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建立后,以從事工人運動為中心工作,在上海成立公開作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張國燾。書記部發行《勞動周刊》。1922年5月1日,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起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決議全國總工會成立前以書記部為全國總通訊機關。會后書記部遷北京,改為總部,總主任鄧中夏。在上海、武漢、長沙、濟南設分部。書記報總機關報《工人周刊》。為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1925年5月1日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正式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林偉民為委員長,劉少奇、劉文松為副委員長。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七年中,工人運動迅猛發展,大的高潮有三次。
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國工人運動掀起第一次高潮。十三個月內全國罷工達一百多次,參加人數在三十萬以上。其中著名罷工有:1922年1月,作為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起點的香港海員大罷工;192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2年10月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又稱二七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為這次工人運動高潮的最高峰,這次罷工被鎮壓,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工人斗爭目標主要是爭取組織工會等政治權力和要求增加工人工資等經濟權力,取得了很多勝利。斗爭中,工人階級表現了堅強的組織紀律性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國內和國際工人運動中影響良好。但工人沒有同其他階級聯合,沒有武裝起來,以致在反動軍閥武力鎮壓時缺乏足夠的抵抗能力。
國共合作建立為工人運動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和5月1日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為大革命高潮作了準備,很快迎來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潮。這次工人運動高潮以五卅運動和省港工人大罷工為中心。1925年春上海、青島日本紗廠工人的大罷工是五卅運動的序幕。5月15日,上海日本資本家鎮壓罷工工人,槍殺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傷十余人,是五卅運動的導火線。事件發生后,上海日本紗廠二萬多工人舉行抗議日本資本家鎮壓工人的罷工。中共中央決定于5月30日組織反帝示威運動。該日,上海各校學生二千人在公共租界進行反帝宣傳。帝國主義巡捕大肆捕人。聚在捕房外萬余群眾異常激憤,高呼“打倒帝國主義!”要求釋放被捕的學生。英帝國主義令巡捕向群眾開槍,群眾死十三人,傷數十人,被捕數十人,為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人民怒不可遏,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反帝統一戰線形成。上海市民大會提出向帝國主義交涉的十七項條件,主要內容是:永遠撤退駐華英日軍隊,取消領事裁判權,華人在租界有言論、集會、出版絕對自由,懲兇,賠償,撤銷“增加碼頭捐”、“交易所注冊”等。由于帝國主義的屠殺和分化,民族資產階級脫離反帝愛國統一戰線,6月23日商人開市。接著學生因暑假開始紛紛離校,工人階級處于孤立狀態,遂以經濟要求和地方性政治要求為目標,于八、九月間先后復工。五卅運動要求條件雖未全部實現,但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各地人民熱烈響應上海五卅反帝運動,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深遠、時間最長的是省港大罷工。全國直接參加運動的約達一百二十萬人。五卅運動標志著全國規模的大革命風暴已經到來。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為中心的工人運動高潮,矛頭直指英日等帝國主義,是有重大意義的政治斗爭;工人建立了武裝糾察隊,省港工人糾察隊不僅保衛罷工斗爭成果和工人的利益、安全,而且為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五卅運動在上海、在各地都形成了反帝統一戰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都投入了戰斗。顯然,比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大大前進了一步。
北伐戰爭開始后,工農積極支援北伐戰爭,參軍參戰支前,工農運動向新的高潮發展。1927年1月5日,武漢工人階級和其他革命群眾從英帝國主義手中奪回漢口租界;1月6日,九江工人和市民群眾占領九江英租界,迫使英帝國主義于2月19日和20日分別在中國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協定上簽字。上海工人階級配合北伐進軍,于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先后舉行兩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3月20日,北伐軍進至龍華,3月21日上海工人階級在周恩來(中共中央軍委書記、中共江浙區軍委書記)、趙世炎(江浙區委組織部長兼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羅亦農(江浙區委書記)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進至龍華的北伐軍按兵不動。工人獨立浴血奮戰三十多小時,22日打敗軍閥,解放上海,23日成立上海市人民革命政權。這次起義高潮的特點是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收回主權、解放城市奪取政權為主要目標。與此同時,工人組織程度大為提高,1927年6月全國工會會員二百八十萬。同時期共產黨員中工人成分達百分之六十五。
總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工人組織程度、覺悟程度的提高是非常迅速的。參見劉立凱、王真《1919一1927年的中國工人運動》,工人出版社,1957年版。
上一篇:1921年至1927年的農民運動
下一篇: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