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五行順逆,相生相克
【原文】
五行有合(1)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順而合。順者多富,即貴亦在浮沉之間。金與火仇(2),有時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貴非常。然所謂逆合者,金形帶火則然,火形帶金,則三十死矣;上形帶上則然,上形帶水,則孤寡終老矣;木形帶金則然,金形帶木,則刀劍隨身矣。此外牽(3)合,俱是雜格,不入文人正論。
【注釋】
(1)合: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
(2)仇:火能克金,因此金以火為仇。
(3)牽:勉強之合。
【譯文】
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克關系,這種關系稱為“合”,而“合”又有順合與逆合之分,如木生火、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火生土,輾轉相生此為順合。順合之相中多會致富,但是卻不會得貴,即便偶然得貴,也總是浮浮沉沉、升升降降,難于保持永久。金仇火,有時火與金又相輔相成,如金無火煉不成器的道理一樣,類而推之,水與土等等之間的關系都是這樣,這就是逆合,這種逆合之相非常高貴。然而在上述的逆合之相中,如果是金形人帶有火形之相,便非常高貴,相反,如果是火形人帶有金形之相,那么年齡到了30歲就會死亡;如果是水形人帶有水形之相,那么就會一輩子孤寡無依;如果是木形人帶有金形之相,便會非常高貴,相反,如果是金形人帶有木形之相,那么就會有刀劍之災,殺身之禍。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牽強附會的說法,都是雜湊的模式,不能歸入文人的正宗理論。
【解讀】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人為萬物之靈長,萬物之精華,其構成元素當然也該合自然之性,因此說:“稟五行以生,順天地之和,食天地之祿,未嘗不由五行之所取,辯五行之形,須盡識五行之性。”意思是,人生于五行,與天地相合,既然來自五行,那么想了解五行的形態,就必須知道五行的狀態,知根知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典例闡幽
性格決定命運,態度決定高度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后人尊稱“商圣”。經商期間三次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是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陶朱公原名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興國敗吳以后,功成身退,轉而經商,輾轉到了陶地,自稱朱公,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后來他的二兒子因殺人被囚在楚國,陶朱公想用金錢贖回二兒子的性命,于是決定讓小兒子帶著許多錢財去楚地辦理這件事。長子聽說后,堅決要求父親派他去,他說:我是長子,現在二弟有難,父親不派我去反而派弟弟去,這不是說明我不孝順嗎?并聲稱要自殺,陶朱公的老伴說:“你現在派小兒子去,還不知道能不能救老二呢,卻先喪了長子,可如何是好?”朱公不得已就派長子去辦這件事,還寫了一封信讓他帶給以前的好友莊生,并交代說:“你到了之后,立即把錢給莊生,一切聽從他的安排,不要管他怎么處理此事。”
長子到了楚國后,便找到了莊生的住處,發現莊生家徒四壁,院內雜草叢生。按照父親的囑托,把錢和信交給了莊生。莊生說:“你就此離開吧,即使你弟弟出來了,也不要問其中的原委。”但是長子離開后并未回家,而是想:這么多錢給他,如果二弟救不出來,那不是吃了大虧?欲留下來打聽消息。莊生雖然窮,卻非常廉直,楚國上下都很敬重他。陶朱公的賄賂,他并不想接受,只是準備在事成之后還給他,所以那些錢分毫未動。朱公的長子不知其中原委,以為莊生無足輕重。
莊生向楚王進諫說某某星宿相犯,這對楚國不利,只有廣施恩德才能消災,楚王聽了莊生的建議,實行大赦。陶朱公的長子聽說馬上要大赦,弟弟一定會出獄,而給莊生的金銀就浪費了,于是又去見莊生,向莊生索要錢財,并暗自慶幸。莊生覺得整個楚國都對我如此的敬重,竟被一個小孩欺騙,很是惱怒,又進宮見楚王說:我以前說過星宿相犯之事,大王準備修德回報。現在我聽說富翁陶朱公的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囚,他家里拿了很多錢財賄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并不是為了體恤社稷而大赦,而是因為陶朱公的兒子才大赦啊!楚王聽了于是就下令殺了陶朱公的次子,然后施行大赦。結果陶朱公的長子只好取了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長子回家后,陶朱公悲憤地說:“我早知道你一定會殺死你弟弟的,你并不是不愛你弟弟,只是因為你少時就跟我一起謀生,手頭不寬裕,所以吝惜錢財,而小兒子一出生就看見我十分富有,所以輕視錢財,揮金如土。以前我要派小兒子去辦這件事,就是因為他舍得花錢!”
