氣的“道”。
[5]“故道者”六句:陶弘景注:“神明稟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瞬灰?,則有時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謂之德五氣各能循理,則成功可致,故曰德養五氣也。一者,無為而自然者也。心能無為,其術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術也?!毙g,術數,道術。
[6]“術者”三句:陶弘景注:“心氣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術。術者,道之由舍,則神乃為之使?!毙臍庵?,心氣的活動規律,這里指心氣按照規律活動的結果。
[7]“九竅十二舍者”六句:陶弘景注:“十二舍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口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舍有十二,故曰十二舍也。氣候由之出入,故曰氣之門戶也。唯心之所操舍,故曰心之總攝也。凡此皆受之于天,不其素,故曰真人。真人者,體同于天。故曰與天為一也?!笔幔梭w中氣的十二處止息之所,分別為心、肝、脾、肺、腎、胃、膀胱、大腸、小腸,膽、膻中、三焦??倲z,總領。真人,道家稱存養本性的得道之人。
譯文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五臟精氣的居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皆由道來創造,天地皆由道來創生,道包容廣大,無影無形,化為氣,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形成了,既看不見它的形,也不知它的名,稱之為“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九竅和十二個中氣止息之處是氣出入的門戶,是心的總開關。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與天地萬物是合為一體的。
內修煉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1]。故人與一生,出于物化[2]。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3]。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4]?;形鍤庹?,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5]。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6]。歸于身,謂之真人[7]。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8]。
注釋
[1]“內修煉而知之”四句:陶弘景注:“內修練,謂假學而知者也。然圣人雖圣,猶假學而知;假學即非自然,故曰以類知之也。”以類知之,根據同類事物的品性來推理認識萬事萬物。這是戰國時期常見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即類知法。《呂氏春秋·召類》有“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故鼓宮而宮應,鼓角而角動,以龍致雨,以形逐影”之說。
[2]故人與一生,出于物化:陶弘景注:“言人相與生在天地之間,得其一耳。但既出之后,隨物而化,故有不同也。”人、生,分別指人的肉體和生命。物化,化于物,即隨著外物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3]“知類在竅”五句:陶弘景注:“竅,謂孔竅也。言知事類在于九竅,然九竅之所疑,必與術相通。若乃心無其術,術必不通也。”竅,九竅。心術,心對九竅的支配是通過氣來交流的。
[4]“其通也”四句:陶弘景注:“心術能通,五氣自養。然養五氣者,務令神來歸舍,神既來舍,自然隨理而化也?!鄙嵘瘢咕竦玫綒w宿,保持鎮定專一。
[5]“化有五氣者”三句:陶弘景注:“言能化者,在于全五氣;神其一長者,言能齊一志思而君長之?!币婚L,統一管理。
[6]“靜和者養氣”六句:陶弘景注:“神既一長故能靜和而養氣,氣既養,德必和焉。四者謂志、思、神、德也。是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無有不為常存而舍之,則神道變化,自歸于身。”四邊威勢,向四邊發出威勢。
[7]歸于身,謂之真人:陶弘景注:“神化歸身,可謂真人也?!?/p>
[8]“真人者”十句:陶弘景注:“一者,無為也。言真人養產萬類,懷抱天心,施德養育,皆以無為為之。故曰執一而養產萬類。至于志意思慮運行,威勢莫非自然循理而動,故曰無為以包也。然通達此道,其唯善為士者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養志也。”執一,堅守自然之道。
譯文
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就稱作圣人。圣人是用類知法來掌握道的。所以人類的肉體與生命,都是源于天地的造化。人類通過九竅等外在感官來認識同類事物,如果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就需要借助心來思維,如果不能感知,那么就是心與九竅之間的氣不通,就會思路堵塞,無法認識同類事物。如果思路暢通,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定專一,這就叫作“化”。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了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才能養氣,五氣融和合一,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才能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么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就叫作全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歸之于肉體,便成為真人。真人,是跟天道合一的,堅守自然之道來生產、養育萬物,懷抱上天的心意,施行道德恩惠,以無為之道來指導思慮,通過這種途徑來散發威勢。游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就會精神旺盛充沛,就能培養志向。
