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目者面之淵,鼻者面之山
【原文】
目者面之淵(1),不深則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則不靈。口闊而方祿千鐘,齒多而圓不家食。眼角入鬢,必掌刑名。頂見(2)于面,終司錢谷(3):此貴征也。舌脫(4)無官,橘皮不顯。文人有傷左目,鷹鼻動便食人:此賤征也。
【注釋】
(1)淵:水潭,深而靜止,清澈見底。
(2)見:通“現”。
(3)錢谷:一生不缺錢花。
(4)舌脫:口吃,古人認為口吃無官運。
【譯文】
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兩方水潭,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不會清朗明爽。鼻子如同支撐面部的山脈,鼻梁不挺拔,面部就不會顯得機靈聰慧。嘴巴寬闊又方正,主人有享千鐘之福祿,牙齒細小而圓潤,適合在外地建功立業。兩眼秀長并插至鬢發處者,必掌司法大權,禿發謝頂而使頭與面額相連無限界者,能掌財政大權。口吃者無官運。面部肌膚粗糙如橘子皮的人不會發達。文人若左眼有傷那么文星陷落而無所作為。鼻子如鷹嘴的人,必定內心陰險狠毒,喜傷人,這些都是貧賤的征兆。
【解讀】
人的容貌的不同,以五官最為顯著,曾國藩曾說: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人的整個臉部清爽明朗,在于眼睛的神采是否深沉,而人的靈俊之氣來于鼻梁的高挺;古人認為齒多而圓是大貴之相,日后必食朝廷俸祿,眼角入鬢者執掌生殺大權,禿發謝頂者擅長理財,口吃的人沒有官運,面部粗糙如橘子皮者不會發達,文人若左眼有傷無所作為。鼻子如鷹嘴的人,必定內心陰險狠毒,喜傷人。面相只是我們識人的一個參考,凡事都有兩面性,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可因貌自卑,不思進取。
典例闡幽
不以己卑,必成大材
相傳南宋將領呂文德長得奇形怪狀,父母親都很嫌棄他。有一天,一位和尚看到他,感到極為震驚,便對人說:“這人眼睛里露出金光,光彩射人。聲音響亮,震越山林。加之銅肩鐵肋,真是一副好身板。這人是多年修行的精靈投到世上,他日必定大富大貴。”
旁邊有人聽了,就問和尚什么是精靈轉世。和尚回答說:“大凡人相中比較高貴的相都是生有根本,前生都有不凡的歷史。一般說來,有五種相極為高貴,這五種人有的前生是神靈;有的是前生經過艱苦的修行;有的則是其他星宿降生人間;更有的是神仙起了凡心,想來人世上看看;再就是有的山精野怪在山中修煉多年,有了高深的道行,轉變成了人。相書上把這些叫做從修行中來,從神靈中來,從神仙上來,從星宿中來,從精怪中來。這些人大多長相不凡,很有特征,以后都要干一番大事業,所以有富貴功名。至于一般的平庸相貌,多是凡人迷惑不定,在人世中俗心未盡,輪回一年又一年,這樣的人大半都是庸流,也不會有多大前程。”和尚說完這番話,便掉頭而走。臨走之時,拍了拍呂文德的雙肩,說道:“您好自為之,珍重吧!”這樣又過了一些時候,有一天呂文德到市上賣柴。不小心,他把一只鞋留在路旁,因為他的腳有一尺二寸長,所以大將趙葵見到鞋后,感到驚駭,便派人追訪到他的家,正趕上呂文德背著一捆柴,提著一只老虎、一只鹿。趙葵聽說呂文德如此神勇,便把他留在軍營之中。以后,呂文德屢建戰功,終于高居官位,封公封侯,做到了衛國公。
在這一例證中,相士對呂文德大加稱道,對他的命運還很傾慕。其實呂文德在宋亡之后,便投降了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臣!又怎么會是“精靈轉世”呢?相士們騙人的把戲,不攻自破了。面相與生俱來,它只是我們識人之初的一個大致的印象,不完全與命運相關。凡是都有一定的兩面性。馬云也曾說過:“男人才華與容貌往往是成反比的。”所以我們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可因貌自卑,不思進取。
厚德載物,拙誠信人
