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廣川(今河北棗強縣)人,少治《公羊春秋》,漢代今文經學大師。曾任博士官、江都相和膠西王相。晚年“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養學著書為事”(《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后,上賢良對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張“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舉賢良對策》)為漢武帝所采納,開以后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他以儒家學說為主,又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思想,建立了以天人感應目的論為中心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萬物之祖”?!疤臁睂Φ厣辖y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分別表示希望和譴告,用以指導其行動,為君權神授制造理論根據。他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的形而上學思想,企圖借助天意論證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永恒性。他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和“性三品”的人性論。宣揚“三統三正”的歷史循環論。政治上主張封建大一統,提倡以“德化為本”。反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無)立錐之地”的土地兼并現象,要求“限民名田”。提出輕徭薄賦,以寬民力;解放奴婢,解放生產力,緩和階級矛盾等政治主張。著有《春秋繁露》和《舉賢良對策》。
上一篇:董仲舒
下一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