養志
養志法靈龜[1]。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2]。有所欲,志存而思之[3]。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4]。故心氣一,則欲不徨[5];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6]。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7]。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8]。
注釋
[1]養志法靈龜:陶弘景注:“志者察是非,龜能知吉兇,故曰養志法靈龜?!膘`龜,古人認為烏龜是一種長壽而有靈性的動物。烏龜為了自我保護,總是將頭、四肢和尾巴縮在龜殼里。培養志氣就像烏龜自我保護一樣,將四散的心氣收起來,所以叫“養志法靈龜”。
[2]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陶弘景注:“言以心氣不達,故須養志以求通也。”氣,指人體的活動機能。思,思緒,思路。
[3]思:思慕,想念。
[4]“欲多則心散”三句:陶弘景注:“此明縱欲者,不能養氣志,故所思不達者也?!?/p>
[5]徨:心神不安。
[6]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陶弘景注:“此明寡欲者,能養其志,故思理達矣?!彼祭磉_,思維的理路暢達。
[7]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陶弘景注:“和通則莫不調暢,故亂氣自消?!焙停蜌?。這里指心氣平和地運行。亂氣,指心氣被堵塞之后而亂行之氣。
[8]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陶弘景注:“心通則一身泰,職明則天下平?!甭毞?,職責分明。
譯文
培養志氣的辦法是效法靈龜。培養志氣,是因為心氣所產生的思緒不暢達。人一旦有了某種欲望,就會在心中想著去滿足欲望,志氣就會受到欲望的驅使。欲望多了,心神就會渙散;心神渙散,志氣就會衰弱;志氣衰弱,思路就無法暢達。因此,心神專一,欲望就不會擾亂心神;欲望不會擾亂心神,志氣就不會衰弱;志氣不衰弱,思路就會暢達;思路暢達,就能心氣和順;心氣和順,就沒有亂氣郁積于心中。所以,對內要培養志氣,對外要了解明察各種人。培養志氣能做到心氣暢通,了解他人就能做到人盡其用。
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1]。志不養,則心氣不固[2];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3];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4]。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5]。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6]。
注釋
[1]“將欲用之于人”六句:陶弘景注:“將欲用之于人,謂之養志之術用人也。養志則氣盛,不養則氣衰。盛衰既形,則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則善于養志者,其唯寡欲乎?!别B其志氣,通過培養志氣之法替對方培養氣和志。所安,對方心思所在的地方,即興趣、愛好。所能,對方能干的事情,即能力、才干。
[2]固:穩固,堅定。
[3]應對:應付,對答。猛:急驟。這里指反應迅捷靈敏。
[4]“應對不猛”四句:陶弘景注:“此明喪神始于志不養也?!?/p>
[5]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陶弘景注:“仿佛,不精明之貌;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故參會不得其一也。”仿佛,心意彷徨,精神恍惚。參會不一,指意志、心氣、精神三者不能相互溝通協調配合。
[6]“養志之始”六句:陶弘景注:“安者謂寡欲而心安也。威勢既不分散,神明常來固守。如此則威積而勢震物也。上‘分’,謂散亡也,下‘分’,謂我有其威,而能動彼,故曰:乃能分之也。”神明,人的精神。
譯文
如果要把培養志氣之法用于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志氣的。了解別人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興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如果不培養志氣,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就不暢達;思路不暢達,意志就不充實;意志不充實,應對就不迅捷靈敏;應對不迅捷靈敏,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喪失了神智;人一旦喪失了神智,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狀態,那么意志、心氣、精神三者就不會協調一致。所以培養志氣的首要前提是使自己鎮定下來。只有自己鎮定了,志向意愿才會充實堅定;志向意愿充實堅定,威勢就會凝聚不散,人的精神就常常固守在體內,這樣才能使對手的威勢分散。
