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4】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著,九州出版社,26萬字,2015年3月第1版,35元)
△共21章:①西安與黃土地帶;②亞圣與始皇;③土壤風向和雨量;④兵馬俑的幕后;⑤第一帝國,樹立楷模;⑥名士成為軍閥;⑦長期分裂的局面;⑧歷史向側面進出;⑨統(tǒng)一的途徑;⑩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11北宋:大膽的實驗;○12西湖與南宋;○13蒙古人的插曲;○14明朝:一個內(nèi)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15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nèi)省的時代;○16滿洲人的作為;○171800年:一個瞻前顧后的基點;○18從鴉片戰(zhàn)爭到自強運動;○19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20現(xiàn)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21臺灣、香港與澳門。附錄:中國社會的特質;站在歷史的前端;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考。
○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
○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shù)十年休養(yǎng)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內(nèi)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fā)兵征討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于頂峰。而在一片繁華景象中,財政短絀,外戚干政的亂源卻悄然伏下。
○在傳統(tǒng)史家筆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無道昏君之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然而與其說這是皇室品質惡化的結果,毋寧說是反映了這時代國家體制的脆弱。面對如此長期的動亂不安,歷來作為社會綱紀的儒家思想,已無法滿足人心的需求,而新近傳入的佛教,卻適時提供了飽受苦難的人們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時大為盛行,深深影響此后千百年的中國。
○楊堅能因看到百姓的食物內(nèi)雜糠渣而流淚;他的百官穿布制的袍服。他命令親信以賄賂引誘自己手下的官僚,其中計者必死。
○唐初以均田、租庸調等制,奠下立國根基,又以無比的自信包容異族文化,融鑄出多彩的大唐風采。然而隨著人口增加及流動頻仍,上述制度漸漸無法應付日趨繁復的地方事務,結果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則日漸削弱。在中央與地方權力消長的情勢下,迸發(fā)了中唐安祿山的反叛。此一叛舉又加速此一情勢的變化,最后黃巢得以聚眾流竄于帝國內(nèi)部十余年,終至掏空唐朝的威權體制。
○北宋時期,中國仿佛進入現(xiàn)代,物質文化蓬勃發(fā)展,開國君主趙匡胤打破傳統(tǒng)中國作風,以務實的態(tài)度從事各項政經(jīng)改革,神宗時王安石提倡新法,企圖以現(xiàn)代金融管制方式管理國事,其目的無非都是想借由經(jīng)濟力量支撐國防軍備,以應付來自遼和西夏的威脅。但當時社會發(fā)展尚未達到足以支持這項改革實驗成功的程度,新法未能成功施行,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朝代。
○毛澤東雖孜孜不倦讀史,卻想不到自己不過歷史的工具,一生事業(yè)也不過是中國革命過程中的一環(huán)。
○中國歷代都在追求全國的對稱與均衡,在社會上構成了不少阻礙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因素。
○大凡管理人類的方法有三:①精神上的激動,以神父牧師和政治指導員為主;②以武力和警察權強之就范,以軍隊、法庭為執(zhí)行的工具;③策動個人的私利觀。
?
上一篇:中國協(xié)商民主的邏輯
下一篇:中國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