尉遲恭,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城)人。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并州都督,謚忠武。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傳說其面如黑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
隋朝大業末年,尉遲敬德在高陽從軍,時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尉遲敬德多次隨軍出征,以武勇稱著,被授朝散大夫之職。
義寧元年(617)三月,馬邑(治善陽,今山西朔縣)鷹揚府校尉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起兵反隋,并遣使歸附突厥。三月,劉武周稱帝,建元天興,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劉武周聞知尉遲敬德作戰勇猛,便將其網羅到自己麾下,擔任偏將。太原起兵的唐國公李淵建唐后,部將宋金剛建議劉武周“入圖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向以爭天下”,劉武周遂于武德二(619)年三月,在突厥支持下舉兵南下,尉遲敬德也在其中。九月,劉武周占領太原。尉遲敬德隨宋金剛繼續南下,攻克晉州(治今山西臨汾)。十月,又攻占澮州(治翼城,今屬山西)。此時夏縣(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人呂崇茂起兵響應劉武周,擊敗唐右仆射裴寂。唐高祖李淵詔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陜州總管于筠、內史詩郎唐儉等率兵討伐呂崇茂。雙方對峙于夏縣。秦王李世民奉命統關中兵進攻劉武周。十一月,自龍門關(今山西河津西北)乘堅冰過黃河,屯兵柏壁,與宋金剛軍對峙,并同固守絳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絳)的唐軍形成掎角之勢,進逼宋金剛軍。
十二月,呂崇茂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即遣尉遲敬德和尋相率兵潛往夏縣,接應呂崇茂。尉遲敬德與呂崇茂里應外合,夾擊唐軍,大敗唐軍,李孝基、獨孤懷恩、于筠、唐儉及行軍總管劉世讓全部被尉遲敬德俘獲。唐高祖李淵為救回被俘諸將,便免去其罪,派人招降了呂崇茂,拜夏州刺史。同時還讓呂崇茂暗中除掉尉遲敬德,尉遲敬德聞訊后,將呂崇茂殺死。
尉遲敬德、尋相擊敗唐軍后,還軍澮州。李世民聞訊后,即派殷開山、秦叔寶等在美良川(今山西夏縣北)截擊尉遲敬德軍,尉遲敬德毫無防備,被唐軍斬首2000余級,大敗而歸。不久,尉遲敬德、尋相秘密率精騎前往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蒲州鎮),救援王行本。李世民又親自率步騎3000連夜從小路趕到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安邑),截擊尉遲敬德、尋相軍,尉遲敬德這次敗得更慘,除自己與尋相只身脫逃,其眾全部被唐軍所俘。唐將獨孤懷恩也乘機逃走。當時獨孤懷恩本欲反唐自立,在獄中曾將此事告訴了唐儉,獨孤懷恩逃回后,又奉命攻蒲坂。唐儉聞訊后,恐獨孤懷恩反唐,便說服了尉遲敬德允許他派人給李淵報信。李淵遂將獨孤懷恩誅殺。
