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之忍第四十四
勞之忍第四十四
有事服勞,弟子之職。我獨賢勞,敢形辭色。《易》稱勞謙,不伐終吉。顏無施勞,服贗勿失。
故黽勉從事,不敢告勞,周人之所以事君;惰農自安,不昏作勞,商盤所以訓民。
疾驅九折,為子贛之忠臣;負米百里,為子路之養親。噫,可不忍歟!
【譯文】
《論語》載孔子說:“有事,做兒子做徒弟的盡其勤勞就叫做孝。”孔子認為有事的時候,做兒子做徒弟的就應盡其勤勞,這是他們應盡的職責。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勞動,那么無論自己干得多么辛苦,也不敢有任何怨氣表現出來。《易經》說勤勞和謙遜的君子,終究會得到好結果。《論語》載顏回說:“希望不要因為有善德而矜持,有功勞而聲張。”他自己就信奉中庸之道,只要遇見一件善事,他就會牢記在心上而不會遺忘。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說:“辛勤努力地做事,不敢傾訴我的辛勞。”這是周大夫所遵從的事君事父的準則;懶惰的農民只求安逸的生活,不愿意辛勤勞作,那么他就沒有收獲也不會獲得安逸,這是《尚書·盤庚》中盤庚用來訓誡老百姓的話。
西漢王子贛為及時赴任,快馬加鞭通過了險要之地九折坡,因此他被贊譽為忠臣;子路為了奉養雙親,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因此他被稱頌為孝子。辛勞是一種職責,更是一種美德,面對勞作時,怎能去抱怨呢!
【評析】
勤勞是一種職責,也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凡事要盡心盡力,而不要有所抱怨。世人往往贊嘆、仰慕那些風云人物的成就,然而他們哪里想到成功光環背后的苦楚、艱難;他們哪里想到當自己安然入夢之時,快意于室外活動之刻,那些事業成功者卻在挑燈夜戰,閉門不出,辛勤不倦的勞動著!
典例闡幽 我獨賢勞,敢形辭色
一個人應該把辛勞作為賢德之事,不應有什么怨氣表現出來,即使是與別人發生沖突和糾紛之時,也應該如此。《易經》認為那些勤勞和謙遜的人,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顏回說信奉的是中庸之道,只要見一善事,他必記在心上而不遺忘。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頗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鋤不澆,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
人比人,氣死人。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拉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后,非常氣憤,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
宋就說:楚亭的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氣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后覺得有理,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后,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報楚王。楚王深感梁國人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以示歉意。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鄰邦。
上一篇:忍學《利害之忍第六十五》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勢之忍第九》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