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七情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喜
萬類靜觀①,意愜斯喜②。神動天隨③,油然難已④。宣心之和⑤,導氣之滯⑥。不極不淫⑦,歸于有制⑧。禮樂以飾⑨,百度惟熙⑩。樂以天下,奉此無私。
怒
相彼天道(11),有溫有肅(12)。維人肖天(13),喜怒倚伏(14)。情炎于中(15),莫之敢觸。所貴中節(16),雷霆亦福。嗃嗃毋過(17),悻悻勿遷(18)。和厥心性(19),以師圣賢(20)。
哀
宣文有言(21):“哀而不傷(22)。”感物切慮(23),如川有防(24)。當其一往,愀愴懊咿(25)。罔識止節(26),心悴神疲(27)。噍殺非正(28),毀滅非宜(29)。閑之以則(30),庶無倚毗(31)。
懼
萬幾待理(32),知懼鮮失。業業兢兢(33),一日二日(34)。馭朽為戒(35),臨深是懼(36)。於昭上帝(37),相在爾室(38)。式茲不聞(39),所其無逸(40)。惟敬勝怠(41),動獲貞吉(42)。
愛
人有秉彛(43),征于好德(44)。善善欲長(45),賢賢易色(46)。所以孔子,曰生也直(47)。疏亦不忘,親亦不匿(48)。愛所當愛,爵賞罔忒(49)。擴我天和(50),容保萬國。
惡
性本無為,情生好惡。俎徹鮑魚(51),往訓攸著。毋設成心,因物以付。智鏡在躬(52),先覺有素(53)。郊遂是宜(54),僉壬必錯(55)。中正和平(56),萬里景附(57)。
欲
養心有要,道在寡欲。從之則危,淡泊宜勖(58)。緬維曩哲(59),垂訓窒欲(60)。非禮必斥(61),奉身如玉。一人居高,九有咸矚(62)。不邇不殖(63),永保天祿(64)。
【注釋】
①萬類:萬物,常指自然界有生命的東西。靜觀:靜靜地觀察。
②愜(qie):快意,滿足。
③神動天隨:《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林希逸說:“‘神’,精神也,‘天’,天理也。動容周旋,無非天理,故曰:‘神動而天隨’。”即精神活動都合于自然。
④油然:盛興貌。已:停止。
⑤宣:發泄。和:和順。
⑥導:疏通,疏導。
⑦極:達到最高限度。淫:過度,過甚。《書·大禹謨》:“罔淫于逸,罔淫于
樂。”
⑧制:節制。
⑨飾:整頓,修治。
⑩百度:猶言百事。《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熙:吉祥。
(11)相:視,觀察。天道:上天變化的規律。
(12)溫:溫和。肅:嚴肅。
(13)肖:類似。
(14)倚伏:指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互相轉化。《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優。”省作“倚伏”。
(15)炎:焚燒。
(16)中節:合乎法度。意謂無過無不及。
(17)嗃(he)嗃:嚴酷的樣子。《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疏》:“嗃嗃,嚴酷之意也。”
(18)悻(xing)悻:忿恨不平的樣子。
(19)和:和諧,調和。厥:其。
(20)師:效法,學習。
(21)宣文:指孔子。文,疑“父”之誤。宣父,封建時代孔子的尊稱。唐貞觀十一年(637)詔尊孔子為宣父,于褒州修建宣尼廟,也稱宣父廟。
(22)哀而不傷:謂悲傷而不過分。語出《論語·八佾》:“《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傷’,言其和也。’”朱熹集注:“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
(23)切慮:急迫思慮。
(24)防:堤。
(25)愀(qiu)愴(chuang):憂傷。懊咿:內心悲傷。
(26)罔:不。節:節制。
(27)悴(cui):憔悴,疲萎。
(28)噍(jiao)殺:聲音急促。《禮記·樂記》:“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29)毀滅:指因喪親哀傷過度而毀形滅性。《孝經·喪親》:“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漢蔡邕《蔡中郎集》卷二《辭郡辟讓申屠蟠書》:“喪親盡禮,幾于毀滅。”
(30)閑:本義是柵欄,引申為約束、圈住之義。則:法則。
(31)倚毗(pi):偏斜。
(32)萬幾(ji):指帝王日常的紛繁政務成千上萬。也作“萬機”。
(33)業業兢兢:同“兢兢業業”。
(34)一日二日:《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一日二日,意謂天天。
(35)馭朽:《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孔穎達疏:“我臨兆民之上,常畏人怨,懔懔乎危懼,若腐索之馭六馬,索絕則馬逸,言危懼之甚。”后因以比喻帝王治國,艱險不易。朽索,腐朽的繩子。
(36)臨深:如臨深淵。《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比喻戒慎恐懼之至。
(37)於(wu):嘆美聲。昭:光明,昭著。
(38)相:視,觀察。爾:你。
(39)式茲不聞:難道沒聽說這個嗎?式,語助詞。茲,此。
(40)所其無逸:語出《書·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孔穎達疏:“嘆美君子之道,所在念德,其無逸豫。”無逸:不貪圖安樂。
(41)敬:端肅,敬肅。
(42)貞吉:吉利與幸福。
(43)秉彝:遵循常理。《詩·大雅·烝民》:“民有秉彝,好是懿德。”毛傳:“彝,常。”鄭玄箋:“秉,執也。民所執持有常道。”
(44)征:證明。
(45)善善欲長:善善,獎善。《公羊傳·昭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贊揚美德,希望其源遠流長。
(46)賢賢易色:語出《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本謂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漢書·李尋傳》:“圣人承天,賢賢易色,取法于此。”顏師古注:“賢賢,尊上賢人。易色,輕略于色,不貴之也。”
(47)語出《論語·雍也》:“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劉寶楠《論語正義》注:“馬曰:‘言人所以生于世而自終者,以其正直也。’”
(48)匿(ni):慚愧。當為“昵”之誤。
(49)爵賞:以爵祿為賞賜。罔忒(de):沒有差錯。
(50)天和:自然的祥和之氣。
(51)俎(zu):古代祭祀、設宴時陳置牲口的禮器,木制,漆飾。徹:通“撤”。賈誼《新書·禮》:“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嗜鮑魚而太公弗與,曰:“禮,鮑魚不登于俎。豈有非禮而可以養太子哉?”