實意
實意法螣蛇[1]。實意者,氣之慮也[2]。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3]。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4]。識氣寄,奸邪而倚之,詐謀而惑之,言無由心矣[5]。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6]。
注釋
[1]實意法螣蛇:這里的“意”和“志”對應,是“志”所表現出來的意圖。陶弘景注:“意有委曲,蛇能屈伸,故實意者,法螣蛇也?!睂嵰?,使思想充實鎮定。螣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神蛇。
[2]實意者,氣之慮也:陶弘景注:“意實則氣平,氣平則慮審。故曰:實意者氣之慮也。”慮,思慮,與“氣”對應,受心氣主宰。
[3]“心欲安靜”六句:陶弘景注:“智不可亂,故能成其計謀;功不可間,故能寧其邦國?!?/p>
[4]“意慮定則心遂安”四句:陶弘景注:“心安則無為而順理,不思而玄覽。故心之所行不錯,神自得之。得則無不成矣。凝者,成也?!彼欤槙?。凝,精力集中。
[5]“識氣寄”四句:陶弘景注:“寄謂客寄。言識氣非真,但客寄耳。故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如此則言皆胸臆,無復由心矣?!弊R氣寄,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言無由心,言不由衷。
[6]“故信心術”四句:陶弘景注:“言心術誠明而不虧,真一守固而不化,然后待人接物,彼必輸誠盡意,智者慮能,明者獻策,上下同心,故能謀慮交會也。用天下之耳聽,故物候可知矣。”信心術,使心術真誠。真一,專一之道。
譯文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思想充實,就是充分調動心的思慮,也就是充分提高思維能力。心要求安靜,思慮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神奇的策略就產生了;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就能成熟。神奇的策略產生了,志向就不會被擾亂;謀劃成熟,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阻隔。思想堅定,心便安定了;心里安定,行動就不會出差錯。精神滿足,就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做壞事,自己就可能被欺詐陰謀迷惑,說出來的話就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言不由衷。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靜靜地等待意志和思慮的交會,聽候期待這一時機的到來。
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1]。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2]。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3],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4]。慮之太虛[5],待神往來[6]。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7],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8]。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9]。
注釋
[1]“慮不會”六句:陶弘景注:“慮不合物,則聽者不為己聽,故聽不審矣。聽既不審,候豈得哉!乖候而謀,非失而何,計既失矣,意何所信,唯有虛偽,無復誠實也。”慮不會,“慮”與“意”不交會。審,周詳。
[2]“故計謀之慮”三句:陶弘景注:“實意則計謀得,故曰務在實意;實意由于心安,故曰必在心術始也?!?/p>
[3]和通:和氣通暢。六腑:指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
[4]內視: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心去看。反聽:不是用耳去聽,而是用心去聽。
[5]太虛:思慮達到毫無雜念的空明境界。
[6]待神往來:陶弘景注:“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無為。如此則五臟安靜,六腑和通,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動則可以內視無形,反聽無聲,志慮宅太虛,至神明千萬往來歸于己也。”
[7]政理:為政的道理,即治國的原理。
[8]不行而至:陶弘景注:“唯神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于不知,見于不見,豈待出戶窺牖,然后知見哉!同于不見而命,不行而至也?!?/p>
[9]“是謂道知”四句:陶弘景注:“道,無思也,無為也。然則道知者,豈用知而知哉!以其無知,故能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來舍矣。宿猶舍也?!钡乐?,無為而知。
譯文
