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因戰爭爆發于舊歷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日本在明治時期就確立了以武力“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的對外擴張政策,企圖征服中國甚至世界。從七十年代開始,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入侵朝鮮和我國臺灣。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使朝鮮對日本開放。1882年又簽訂《仁川條約》,取得駐兵漢城的權力。1885年中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進一步加強了日本在朝鮮地位。九十年代日本發生經濟危機,國內階級矛盾非常尖銳,統治集團為了擺脫困境,轉移人民視線,迫不及待地想從對外戰爭中尋找出路。俄、美的縱容,英國的撐腰,進一步加快了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步伐。1894年5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要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日本一面勸誘清政府出兵,保證日本政府“必無他意”;一面秘密下總動員令,做好戰爭準備。當一千五百名清軍到達牙山時,日本立即以護僑為名派軍隊八千余人進駐漢城,造成中日兩軍對壘的嚴重局勢。清政府建議兩國軍隊同時撤出朝鮮,日本蠻橫拒絕,并繼續增兵,占領王宮,發動政變,攻掠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7月25日日軍在牙山半島海面對中國運兵船發動突然襲擊,并派四千多陸軍進犯牙山中國駐軍。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宣戰后,清軍二萬人開進朝鮮,擁擠在平壤城內,李鴻章任命由牙山逃回的葉志超為諸軍主帥,9月15日日軍以四萬人總攻平壤,總兵左寶貴和馬玉昆兩軍堅決抵抗,左寶貴力戰犧牲,當夜葉志超率先逃跑,狂奔五百里,渡過鴨綠江,退入中國境內,朝鮮境內中日戰爭結束。接著9月17日發生了中日黃海海戰。雙方激戰五小時,中國海軍戰士和部分軍官在戰斗中表現了舍身殺敵,頑強奮戰的精神,重創日方旗艦“松島”等五艦,迫使日艦首先退出黃海。李鴻章戰后故意夸大損失,以“保艦制敵”為借口,令北洋艦隊坐困威海衛。10月下旬,日軍分兩路向中國大舉進犯,一路渡鴨綠江連陷九連城、安東、鳳凰城、海城等戰略要地,至遼陽被滿漢各族人民的武裝所阻止。另一路從花園口登陸,攻陷金州、大連和旅順。敵軍在旅順瘋狂大屠殺,全城僅三十六人幸免于難。1895年1月日軍進攻威海衛,海陸夾擊奉命困守港內的北洋艦隊,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丁汝昌等將士仍堅持戰斗,2月11日丁汝昌自殺,17日威海衛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2、3月間,日軍又分兵進犯,遼東,六天內連占牛莊、營口、田莊臺,遼東半島陷落,京津震驚。
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分裂為帝后兩黨,兩派圍繞戰與和的問題始終進行著激烈的斗爭。甲午年適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為了不使慶典受到沖擊,慈禧不顧國家民族的存亡,主張對日“忍辱求和”。手握清政府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怕戰爭削弱北洋集團的實力,失去“借以自重”的資本,極力迎合慈禧太后的求和心理,戰前在對日交涉中采取“保全和局”的方針,幻想依靠列強調停,化干戈為玉帛,拒不執行光緒帝認真備戰的諭旨;戰爭中堅持避戰求和,對光緒帝的作戰諭旨陽奉陰違,多方抵制,甚至命令北洋海軍“不得出洋浪戰”,壓制愛國官兵的抗戰要求,重乞外國列強調處,求和之心不死。遼東湘軍潰敗,威海衛海軍覆沒,慈禧太后立即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使,赴日本議和,甚至不惜以“割地為了局”,終于在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失敗,一方面造成中國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沉淪,面臨嚴重的亡國危險;另一方面為中國人民敲起了警鐘,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迅速展開。可參看孫克復、關捷:《甲午中日海戰史》;《甲午中日陸戰史》。
上一篇:中央俱樂部和中統
下一篇:中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