武德三年(620)四月,與唐軍相持約五個月的宋金剛軍終因糧秣斷絕,被迫以尋相部為后衛,向北撤退。李世民即率軍跟蹤追擊,大敗宋金剛軍。宋金剛率余部兩萬精兵退至介休(今山西介休),出西門而戰,宋金剛慘敗而逃。劉武周放棄并州與宋金剛逃往突厥,后為突厥所殺。尉遲敬德則收攏殘兵,堅守介休。李世民知其武勇出眾,便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進城勸降。尉遲敬德遂與尋相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縣)二城降唐。李世民見尉遲敬德來降,非常高興,任命尉遲敬德為右一府統軍,讓他繼續統領舊部8000人,與諸營相參,但一同投降的尋相將軍及宋金剛的部下士卒在夜間偷偷地逃走了。這樣一來,唐營里的人都指著尉遲恭竊竊私語。屈突通、殷開山等幾人,害怕尉遲恭逃跑,就把尉遲恭捆了起來,然后對李世民說:“尉遲恭驍勇絕倫,無人能敵,日后必為唐之大患,必須及早除之。現在我等已乘其不備把他捆了起來,聽候您的發落。”李世民聞言大驚,說:“你們可知道,尉遲恭如果要叛變,他怎么可能落后于尋相將軍?現在尋相叛而敬德留,足見尉遲敬德毫無叛志啊!”說完,趕忙走到尉遲恭面前,親手為其解開繩索,并把他引到了自己的臥室,拿出一箱金子相贈說:“大丈夫只以義氣相待,請不要為小事介懷。如果將軍不愿意留在這里,這箱金子可供作為路費,略表心意。當然,我是怎么也不會因讒害正,更不會強留不愿與我交朋友的人。”
尉遲恭聽李世民如此一說,聲淚俱下,立即下拜道:“秦王如此相待,恭非木石,豈不感知,誓為大王效死,厚贈實不敢受。”李世民扶起他說:“將軍果肯屈留,金不妨受。”尉遲恭繼續推辭,李世民便說:“先收下,作為以后有功的賞賜吧。”
第二天,李世民帶了500騎兵巡視戰場,突然遭到王世充騎兵的包圍追殺。王世充軍人數過萬,帶隊的又是大將單雄信,單雄信是隋唐時名將,慣用長槊,緊緊地纏住李世民不放,眼看李世民就要被生擒,突然一員猛將飛馳而至,沖開層層包圍,把李世民救了出來。此人正是眾人皆疑唯李世民信任的尉遲恭。李世民回營后對敬德說:“眾將疑公必叛,我謂公無他意,回報竟這般快速么?”再把昨夜那箱金子相賜,尉遲恭這才收下。經此事變以后,尉遲恭幾乎成了李世民的貼身侍衛,每次征戰,都寸步不離。李世民好冒險,總喜歡把最勇猛的將領組成一支突擊隊,在敵軍中左沖右突,以挫敵銳氣,打亂敵人的陣腳,尉遲恭也為能加入這支冒險的隊伍為榮,感激李世民的信任,對李世民便更加忠誠,決心以死相報知遇之恩。
唐朝統一中國之后,皇宮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越來越激烈。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但他怕功勞蓋世、戰將如云的李世民與他爭奪太子之位,便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刺殺李世民。可是,李建成又十分害怕李世民的大批戰將和護衛,尤其是形影不離,驍勇絕倫的尉遲恭。李建成深知尉遲恭是除掉李世民的最大障礙。于是他采取了分化瓦解政策。
一天,李建成派人給尉遲恭送去一車金銀珠寶,尉遲恭堅決辭退說:“敬德出身卑微,久陷逆地,幸得秦王提拔,得有今日,現欲酬報秦王相遇,尚未有好機會,若取太子禮,我報恩更報不過來了……”
李建成見金銀珠寶并不能收買尉遲恭,便又施一計,準備以北討突厥為名,要調尉遲敬德作先鋒,由李元吉帶領離開長安。并決定在大軍出發前,乘尉遲恭不在李世民身邊時突然行刺以便除掉李世民。尉遲敬德在探知這一消息后,便與其他謀臣一起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率先發動玄武門事變,尉遲恭協助李世民,捕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假傳圣旨斥退李建成等人布置的軍隊,然后冒險執槊闖到李淵面前,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就這樣,李世民在尉遲恭等人的協助下,終于順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不久便做了皇帝。
舌脫無官,不足為信
識人才不易,何況又是不善表達的人才。有些人口齒伶俐,能說會道,乍一接觸,很容易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被當做人才看待,而那些不善表達或口吃之人,總讓人覺得此人不可能有大作為。正所謂“舌脫無官”,果真如此么?