性格定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閱歷豐富了,魯莽之人也可能學會適當的謹慎,勇而無謀的人也可能學會相時而動。從性格上識別人才,應當充分把握其恒定不變的特征和后天環境造成的變化,準確把握人才的個性是事情成敗的前提。
心胸狹隘,氣量狹小
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周公瑾是一位腹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但令人可惜的是,他卻未能盡其才而英年早逝,這跟他的氣量很有關系。
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三十萬,沿長江擺開陣勢,想一舉滅了東吳,實現他一統天下的夙愿。孔明為了實現隆中時對天下大勢的分析,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為了鞏固孫劉聯盟,隨魯肅過長江出使東吳游說孫權,共同抗曹。
諸葛亮來到東吳以后,他知道只有說服周瑜這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才能堅定孫權抗曹的決心。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針對周瑜氣量狹小,心胸狹隘的性格,故意把曹植的《銅雀臺歌》中的“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激起了周瑜對曹操的滿腔怒火,使他痛下不滅曹賊誓不為人的決心。
一天晚上,魯肅引諸葛亮去見周瑜,魯肅問周瑜說:“今曹操率兵南侵,是戰是和,將軍欲如何?”周瑜說:“昔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今日,曹操挾天子以攻諸侯,難以抗命,而且曹操兵力強盛,不可輕敵,戰則不保,和則易安。”魯肅大驚道:“將軍之言差矣,江東三代基業,豈可一朝白白送與他人?”周瑜道:“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千百萬生命財產,如遭戰禍,必生靈涂炭,損失殆盡,百年之后,后人指誰而罵,還不是我等嗎,所以我決心講和。”
諸葛亮了解周公瑾抗曹決心已定,只是想以此言試探自己的真正意圖罷了。諸葛亮說:“我有一條妙計,江東無需割地,也無需獻金納貢,只需馳一葉扁舟,送兩個人給曹操,曹操的百萬大軍必卷旗而撤,江東便可相安無事。”周瑜說:“是怎么的兩個人?”諸葛亮回答說:“是兩個絕世美女,曹操最想得到的就是江東喬國老家中的兩個女兒,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周瑜怒道:“你說曹操想得到大喬小喬,可有證據?”諸葛亮說:曹操曾在漳河邊上建造了一座銅雀臺,雕梁畫棟非常壯觀。又令曹植作賦一首名曰《銅雀臺賦》。立誓要娶‘二喬’。周瑜問:“那賦是怎么寫的,你可記得”諸葛亮答道:“我十分喜歡賦中的文筆華麗,曾偷偷背了下來。”接著就誦讀起來:從明后以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霍然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曹操老賊欺我太甚!”諸葛亮急忙阻止,其實是火上澆油。說道:“都督忘了,古時候單于多次侵犯邊境,漢天子許配公主和親,你何必愛惜民間的兩個女子呢?”這時魯肅說:“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將軍的夫人,小喬是公瑾愛妻啊。”諸葛亮佯裝失言,向周瑜請罪。周瑜怒道:“我與曹賊誓不兩立”諸葛亮故作姿態勸道:“請都督不可意氣用事,望三思而后行。”周瑜道:“我承蒙伯符重托,豈有投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會變卦的,勞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協力,共破曹賊。”因此孫劉聯盟得到了鞏固,最終于赤壁大敗曹操。
