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忍第五
聲之忍第五
惡聲不聽,清矣伯夷;鄭聲之放,圣矣仲尼。
文侯不好古樂,而好鄭衛;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穢。雖二君之皆然,終貽笑于后世。
霓裳羽衣之舞,玉樹后庭之曲,匪樂實悲,匪笑實哭。
身享富貴,無所用心;買妓教歌,日費萬金;妖曲未終,死期已臨。噫,可不忍歟!
【譯文】
孟子說,伯夷從來不聽敗壞人心性的聲音,被贊頌為圣人中最清高的人;《論語》記載孔子回答顏淵的問話時,建議舍棄鄭國縱情的靡靡之音,以更好地治理國家。
《禮記·禾記》記載:魏文侯不喜歡古典雅樂,偏偏喜歡鄭國和衛國的粗俗音樂;唐明皇不喜歡奏琴,反而喜歡外族傳入的羯鼓來排解心中的郁悶之氣。他們二人都喜歡世俗粗俗的音樂,成為后人譏笑的對象。
《天寶遺事》載唐明皇創作了《霓裳羽衣曲》這樣的音樂,結果疏于朝政,導致安史之亂;而《玉樹后庭花》這樣的歌曲,使得陳后主朝政松懈,導致亡國。這兩位君主沉醉于歌舞中時是快樂的,但國破家亡時,快樂就變成悲哀了,當初的歡笑就化為哭泣了。
晉朝的石崇,身為權貴,揮金如土,沉溺于聲色犬馬中,買來女子教她們唱歌跳舞,揮霍無度,結果惹來殺身之禍,且殃及父兄妻兒,這正是“妖曲未終,死期已臨”。唉!擾亂人心的聲音如此禍國殃民,怎么能不拒絕它的誘惑呢?
【評析】
音樂依其曲調和內容分為高雅和低俗。高雅的樂曲能夠讓人修身養性,不為世俗的惡濁之聲所攪擾。一個人是喜歡高雅的樂曲,還是沉迷于靡靡之音,首先反映的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心胸和志向。沉迷于低俗的音樂,個人的格調就不會太高,整天在靡靡之音中度過,只會給自己帶來惡果。
典例闡幽 務必遠離靡靡之音
春秋時,衛靈公手下有一個很有才華的樂師,叫師涓。
有一次,師涓跟隨衛靈公出訪晉國。走到濮水邊上一個叫桑間的地方時,天色已晚,他們就在附近的驛館里住下來。
夜半時分,衛靈公忽然聽到濮水上有人彈琴,琴聲時隱時現。衛靈公想,在寧靜的夜晚,面對波光粼粼的濮水,賞月聽琴,真是一件美事。衛靈公于是問左右侍從可否聽到琴聲,但出乎意料,竟沒有人聽到有什么琴聲。衛靈公十分生氣,命令把師涓找來。師涓匆匆趕來,問有什么事情吩咐。
衛靈公說:“我明明聽見有人彈琴,可是問左右卻都說沒聽見,大概是他們耳朵有問題。我要你聽了后把它記下來,然后彈給我聽!”師涓馬上答應:“是!”就在琴桌旁坐了下來,伏耳靜聽。衛靈公和侍從們都去睡了,師涓還正襟危坐在窗前。
第二天一大早,師涓就告訴衛靈公說:“我已經記下了那支樂曲,只是還需要加以練習。請再住一天吧!”衛靈公表示同意。過了一天,師涓就將樂曲彈給衛靈公聽,竟然彈得和衛靈公在濮水上聽到的一模一樣。衛靈公大悅。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招待他們。酒過三巡,衛靈公得意地對晉平公說:“我這次來,帶來一首新的樂曲。現在,讓我的樂師師涓為您演奏吧!”平公答應道:“好!”師涓馬上理好琴弦,在眾人面前繪聲繪色地彈起了剛剛從濮水上學來的琴曲。才彈了一半,就見晉平公的樂師師曠激動得站起來,一把捂住師涓的琴弦說:“這可是亡國之音,不能聽的呀!”一句話使得在場眾人面面相覷,他們不知道師曠為什么要這樣說。晉平公問師曠:“這是從何說起呢?”
師曠說:“這首樂曲是殷紂王時流行的‘靡靡之樂’,是師延所作。殷紂王整日耽于酒色,沉湎于這種音樂之中,生活腐敗,不問政事,最終亡了國。殷紂王死后,師延抱著琴逃到了濮水邊上,有人看見他投水自殺了。師涓,你一定是在濮水上聽到這支樂曲的吧?”師涓詫異地點點頭。晉平公卻滿不在乎地說:“我已經老了,生平喜歡的就是音樂。你就放開手,讓師涓把曲子彈完吧。”師曠無法,只得抬手,讓師涓繼續演奏。曲終,師曠說:“這種靡靡之樂柔弱不振,殷紂王因為聽它而亡了國。主公應該引以為鑒,切不可重蹈紂王的覆轍??!”
上一篇:忍學《四十四 德量過人》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夫婦之忍第九十三》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