三國時期,景元四年(263)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余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后直趨成都。以廷尉衛權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鐘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調度指揮。
蜀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令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收縮兵力退保漢城(今陜西勉縣東)、樂城。由于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被魏興太守劉欽占領。鐘會遂幾路并進,直入漢中,留兩萬人圍漢、樂二城,親率主力直下陽安關口,斬蜀將傅僉,收降蔣舒,攻克關城(今陜西陽平關),長驅南下。
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攻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聞鐘會等部已入漢中,知漢中難保,急擺脫鄧艾,退往陰平。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姜維敗退,為搶先占橋頭的諸葛緒所阻。姜維從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繞道而東,作出攻擊諸葛緒后部的樣子,誘使諸葛緒離開橋頭三十里向北堵擊時,姜維乘機迅速通過橋頭,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守劍閣。諸葛緒趕去阻截,差了一天,沒有趕上。
鄧艾進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合兵南下。諸葛緒不從,領軍東向靠攏鐘會。鐘會欲專軍權,誣告諸葛緒畏敵不前,將其押回治罪,隨即統領大軍南下,被姜維阻于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守,鐘會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時魏軍因軍糧不繼,鐘會準備退兵。
鄧艾上書說:“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鐘會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進。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蜀國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子)從涪城回到綿竹,列陣等待鄧艾。
鄧艾派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鄧忠、師纂失利,退回,對鄧艾說:“賊未可擊。”鄧艾大怒,說:“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大聲叱責二將,并要將其斬首。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
綿竹陷落后,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劉禪驚慌失措,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并寫信到鄧艾那里請降。雄踞西蜀四十年之久的劉氏政權,在鄧艾的奇兵突襲下,土崩瓦解。而在劍閣抵御鐘會的姜維,當得知鄧艾穿越七百里大山,攻下江油、涪陵、綿竹的消息,就顧不上鐘會、廖化、張翼,南下救援成都,正迎上太仆蔣顯奉上后主劉禪交給他投降鐘會的詔書。
鄧艾在形勢發生變化,于己不利的情況下,隨機應變,以迂為直,變患為利,雖歷盡艱辛,但避開了姜維的主力,出奇兵攻下江油、涪陵、綿竹,迫使劉禪投降,平定了蜀地。誰料知取得如此輝煌戰績的鄧艾是天生的口吃,說話不利落之人呢!
所以,無論何時在選拔人才時,不管是高談闊論,還是不善表達的人,都應該公平對待,這樣才不至于埋沒人才。
面顯貴氣,奇貨可居
自古以來,商人的識人之術不可小覷,自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到清末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等巨商,他們都獨具識人慧眼。正是靠著這一獨特的本領為自己的事業開創出別有天地的景象。
