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之忍第九十三
夫婦之忍第九十三
正家之道,始于夫婦。上承祭祀,下養父母。唯夫義而婦順,乃起家而裕厚。《詩》有仳離之戒,《易》有反目之悔。
鹿車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鮑宣;賣薪行歌,朱氏乃恥貧而棄買臣。
茂弘忍于曹夫人之妒,夷甫忍于郭夫人之悍。不謂兩相之賢,有此二妻之嘆。噫,可不忍歟!
【譯文】
治家的正道,始于夫婦的相處之道。夫婦應該對上祭祀祖先,對下孝敬父母。一家之中,丈夫仁義,妻子順從,各自遵守各自之道,這樣家道才可以興旺發達。《詩經》中有被丈夫拋棄的婦女的哀嘆,《易經》中有夫妻反目為仇的警戒。
西漢時桓少君與清貧的丈夫鮑宣一起挽著木車探親訪友,修行婦道,不因為自己家道富裕而輕視丈夫;西漢朱買臣以砍柴為生,常常邊擔柴邊讀書,邊走邊唱,其妻認為她難以享受到富貴,就棄買臣而去。桓少君恪守婦道,受到鄰里稱贊;而朱氏卻因朱買臣后來富貴,羞愧難當而自殺身亡。
晉代王茂弘忍受妻子曹氏的暴躁,暗中救護自己的婢妾;晉代王夷甫容忍妻子郭氏的仗勢欺人和兇悍無理。我們且不論二位丈夫如何賢明,只說這二位夫人有失婦道的行為就已經令人扼腕嘆息了。唉!夫婦之間本應相敬如賓,同進共退,怎么能不互相忍讓呢!
【評析】
夫婦是家庭組建的單位,夫婦雖不像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樣骨肉情深,卻是一生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夫婦之間,只有苦樂與共,休戚相關,才能成為好的夫婦,也才有真正的幸福,家道才可以興旺發達。
典例闡幽 夫忍以義,婦忍以德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陜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姜太公整天釣魚,家里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并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后來,姜太公終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佳,科舉考試屢屢受挫。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爛柯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饑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面,妻子就會高興起來。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實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等他考中得官,日子就會好起來。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
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分已盡。她羞愧難當,自殺身亡。
上一篇:忍學《聲之忍第五》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失之忍第六十四》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