計謀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如果思慮不與意志交會,所聽到的事就不周詳,即使等候,時機也不會到來,計謀也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意志也就無所依賴,計謀也就成了虛而不實的東西。所以在計謀的開始,務必要做到實意,實意也必須從靜心之術開始。靜心之術就是: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固守不動,才能做到用心去看,用心去聽,最后安定心志。思慮達到毫無雜念的空明境界,精神就能自由往來。在這樣的狀態下,來看天地開辟,知悉萬物產生和變化的規律,看陰陽的起始變化,探索人世間治國安邦的道理,做到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大勢,不開窗戶就能悟到自然之道,不等到事情發生就能準確預見并發布命令,不做事就能成功。這就是所謂的無為而知,它可以與神明交往,與無限的世界相應和,并能使神明長駐心中。
分威
分威法伏熊[1]。分威者,神之覆也[2]。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3]。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4]。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5]。
注釋
[1]分威法伏熊:陶弘景注:“精虛動物謂之威,發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后動。故分威法伏熊也。”分威,散發威勢。尹桐陽《鬼谷子新釋》認為“分”即“奮”,分威即“奮己之威”。伏熊,趴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
[2]分威者,神之覆也:陶弘景注:“覆,猶衣被也。神明衣被,然后其威可分也?!?/p>
[3]“故靜意固志”三句:陶弘景注:“言致神之道,必須靜意固志,自歸其舍,則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鄙駳w其舍,指精神集中而不分散。
[4]“威覆盛”八句:陶弘景注:“外威既盛,則內志堅實,表里相符,誰敢當之。物不能當,則我之威分矣。威分勢動,則物皆肅然,畏敬其人若天也?!蹦?,沒有什么能夠抵擋。
[5]“以實取虛”三句:陶弘景注:“言威勢既盛,人物肅然,是我實有而彼虛無,故能以我實取彼虛,以我有取彼無,其取之也,動必相應,猶稱銖以成鎰也。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四兩為鎰也。”以鎰稱銖,用重的砝碼稱量輕物,比喻以重馭輕,輕而易得。鎰、銖,古代兩種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一說相當于二十四兩,一兩為二十四銖。
譯文
散發威勢,要效法趴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散發威勢,就是要先積蓄威勢,讓神伏于其中。所以,只有使自己思想安靜,志向堅定,精神集中,威勢才能發揮盛大。威勢要發揮盛大,就要憑借內部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勢發出時就沒有人能夠抵擋;沒有人能夠抵擋,就能分散他人的威勢,那動搖他人的威勢就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就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勢去對付無威勢,就像用鎰來稱珠一樣輕而易舉。
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馀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1]。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2]。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3]。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4]。
注釋
[1]“故動者必隨”六句:陶弘景注:“言威分勢震,靡物猶風,故能動必有隨,唱必有和。但撓其指,以名呼之,則群物畢至,然徐徐以次觀其馀,眾循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風以動之,變以化之,猶泥之在鈞,群器之形自見。如此,則天下樂推而不厭,誰能間之也。”撓,彎曲。
[2]“審于唱和”三句:陶弘景注:“言審識唱和之理,故能有間,必知我;既知間,故能見間,而既見間,即莫能間,故能明于動變而威可分也?!币蚤g見間,用尋找間隙的方法去找對方的缺陷。
[3]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陶弘景注:“既能養志伏意,視知其間,則變動之術可成矣?!狈?,把意愿隱藏起來。視間,觀察對方的間隙。
[4]“知其固實者”六句:陶弘景注:“謂自知志意固實者,此可以自養也;能行禮讓于己者,乃可以養人也。如此則神存于內,兵亡于外,乃可為之形勢也。”固實,使自己的思想意識堅定而充實。讓己,把自己所擁有的給別人。
譯文
所以只要行動,就會有人跟隨;只要吶喊,就會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個指頭,就能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出,就可以使情況發生變化,就沒有一個人能逃得掉。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威勢就可以發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懂得使自己思想意識充實堅定的人,是懂得提高自我修養的人;懂得把自己所擁有的給予別人的人,是懂得以德服人的人。所以只要神存就可以達到威勢自奮,武力自然就失去了作用,然后根據形勢用神去駕馭對方。
