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形式感
美感的一種表現形態。它是指審美主體因一定的自然形式與一定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聯系在主體方面的積淀,對形式美產生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美感定勢,如金字塔形的穩定感。形式感不僅包含著客觀事物的物質材料的視聽覺特征,在藝術家的審美感受中被強調,更重要的是指審美對象的形式美對審美主體的運動感官在形式結構上產生的一種巧妙的對應關系和感染作用。這也就是審美對象的形式、結構、運動,在審美關系中,引起審美主體自覺不自覺的模擬反應。對這一美感現象,王朝聞以事物形體的視覺特征的“基本形”來解釋;朱光潛用“內摹仿”說作闡發;李澤厚則以“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理論把這種美感現象歸結為外在世界的力(物理)與內在世界的力(心理)在形式結構上的“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我們對形式感的內涵作這樣的界定:在審美關系中,在物我統一、主客協調、對象與情感融解境界里,審美主體對對象的色、聲、線、體態、質料以及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秩序、和諧等等形式美的審美感受和美感愉悅。
對于美感來說,形式感比起那種單純的感官快適和對物質材料的視聽覺特征,無疑更為重要。形式感的本質特征在審美主體復雜多樣的運動感受中充分地展現。主體的運動感官正為適應于對象與情感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相映對相呼應的共同形式、結構、秩序、韻律、活力、生命等方面的“異質同構”的聯系與表現。人的運動感受有兩種基本系列: 直線、方形、硬物、重音、狂吼、情緒激昂;曲線、圓形、軟和、低聲、細語、柔情。中國古代一些詩人、作家是深知形式感之妙用的。
形式感是以直接的形式出現的,通過直觀直接把握形式美,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感知中,隨著對象的形式、結構、運動的自覺不自覺地作出的模擬反應。然而,主體與對象在形式感上相對應以及所引起的美感卻不是純生理心理的同構反應和純形式無內容的感官反映。美感與感官快適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聯系,但二者卻不是相等的。不但審美對象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形式美亦然。馬克思說過人的五官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但是, “內模仿”說和“格式塔”心理學派理論,在闡釋形式感的審美現象及其根源時,都只強調形式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而忽視它與社會歷史內容方面的內在聯系,未重視在人的生理心理中已經積淀和滲透著的社會歷史的因素與成果。其實,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審美主體的形式感都不是什么純自然的東西。客觀外界的一定的自然形式與一定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聯系,在實踐過程中反映到人的頭腦里,經過無數次的重復,并進行著一種深刻的概括活動,逐漸地把握其普遍、必然的聯系,同時在主體方面肯定下來。于是在審美的基礎上便形成了各種帶有獨立性的形式感。正由于人類在審美中存在著歷史積淀的過程,所以形式感、形式美與社會生活仍然是直接或間接地相聯系,在形式感中必然積淀著社會歷史的因素與成果。
當然,在審美形式感中具有生理心理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但又沒有失落審美主體的個性特征。在梵高那熾熱的筆墨、色彩中燃燒著他火樣的熱情;八大山人的滿腔悲愴憤激之情洋溢于他那枯枝禿筆之中。同時,形式感的生理心理的普遍性與特定的社會、時代、民族的傳統、習慣、觀念、想象又總是相互交織、滲透在一起的。所以,形式感不是靜止不變的,畫的筆墨、詩的格律、樂的調式、舞的節拍,總是隨著社會時代而發展、變異與更新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形式主義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