呂不韋,陽翟人,父子經商,平日往來于各國,販賤賣貴,投機倒把,家累千金。呂不韋在邯鄲經商期間打聽到一個消息,自秦、趙繩池之會以來,秦昭王之孫子楚一直為質趙國。
子楚是秦昭王次子安國君之子,安國君叫嬴柱,被秦昭王立為太子,他有二十多個兒子,但都是嬪妃所生,沒有嫡生之子。眾妃之中,最為得寵的貴妃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子楚之母叫夏姬,沒有得到寵幸。所以子楚被派到趙國為質,幾乎被秦國所忘。大將軍王翦伐趙,趙遷怒于子楚,將他軟禁在叢臺,命趙大夫公孫乾監視出入。子楚食無魚,出無車,窮困潦倒,終日郁郁寡歡。
呂不韋知道這個消息后,以商人特有的機敏,第六感覺驅使他欲見子楚一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呂不韋見了子楚,只見他面如傅粉,唇若涂朱,雖在落魄之中,卻不失有貴人之氣,心中暗暗稱奇到:“此奇貨可居”
呂不韋不時地宴請公孫乾,感情日密。一日,公孫乾置酒宴請呂不韋。呂不韋趁機說:“坐間別無閑人,秦國王孫在此,可否請與共飲?”公孫乾即請子楚與呂不韋相見,同席而飲,三人其情甚篤,席間歡聲笑語。酒至半酣,公孫乾起身如廁,呂不韋趁機低聲問子楚:“秦王年邁,太子所愛華陽夫人無子,殿下兄弟甚多,均未得到寵幸,何不此時求歸秦國,專事華陽夫人,他日才有立儲之望。”
子楚含淚說:“恨未有脫身之計。”
呂不韋說:“某家雖貧,尚有千金之資,請替殿下謀之,往說太子及華陽夫人,幫助殿下回朝。”
子楚說:“果如君言,倘得富貴,與君同享。”
話未說完,公孫乾回席,詢問呂不韋說什么,呂不韋說只是談論珠寶價格,子楚不知。公孫乾也沒有懷疑,盡歡而散。此后,呂不韋經常跟子楚見面,密商歸國大事,暗中給子楚五百兩黃金,囑其收買左右,結交天下賓客。呂不韋又經常送些黃金絲帛給公孫乾,子楚也是如此,所以公孫乾也不大關注他們之間的事情。于是呂不韋密辭子楚,告別公孫乾佯稱經商去了。呂不韋不惜血本,四處收集珍奇玩物,往秦國都城咸陽進發。他首先拜訪華陽夫人的姐姐,送上一份厚禮,告訴華陽夫人的姐姐說:“王孫子楚在趙國,時刻思念太子和華陽夫人,些許孝順禮物,托我轉交;另有小禮,子楚奉獻姨娘。”
呂不韋呈上禮物,華陽夫人的姐姐大喜,對呂不韋說:“王孫在趙國,是否還思念故土?”
呂不韋說:“我就住在王孫公館對面,他的事和心我都知道。他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他說從小就沒有親人,夫人如同親生之母,切望回來奉養夫人,以盡人子之孝。”
“王孫一向可好?”
“秦兵屢次伐趙,趙王多次想殺他,全得大臣保奏,才得以保全性命,因而思歸之心日甚一日。”
“大臣為何保奏?”
“王孫賢孝無比,每逢秦王和夫人壽誕,年頭歲尾,必定沐浴齋戒,焚香向西跪拜遙祝,趙人無不知曉;王孫禮賢下士,交接天下賓客,德名遠揚,因此大臣保奏。”
呂不韋說完,又將珠寶獻上,說:“王孫不能親自侍奉太子和夫人,獻上薄禮,聊表孝順之心。”
華陽夫人的姐姐見如此重禮,囑咐下人招待呂不韋,自己進宮轉告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見此禮物,以為子楚真的在想自己,心里很高興。
呂不韋故意說:“華陽夫人共有幾子?”
“沒有兒子。”
呂不韋趁機說:“俗話說:以色侍人者,色衰而愛馳。如今華陽夫人很得太子寵愛,但可惜沒有兒子,現在應該在太子的這些孩子里面挑一個賢孝的為子,即使太子百年之后,他所立之子為王,始終不會失勢。否則,一旦色衰愛馳,后悔晚矣。”
“請問先生有何良策?”
“子楚比較賢孝,又甘心侍奉夫人,并且生母無寵,如果夫人立子楚為嫡子,豈不是可以永葆尊貴么?”
華陽夫人的姐姐又將話傳達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也深知這一點。當天夜里,夫人請求太子把子楚從趙國弄回來,太子就親自出馬請求秦昭王,但秦昭王不愿意。這些情況呂不韋都了如指掌。接著,呂不韋以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讓人勸說秦昭王,呂不韋這招果然奏效,秦昭王同意了。
呂不韋說:“太子果真要立子楚為嫡子,小人不惜千金家產,賄賂趙國之人,一定能救回子楚。”
太子與華陽夫人非常高興。交給呂不韋萬兩黃金,夫人專為子楚做了一箱衣服,太子又拜呂不韋為子楚太傅。呂不韋當即告辭了太子和華陽夫人趕回邯鄲。
不久,呂不韋就利用一個機會,把子楚救回了秦國。子楚即位,呂不韋掌控了幾乎全部朝政,主持秦國軍政十多年。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六·五行順逆,相生相克》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十一·容貌者佐骨之不足,情態者佐神之不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