散勢
散勢法鷙鳥[1]。散勢者,神之使也[2]。用之,必循間而動[3]。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4]。夫散勢者,心虛志溢[5]。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6]。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7]。
注釋
[1]散勢法鷙鳥:陶弘景注:“勢散而后物服,猶鳥擊禽獲,故散勢法鷙鳥也?!鄙荩稚Ψ降耐荨I?,分散,使喪失。鷙鳥,兇猛而迅速出擊的鳥,如鷹、隼之類。
[2]散勢者,神之使也:陶弘景注:“勢由神發,故勢者神之使?!笔梗@里指“出”,派的意思。
[3]用之,必循間而動:陶弘景注:“無間則勢不行,故用之必循間而動?!毖g,尋找對方的間隙和漏洞。
[4]“威肅內盛”三句:陶弘景注:“言威勢內盛行之,又因間而發,則其勢自然而布散矣。”肅,內斂。這里指積聚。推間,尋找間隙,尋找機會。推,推算,排查。
[5]夫散勢者,心虛志溢:陶弘景注:“心虛則物無不包,志溢則事無不決,所以能散其勢?!?/p>
[6]“意衰威失”三句:陶弘景注:“志意衰微而失勢,精神挫衄而不專,則言疏外而譎變也?!毖酝?,對方的言辭會將內心的真實情況泄露于外。多變,意即如果他想故意用言辭掩飾內心的慌張,往往就會閃爍其詞。
[7]“故觀其志意為度數”四句:陶弘景注:“知其志意隆替,然后為之度數。度數既立,乃復揣而說之。其圖其事也,必盡圓方之理,齊短長之用也?!贝дf,揣摩游說。圖事,謀劃事情。盡圓方,針對“揣說”而言,即盡情使用圓轉靈活或方正直率的游說方法。齊短長,針對“圖事”而言,即靈活運用各種計謀。短長,縱橫策略。
譯文
分散對方的威勢,要效法鷙鳥一樣兇猛而迅速出擊。分散對方的威勢,是自己的神發出的結果。要散發威勢,一定要尋找到對方的間隙然后采取行動。經過內心的蓄積,自己的威勢在內心積聚已經很盛了,找到對方的間隙而發出,對方的威勢勢必就會散失。對方的威勢一旦散失,他就會心虛,內在的志氣也會溢出。志氣溢出就會導致意志衰微,意志衰微就會失去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這樣對方的言辭就會將內心的真實情況泄露于外,如果他想故意在言辭上掩飾,往往就會閃爍其詞,詞不達意。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就可以運用“揣摩之術”去游說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
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1]。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2]。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3]。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4]。
注釋
[1]“無間則不散勢”四句:陶弘景注:“散不得間,則勢不行。故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得間,勢自分矣?!?/p>
[2]“故善思間者”四句:陶弘景注:“五氣內精,然后可以外察虛實之理。不失則間必可知,其有間,故能不失分散之實也?!彼奸g,意義跟“推間”相近。精五氣,修煉五臟精氣。動,行動。實,實效。
[3]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陶弘景注:“計謀者,志意之所成。故隨其志意,必知其計謀也?!?/p>
[4]“勢者”五句:陶弘景注:“神不肅察,所以勢敗也?!睓嘧?,靈活運用權術。敗,衰敗。
譯文
如果沒有間隙可用,就不能分散對方的威勢,散勢,必須要等到有間隙可鉆的時候才能行動,一旦行動,對方的威勢必然崩潰。所以,那些善于發現間隙的人,一定是在內心修煉著五臟精氣,在外探查對方的虛實,一旦行動就不會失去散發威勢的實效,他的行動就能緊緊抓住對方的意志思想,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威勢,是處理利害關系的決定因素,也是靈活運用權術的威懾力量;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
轉圓
轉圓法猛獸[1]。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而通心術[2]。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義無窮[3]。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4]。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5]。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6]。
注釋
[1]轉圓法猛獸:陶弘景注:“言圣智之不窮,若轉圓之無止。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盡,故轉圓法猛獸也。”轉圓,轉動圓珠,指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自如,能夠應付各種復雜的情況。
[2]“無窮者”三句:陶弘景注:“圣心若鏡,物感斯應。故不測之智可原,心術之要可通也?!辈粶y,無法測量。
[3]“而神道混沌為一”三句:陶弘景注:“既以圣心原不測,通心術,故雖神道混沌如物,杳冥而能論其萬類之變,說無窮之義也?!鄙竦?,神妙莫測的自然之道。變,通“辯”。說義無窮,所說的道理無窮無盡。
[4]“智略計謀”六句:陶弘景注:“事至,然后謀興;謀興,然后事濟。事無常準,故形容不同。圓者運而無窮,方者止而有分。陰則潛謀未兆,陽則功用斯彰。吉則福至,兇則禍來。凡此事皆反覆,故曰事類不同也?!毙稳荩螒B。事類不同,因為事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計謀。