(52)智鏡:猶智鑒,即才智與鑒識。躬:自身。
(53)先覺:對事理的認識較一般人為早的人。《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有素;有素質。
(54)郊遂:古代都城以外百里為郊,郊外百里為遂。泛指郊區之地。此指邊遠地區。
(55)僉(qian)壬:小人。錯,通“措”,安置。
(56)中正:正直。和平:和順。
(57)景附:猶景從。緊相依附,如影隨形。景,“影”的本字。
(58)勖(xu):勉勵。
(59)緬:緬懷。曩哲:從前的哲人。
(60)窒欲:克制嗜欲。《易·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61)非禮必斥:不合乎禮的必須排斥。用《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意。
(62)九有:九州。也泛指全國。
(63)不邇不殖:不接近聲色,不居積財貨,經營生利。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
(64)天祿:天賜的福祿。
【譯文】
喜
靜靜地觀察萬物,心意滿足就會喜悅。精神活動都合于自然,那喜悅就很強烈,難以停止。發泄心中的和順,疏導滯氣。不達到最大限度,也不過分,要有節制。用禮樂來修治自己,百事吉祥。以天下之樂為樂,貢獻這無私之心。
怒
觀察上天變化的規律,有溫和的一面,有嚴肅的一面。人類類似于天,有喜,有怒,互相影響。心中發出熾烈的感情,沒有誰敢接觸。所可貴的是合乎法度,即使大發雷霆,也帶來幸福。嚴酷不要過分,憤怒不要遷怒于人。使心情平和,以學習圣賢。
哀
孔子有話:“哀而不傷。”對外物發生感觸,而急切思慮,應像河流有堤壩。當悲哀發生時,內心極其悲傷。不懂得節制,就會心力憔悴,神情傷痛。聲音急促,不合乎正常。毀形滅性,也不適宜。應當用法則來約束自己,才有可能不發生偏斜。
懼
千頭萬緒的事情等待處理,知道畏懼就很少有失誤。兢兢業業,天天如此。要警戒用腐朽的繩子拴馬駕車的教訓,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恐懼。那光明偉大的上帝,在監視屋中的你。你沒有聽說,周公說:君子無論在哪里都要念念不忘修養自己的品德,不要貪圖安樂。只有敬肅能戰勝懈怠,行動才能獲得吉祥幸福。
愛
人所堅持的有常道,證明是喜好美德的。獎勵善行,欲使之發揚光大。重視賢人,輕視女色。所以孔子說,人能夠生在世上而得善終的,因為他正直。對疏遠的人不要忘記,對親近的人也不過于親昵。愛應該愛的,用爵祿賞賜他們,也不要有差錯。擴充我的自然的祥和之氣,以便保全國家。
惡
人的本性是無為的,因為有感情,才產生愛好憎惡。呂尚為周武王的師傅,不讓周武王吃鮑魚,因為不合乎禮的要求,這個訓誡至今還著名。不要存有一成不變的意見,要根據具體情況處理。才智與鑒識在自己身上,先知先覺的人是有素質的。必須把小人安置在邊遠地區。保持正直和順,國內才能如影隨形地服從。
欲
養心的要點,就在寡欲。聽任欲望就會出現危險,淡泊才是應該勉勵的。緬懷從前的哲人,留下窒欲的訓誡。不合乎禮的必須排斥,守身如玉。皇帝一人居高位,全國人都在看著他。不接近聲色,不聚集財貨,永保天賜的福祿。
上一篇:《汪克寬·《大學》正心四戒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王守仁·三箴》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