周瑜雖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將帥之才,但與諸葛亮比起來稍遜一些,這是周瑜所不能容忍的,最后以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悲憤而死。諸葛亮曾說:公瑾其才不下于我,而屢敗與我,為何,性情也。諸葛亮正是利用周瑜這一弱點,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五代南唐有位畫家叫鐘隱,他從小喜歡畫畫,經名師指點,自己又刻苦練習,年紀不大就成了名。鐘隱成了名以后,家中的賓客絡繹不絕,有求畫的,有求教的,有切磋探討畫藝的,當然也有巴結奉承的,好不熱鬧,真可謂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要是換了膚淺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可是鐘隱對這一切卻無動于衷,每天仍然在書房里潛心作畫,除了萬不得已,一切應酬的事全讓家人代勞。無意之中,連自己的新婚妻子也給冷落了。
鐘隱的妻子出嫁前也是個大家閨秀,她在娘家時,就聽說鐘隱少年得志,很傾慕他的才華。而她自己又長得端莊秀麗。人們都說她和鐘隱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對,地成一雙。沒想到,嫁到鐘家以后,丈夫雖是才華橫溢,對自己也很體貼,只是總覺得他對畫畫比對自己更著迷,心中漸漸有些不快了。
一天,鐘隱正在畫畫,他的妻子悄悄走進書房,幫他研墨,鐘隱感謝地向她點點頭,繼續作畫。妻子幾次欲言,又幾次閉口,最后實在忍耐不住,說道:“夫君何必自己困擾自己,你已有萬貫家財,又有如花閉月的嬌妻,自己的才華也受到世人的贊賞,還有什么值得你這樣每日辛苦呢?”鐘隱放下手中的筆,從書架上取下一幅畫,在妻子面前打開,說道:“你看這上面的鳥畫得怎么樣?”妻子說:“我不懂畫,說不出門道,不過我覺得那鳥像活了似的,翅膀正在動”。鐘隱又取出另一幅畫,打開放在妻子面前,問道:“你再看看這幅畫怎么樣?”妻子搖搖頭說:“這怎能跟那幅相比,那鳥畫得呆頭呆腦,像是貼上去的。”鐘隱把畫輕輕卷起,笑著說“誰說你不懂畫,看得很準,只是那第一幅是別人畫的,第二幅才是你丈夫畫的。雖說在畫山水畫上我已經有了點功夫,可畫花鳥還差得遠呢,你說,我怎能不練習呢?”
妻子的臉紅了。她也理解了丈夫的心思,再也不讓鐘隱輟筆了。
鐘隱深知,自學一年,不如拜師一天。要想畫好,必須有名師指點,也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他四處打聽哪有擅畫花鳥的名師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師學藝。可是打聽了很久,也一無所獲,鐘隱心中十分煩惱。這一天,他與故人侯良一起飲酒,酒到酣處,二人的話也就多了。鐘隱訴說了自己的苦惱,并問侯良是否能給引薦個擅畫花鳥的名師。侯良說:“這你可找對人了。我的內兄郭乾暉就很擅長畫花鳥畫。我妻子說,有一次他畫的牡丹,竟把蜜蜂給招來了。不過這個人性格古怪孤僻,別說收學生,就連自己畫的畫兒也輕易不給人看。更怪的是他畫畫還總躲著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學去。”鐘隱倒覺得郭乾暉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如此保守,必有訣竅。可是怎么才能接近他呢?這倒得費費腦筋了。