[5]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陶弘景注:“此謂所謀‘圓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謬。故圣人懷轉圓之思,以求順通合也?!睉汛擞茫鶕@種情況來運用計謀。求其合,尋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
[6]“故與造化者為始”三句:陶弘景注:“圣人體道以為用。其動也,神其隨也。天故與造化其初,動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違,然后發施號令也。”
譯文
要把計謀運用得像圓珠那樣轉動自如,就要效法猛獸。所謂計謀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沒有窮盡的計謀,必須有圣人的胸懷,以施展深不可測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測的智慧來溝通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于一種混沌的統一狀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不論是智慧韜略還是奇計良謀,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內容:有的圓轉靈活,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隨著事物種類和情況的不同而不斷變化。所以圣人根據這種情況來運用計謀,像轉動圓珠一樣,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所以從創造化育萬事萬物的人開始,各種活動和行為沒有不與天道相合的,并且能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神明的境地。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1]。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2]。圓者,所以合語[3];方者,所以錯事[4]。轉化者,所以觀計謀[5];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6]。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7]。
注釋
[1]“天地無極”五句:陶弘景注:“天地則獨長且久,故無極;人事則吉兇相生,故無窮。天地以日月不過陵谷,不遷為成人事,以長保元亨,考終厥命為成。故見其事之成否,則知其計謀之得失。知其計謀之得失,則吉兇成敗之所終,皆可知也?!币?,因。所終,結果。
[2]“轉圓者”五句:陶弘景注:“言吉兇無常準,故取類轉圓。然唯圣人坐忘遺鑒,體同乎道。故能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轉圓而從其方,棄兇而趨吉,方謂吉之所在也。”
[3]圓者,所以合語:陶弘景注:“圓者,通變不窮,故能合彼此之語。”合語,言語融洽,說話投機。
[4]方者,所以錯事:陶弘景注:“方者,分位斯定,故可以錯有為之事?!卞e事,處理事務,解決問題。錯,同“措”。
[5]轉化者,所以觀計謀:陶弘景注:“轉化者,改禍為福,故可觀計謀之得失?!鞭D化,因轉動而變化。
[6]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陶弘景注:“接物者,順通人情,故可以觀進退之意是非之事也?!?/p>
[7]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陶弘景注:“謂上四者,必見其會通之變,然后總其綱要以結之,則情偽之說,可接引而盡矣。”會,會聚,這里指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要結,關鍵。接其說,迎合對方需要的游說。
譯文
天地是廣大無邊的,人事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考察其中的計謀,就可以知道吉兇、成敗的結果。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兇。圣人憑借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情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情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抓住了事情的關鍵之處,才能去進行迎合對方需要的游說。
損兌
損兌法靈蓍[1]。損兌者,機危之決也[2]。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3]。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4]。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5]。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6]。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7]。
注釋
[1]損兌法靈蓍:陶弘景注:“《老子》曰:‘塞其兌?!由瞎唬骸畠?,目也?!?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曰:‘心有眼?!粍t兌者,謂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減損他慮,專以心察也。兌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損兌法靈蓍也。”損兌,指減少雜念,使思想專一。損,減少。兌,空穴。
