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忍第二十二
禮之忍第二十二
天理之節文,人心之檢制。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當以敬為主,非一朝之可廢。
鉏麑屈于宣子之恭敬,漢兵弭于魯城之守禮。
郭泰識茅容于避雨之時,晉臣知冀缺于耕馌之際。
季路結纓于垂死,曾子易簀于將斃。噫,可不忍歟!
【譯文】
禮是根據上天的意志所制定的一些行為規范,也是對人的行為的一種制約。《論語》載孔子曾說:“出門時要像見地位很高的長者一樣恭敬,用民時要像親臨重要的祭祀一樣有禮。”禮的核心就是敬,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廢除掉的。
《左傳》載宣公二年,義士鉏麑受晉靈公之命刺殺趙宣子,但因見趙宣子對晉靈公特別恭敬而深受感動,決定不殺趙宣子,觸槐而死;漢高祖五年,出兵圍攻魯國,卻發現魯國是遵守禮義的國家而罷兵不戰。
東漢郭泰在避雨的時候結識了茅容,因見茅容殺雞做菜送給母親,然后和郭泰用蔬菜喝酒而深受感動,佩服茅容的有禮;《左傳》載僖公三十三年,晉國臼季經過冀地,看見正在除苗的郤缺與給他送飯的妻子相敬如賓,賞識郤缺的有禮而向晉文公推薦郤缺做了大夫。
《左傳》載哀公十五年,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臨死時還不忘系好帽子。《禮記·檀弓》載:曾子臨死時還記著要更換身下季孫所賜的席子。他們都是不敢忘記禮數啊!他們對禮的恪守和實踐可以垂教后世啊!唉!恪守禮教,是遵天意順民心的,在這個禮儀之邦,我們怎能不忍住無禮行為呢!
【評析】
禮是根據上天意志、樹立楷模、垂教世人的一種教育,也是人們行為的準則規范,沒有什么比禮更大的了。禮分為君臣之禮、父子之禮、夫妻之禮、師生之禮等。千萬不要小瞧禮,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完全做到以禮待人的,卻屈指可數。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毫無約束,無法想象那將會成什么樣子。所以懂得禮是必不可少的,天下人可能有許多都知道禮,然而能真正運用禮的人卻不多。很顯然,運用禮去行事,也是你獲勝必不可少的法寶。
典例闡幽 忍耐禮教的約束才能修身
東漢的茅容,年至四十,還在田里耕種。有天碰上大雨,其他人都去避雨,只有他端正地坐著,非常恭敬。郭泰看見后,心中詫異,于是上前和他說話,茅容就請他住到自己家中。次日早晨,茅容殺雞做菜,郭泰以為是招呼自己的,但茅容做好菜后,將它送到母親那兒,然后和郭泰只用蔬菜喝酒。郭泰相當感動,起身向他行禮說道:“你太賢德了,你能這樣做,真是我的好朋友。”郭泰感于茅容的有禮,勸其學習,終成大器。《左傳》載僖公三十三年,臼季奉使經過冀地,看見卻缺在鋤苗,他的妻子給他送飯,兩人相敬如賓,臼季就帶卻缺回到晉國,向晉大夫推薦他做大夫。
然而真正以禮治天下的還是大有人在的,漢高祖劉邦在這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劉邦稱帝后,將太公安置在櫟陽。公元前201年三、四月間,劉邦回到櫟陽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問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看到了,覺得他們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禮,極不合適。如今劉邦即位已久,太公尚無尊號,這樣下去,不合朝儀,將會產生不良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尋機設法點破。
一次,家令見太公在家無事,便向前說道:“皇帝雖是太公的兒子,畢竟是皇帝;太公雖是皇帝的父親,畢竟是個人臣,怎能讓人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個鄉下人,對家令所言,聞所未聞,忙問道:“那將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來朝拜,您行大禮迎出門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禮。”待到劉邦再來朝拜,車馬還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門前。劉邦見后,大驚,急忙下車,扶住了太公,問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怎可為我一人而亂了天下禮法!”劉邦聽后,猛然醒悟,忙將太公扶入室內,婉言盤問。太公就將家令所勸的事說了一遍。
劉邦聽了以后,沒有說什么,辭別太公回宮后,派人取出黃金五百斤,賞給太公家令。一面使詞臣擬詔,尊太公為太上皇,詔云:“人之至親,莫過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亂,兵革四起,萬民疾苦,朕親自披堅執銳,迎難而上,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訓。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尊太公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順,太公也不用出門迎接劉邦了。
上一篇:忍學《矜之忍第五十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禍福之忍第七十三》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