鐘隱是個倔脾氣,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做成。他四下打聽,聽說郭乾暉要買個家奴。他想,這倒是個好機會,我何不扮個家奴,一來可以進郭府,二來可以看到郭乾暉畫畫,于是鐘隱置辦了幾件奴仆穿的粗布衣服,打扮成仆人的樣子,就到郭府應聘去了。管家對鐘隱很滿意,又把他帶到郭乾暉面前,說道:“老爺,您不是想找個伺候您的仆人嗎,我看他年輕利落,長得也機靈,您就留在身邊吧。”郭乾暉上下打量了一下鐘隱,他一身粗布短衫,腳穿大草鞋,像個干活的人,可他那張細皮嫩肉、聰慧靈氣的臉,卻與眾不同,便問他:“你是本地人嗎?”鐘隱回答:“不是,我本想進京趕考,不料把盤纏全丟了,只好暫時與人為奴,掙夠了路費便走。”郭乾暉暗暗得意:“我的眼力不錯,果然是個讀書人”。接著說道:“那好,就留下吧,好好干,我不會虧待你的,但有一樣,讓你做的你一定做好,不讓你做的你絕不許做。”鐘隱滿口答應,就這樣,他進了郭府。在郭府,鐘隱每天端茶遞水,打扇侍候,什么雜活兒都干。他畢竟是富家子弟,一切生活起居從來都是由別人照顧,哪里干過這些粗活,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疼。唯一使他感到安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暉畫的畫,那可真是名副其實的上乘之作。
鐘隱想盡辦法,堅持不離郭乾暉左右,希望能親眼看見他作畫,而每次作畫,郭乾暉不是讓他去干這,就是讓他去干那,想方設法把他打發走。就這樣,鐘隱雖然賣身為奴,還是沒有看到郭乾暉作畫。一連兩個月過去了,鐘隱還是一無所獲,幾次他都產生了走的念頭,但心中又總是還有一線希望使他留下來。再說鐘隱的家里,鐘隱賣身為奴去學畫的事情誰也沒有告訴,連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是出遠門,去會朋友。鐘隱畢竟是個名人,每日高朋滿座。可這些日子,朋友來找他,家人都說他出門了。問去哪兒了,又都說不知道。一次兩次,可以搪塞過去,時間一長,人們就起了疑心。最后連家人也疑心重重,特別是鐘夫人,非要把他找回來不可。
一天,郭乾暉外出游逛,聽人家說名畫家鐘隱失蹤了兩個月了。連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兒。再聽人家描述鐘隱的歲數和相貌,郭乾暉覺得這個人好像在哪兒見過。細一想,想起來了,跟家里的那個年輕的人相像,他也正好來家里兩個月。“怪不得他總想看我作畫呢”,郭乾暉恍然大悟,“不過他倒真是個好青年,能帶這樣的學生,是老師的幸運。我也就后繼有人了。”郭乾暉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把鐘隱叫到書房里,說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為了學畫,你不惜屈身為奴,實在使老夫慚愧。我多年來不教學生,自有我的道理,今天遇到你這樣虛心好學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將來你會前途無量的。”
鐘隱終于以執著的求學精神感動了郭乾暉,名正言順地成了他的學生,郭乾暉把自己多年的體會和技藝傾囊而授。
臥薪嘗膽,復國雪恥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是世仇。吳國強大,越國弱小,可越王勾踐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率兵攻打吳國,結果大敗。吳國乘勢占領了越國,越國的存亡處在緊要關頭。
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和范蠡的勸說,派人到吳國求降,并答應親自到吳國做奴仆,服侍吳王。吳國的相國伍子胥對吳王說:“大王不要答應。我們正好借這個機會滅掉越國,把越國并入吳國的領域。”于是,夫差拒絕了勾踐的請求。勾踐聽了,非常絕望,就想和吳國拼死一戰。大夫文種說:“臣聽說,吳國的太宰伯噽為人貪婪,我們可以請他向吳王通融。”
于是,文種就帶著珠寶美女去見伯噽,果然打動了他。伯噽就幫助文種說服了吳王,同意接受越國的投降。按照約定,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范蠡等人到吳國去當奴仆。夫差故意羞辱勾踐,把他關在石屋里,要他在吳國的先王闔閭的墳前守墳喂馬。勾踐對吳王服服帖帖,每天盡心盡力地干著粗活,表示臣服。吳王上下馬,他都要跪在地上,給吳王當馬鐙。