[2]損兌者,機危之決也:陶弘景注:“幾危之兆,動理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見,故曰損兌者,機危之決也?!睓C危,隱微難測的征兆。
[3]“事有適然”四句:陶弘景注:“適然者,有時而然也。物之成敗,有時而然。機危之動,自微至著,若非情識遠深,知機玄覽,則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風濤潛駭,危機密發,然后河海之量堙為窮流,一簣之積疊成山岳。不謀其始,雖悔何追,故曰不可不察。”適然,偶然。
[4]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陶弘景注:“夫圣人者,勤于求賢,密于任使,故端拱無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辭也。又當明試以功,故曰合于事也。”德,通“得”。
[5]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陶弘景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減損他慮,故能行之?!?/p>
[6]“損之說之”三句:陶弘景注:“言減損之,說及其所說之物,理有不可,圣人不生辭以論之也。”
[7]“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三句:陶弘景注:“智者聽輿人之訟,采芻蕘之言,雖復辯周萬物不自說也,故不以己能言而棄人之言。既用眾言,故辭當而不煩。還任眾心,故心誠而不偽。心誠言當,志意豈復亂邪哉?!辈灰匝允酥?,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別人的主張。煩,煩瑣。
譯文
減少雜念以使心神專一,要效法靈驗的蓍草。減少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征兆的方法。任何事情或事物在運行發展過程中都會有偶然狀況發生,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即使是隱微的變化,也不能不仔細觀察。所以圣人處理事情,用順應自然的原則來對待,根據對方的言辭與其所做的事之間是否相合來做出判斷,對方有危險之處即會得知。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圣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圣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煩瑣,內心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1],因自然之道以為實[2]。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3]。益之損之,皆為之辭[4]。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5]。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磎[6]。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注釋
[1]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陶弘景注:“夫事變而后謀生,改常而后計起。故必當其難易之際,然后為之計謀。”當,遇到。
[2]因自然之道以為實:陶弘景注:“失自然之道,則事廢而功虧。故必因自然之道,以為用謀之實也?!睂?,這里指施行。
[3]“圓者不行”三句:陶弘景注:“夫謀之妙者,必能轉禍為福,因敗成功,沮彼而成我也。彼用圓者,謀令不行;彼用方者,謀令不止。然則圓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謀既發,彼不得守其常,豈非大功哉!”
[4]益之損之,皆為之辭:陶弘景注:“至于謀之損益,皆為生辭,以論其得失也?!币妫黾?。
[5]“用分威散勢之權”三句:陶弘景注:“夫所以能分威散勢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機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后能決之也。”
[6]“故善損兌者”三句:陶弘景注:“言善損慮以專心眼者,見事審,得理明,意決而不疑,志雄而不滯。其猶決水轉石,誰能當御哉。”仞,古代長度單位。在不同時期,對一仞的長度說法不一,如周代的仞為八尺,漢代的仞為七尺,東漢末年的仞為五尺六寸。
譯文
面對困難或者容易的事,去想出種種對策,根據自然之道來決定施行。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大功”。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都是為了言辭能夠合適地加以表達。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現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征兆,然后進行決斷。所以說,善于減少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就像決開千仞的大堤放水而下,水沖向萬仞之深的溪谷中的石頭能夠讓其旋轉一樣容易。水雖柔弱卻能轉動起大石頭,是水的形勢造成的必然結果。
上一篇:《鬼谷子·摩篇第八》釋義
下一篇:《鬼谷子·權篇第九》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