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埃及歷史自雅赫摩斯一世(約公元前1570-1546年)打敗喜克索斯人,創立第十八王朝始,進入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1085年)。國家政權的重新統一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而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要求獲得更多的原料和奴隸以及不斷擴大對外貿易,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依靠手中掌握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特別是經過圖特摩斯三世(約公元前1504-1450年)多年的對外征服,至公元前兩千年代下半葉,埃及的版圖達到空前規模,北達敘利亞北部,南至尼羅河第四瀑布,使埃及成為地跨北非、西亞的強大的奴隸制軍事帝國。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07-1320年)是埃及軍事帝國最強盛時期,大體上持續兩個世紀。在這個時期里,埃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古代世界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時期,埃及的社會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青銅工具已普遍應用,鐵器已開始出現。在農業生產方面,新式的梯形犁已經普遍使用,采用輪耕制,發明了沙杜夫汲水灌溉裝置。手工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冶煉金屬出現了腳踏風箱,制造工藝的技巧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懸式紡錠和立式織布機使紡織業有了明顯的進步。玻璃著色,陶器施釉等新工藝已被采用。手工業作坊的規模也很大,有的作坊包括各種工匠達一百五十人之多。造船術,建筑工程技術都有空前的巨大發展。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埃及的商業也出現新的高漲,國內貿易活躍,對外貿易范圍日益擴大,與非、亞、歐洲許多地方都有商業往來,金銀、象牙、香料、木材、織物、油類、馬匹以及奴隸都成為交換對象。這一時期,埃及的奴隸制得到空前發展。隨著對外侵略戰爭不斷進行,大量戰俘不斷輸入埃及,占有和使用奴隸更加普遍,除法老、神廟僧侶及其他大奴隸主擁有大批奴隸外,中下級官吏、商人、手工業者、牧人、普通市民等,也占有幾個或幾十個奴隸。奴隸被普遍應用于許多生產部門,尤其是農業。在奴役奴隸的方式上,有時奴隸主(如神廟)分給奴隸從份地,讓他們居住在特殊營地,同自由民一樣耕種土地,交納地租;有的奴隸主把奴隸出租。埃及的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到這時更加完善化。國王從此時起采用一個新的王號:“比洛”(字義為“巨家”),即《圣經》中的法老。作為國家政權的最高代表,法老具有絕對的權力,他的意志就是法律。為了統治帝國,法老分設北南兩個維西爾(宰相),分別管理北方與南方。對被征服地區,分別不同情況,有的設置總督,有的則任命原來各地的統治者進行統治。這一時期的階級關系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奴隸主階級主要由兩都分組成,一部分是屬于宮廷貴族和地方貴族,其中包括勢力顯赫的僧侶奴隸主集團;另一部分是以“涅木虎”(意為“孤兒”、“貧民”)出身為主的新興的軍事貴族。他們之間的斗爭,在埃及的政治生活中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埃及軍事帝國到第十九王朝(約公元前1320-1200年)時,政局開始動蕩不安,對外政策由進攻逐漸轉為守勢。此時赫梯的勢力已經南下,侵占敘利亞。埃及為恢復疆土,爭奪對敘利亞的統治權,同赫梯進行多年的戰爭,最后以和約告終,敘利亞北部歸屬赫梯。這表明埃及已經無力恢復昔日的疆界了。此后,埃及的國勢更加削弱了,外族不斷入侵,內部爆發人民起義。第二十王朝時,阿蒙神廟僧侶集團的權勢日增,最高僧侶不再服從王權。王權的削弱和僧侶集團的增強,終于導致埃及的最后分裂,稱霸一時的埃及軍事帝國瓦解了。
上一篇:埃利亞學派
下一篇:埃及反英獨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