一次,吳王生了病,勾踐假裝十分憂傷,他親自嘗了嘗吳王的糞便,表示對吳王的關心。吳王很是感動,以為勾踐是真心的臣服了。文種在越國留守,不斷地派人給伯噽行賄,伯噽于是不斷地在吳王面前為勾踐說話。三年過去了,夫差不顧伍子胥的極力反對,放越王勾踐一行人回國。越國經過這場失敗,已經是百業凋敝。勾踐知道,要報仇雪恥,沒有強大的國力根本不行。于是就采用了文種、范蠡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國策,減輕稅負,要百姓在耕地之余養蠶、織布。為了增加人口,他還鼓勵百姓生育,生了男孩獎勵一壺酒,一條狗;生女孩,獎勵一壺酒,一頭豬;生兩個兒子的,國家負責撫養一個;生三個孩子的,國家負責養育兩個。勾踐和百姓一道在田間耕種,夫人在家里養蠶織布。為了讓自己不忘報仇雪恥,他每天都睡在柴草上面,還在屋里掛了一個苦膽,每天吃飯前都要嘗嘗,以此來激勵自己。他又同諸侯國廣泛結交,暗中抗衡吳國。
過了幾年,吳王夫差要去討伐齊國,伍子胥表示反對說:“我們的心腹之患是越國而不是齊國。我聽說,勾踐每頓飯從不吃兩樣好菜,他這樣是在和百姓同甘共苦,目的就是要向我們吳國報仇!”夫差不以為然地說:“相國過慮了,以寡人看來,勾踐已經是真心臣服了。就算是他不服,以吳國的強大,他又能怎樣呢。相國不必整天疑神疑鬼的了。”于是,夫差揮兵北上,大勝而歸。勝利使吳王變得飄飄然,他對伍子胥的進諫也開始反感起來。為了探明吳王是不是真的對越國放松警惕,文種就故意到吳國去借糧。伍子胥主張不借,夫差卻說:“越國是我們吳國的屬國,他們有了困難,我們怎么能不管呢?”伍子胥非常生氣,大聲說:“大王不聽我的忠告,用不了三年,吳國一定會變成一片廢墟!”文種又通過伯噽,離間夫差和伍子胥。伯噽向吳王告發伍子胥暗中勾結齊國,夫差就將一把劍送給了伍子胥,讓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只請把我的頭掛在城門上,我死了也要看著越國的軍隊進入吳國!”勾踐聽到這個消息就問范蠡說:“現在可以進攻吳國了吧?”范蠡說:“不行,伍子胥雖然死了,但是吳國還是很強大。我們還要等等。”第二年春天,吳王到黃池會合諸侯,帶去了精銳部隊,只留下太子和老弱殘兵留守吳國。這時勾踐又問范蠡說:“現在可以進攻吳國了吧!”范蠡說:“現在時機已成熟。大王下令發兵吧。”于是,越王派出水軍和陸軍進攻吳國,殺死了吳國的太子。又過了幾年,越王的軍隊把夫差圍困在姑蘇山上,吳王拔劍自殺說:“我死不足惜,就是沒臉去見伍相國啊!”
于是,夫差用衣襟掩面自殺而死。越王雪了國恥,從此威名大振,稱霸中原,成為春秋的霸主之一。
獻計救趙,自殺謝恩
戰國時期,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史稱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曾位至相國,受封食邑,權傾一時,這四人都是富而不驕的人中豪杰。身為顯貴卻能禮賢下士。
侯嬴是個貧窮的老頭,年過七十,仍為大梁城東門的守門人,素有隱士之稱。信陵君聽說了,特意去結交他,并關懷備至,但侯嬴一直對信陵君很傲慢。有一次,信陵君設宴大會賓客,請的人都到齊了,信陵君卻說:“還有一位貴賓沒來。”然后親自駕車,去請侯嬴赴宴。侯嬴穿著破衣舊帽,竟直登馬車,在上座坐定,毫不謙讓。左右都很詫異,認為眼前這老頭倚老賣老太過分了,誰知道信陵君沒有什么反應,毫不介意,還親自為侯嬴駕車。車行半路,侯嬴要求繞行到屠市,侯嬴下車訪友,故意站在那里和朱亥長談,斜著眼看信陵君有何反應。信陵君不但不生氣,臉色反而越來越溫和,交談許久,侯嬴才回到車上。
信陵君載著侯嬴回到府里,滿堂賓客都在等著,想一睹這位貴賓的風采。不想,從車上下來的是個老頭,還穿得破破爛爛的。更令在場賓客驚奇的是信陵君對老頭恭敬有加,請他坐最尊貴的席位,老頭也不答謝,大大咧咧就坐。這席酒宴下來,賓客們議論紛紛,盡管對侯嬴不以為然,然而對信陵君禮賢下士的風度卻交口稱贊。
公元前257年,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在長平大敗趙軍,接著派兵圍攻邯鄲。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給魏安嫠王和信陵君寫信,請求救援。魏安嫠王派大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大軍去救趙國。秦昭王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到邯鄲督戰,并派人對魏安嫠王說:“邯鄲早晚都會被秦國攻下來。誰敢去救趙國,我滅了趙國后,就攻打誰。”魏安嫠王聽了很害怕,就派人追上晉鄙,讓他就地安營,不要進軍。晉鄙就把十萬大軍駐扎在鄴城,按兵不動。
趙國不斷的派使者催促魏國進軍,可魏安嫠王害怕秦國,不敢進兵,平原君寫信責備信陵君說:“我之所以跟魏國聯姻,是因為您道德高尚,愿意熱心幫助別人。現在邯鄲危在旦夕,可魏國的救兵還沒來,您急人之難的精神表現在哪里呢?就算您看不起我,難道也不憐惜您的姐姐嗎?”信陵君非常著急,三番五次的勸說魏安嫠王進兵,可魏安嫠王說什么也不同意。信陵君毫無辦法,對門客說:“大王不愿意發兵援救,我只好自己去救趙國,和他們一起與秦軍決戰。”很多門客愿意和信陵君一起去。信陵君帶領他們經過東門時,去見侯嬴,向他告別。侯嬴說:“您好好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起去。”信陵君走出了好幾里路,心里越來越不舒服,又乘車返回,想找侯嬴問個究竟。
侯嬴一見信陵君,就笑著說:“我知道您會回來的。”又說:“你們這樣去趙國打秦兵,就像把一塊肥肉扔到餓極了的老虎嘴邊,等于白白送死,徒勞無益。”信陵君嘆了口氣說:“我也知道毫無意義,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侯嬴支開其他人,對信陵君說:“聽說晉鄙的兵符就藏在魏王的臥室里,如姬最受大王的寵愛,只有她能夠隨意出入大王的臥室。當初,如姬的父親被人害死,她求魏王找到那個仇人,可是找了三年都沒有找到。后來,您派門客找到了那個人,替如姬報了仇。她為此非常感激您,如果您能請如姬把兵符偷出來,她肯定會答應。您拿到兵符,去接管晉鄙的軍隊,帶兵和秦軍作戰,不比空手去送死強多了嗎?”
信陵君如夢初醒,馬上派人去求如姬,如姬果然答應了,當晚就偷出兵符,送給了信陵君。信陵君拿了兵符,準備上路,侯嬴問:“如果晉鄙接到兵符,不交出兵權,您準備怎么辦?”信陵君回答不出來,侯嬴接著說:“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國數一數二的大力士,您可帶他去。如果晉鄙交出兵權那最好不過;如果他推三阻四,你就讓朱亥殺了他。”信陵君聽后就哭了起來,侯嬴問:“您怕死嗎?為什么要哭呢?”信陵君說:“晉鄙是魏國有名的老將軍,我怕他不聽從命令,就要殺了他,所以難過,并不是怕死。”
信陵君請來朱亥,準備出發,侯嬴說:“我應該和您一起去,可是我已年邁力竭。您到達晉鄙軍中的那一天,我會面向北邊自殺,以答謝您的知遇之恩。”到了那一天,侯嬴果然自殺了。信陵君到了鄴城,見到晉鄙,假傳魏安嫠王的命令,要晉鄙交出兵權。晉鄙驗了兵符,確定是真的,但是還是有點懷疑,說:“這是軍機大事,我要請示了大王,才能照辦。”晉鄙話音剛落,朱亥大喝一聲,拿出一個四十斤的大鐵錐,向晉鄙砸去,晉鄙未來得及作出反應就已經命喪黃泉了。
信陵君拿著兵符,宣布了一道命令:“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可以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獨子都回去照顧父母,其余的跟我一起去救趙國。”信陵君選出精兵八萬,親自率領向秦軍的軍營沖殺。邯鄲城里的平原君見救兵來了,也親自率軍沖殺秦軍大營,秦軍兩面受敵,于是就撤回國了,邯鄲得就,趙國得保。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八·容以七尺,貌合兩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十·目者面之淵,鼻者面之山》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