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之忍第九
勢之忍第九
迅風駕舟,千里不息;縱帆不收,載胥及溺。
夫人之得勢也,天可梯而上;及其失勢也,一落地千丈。朝榮夕悴,變在反掌。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觀雷觀火,為盈為實,實天收其聲,地藏其熱。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噫,可不忍歟!
【譯文】
順著風勢行舟,一日千里,豈不快意!然而一味縱情于快意之中,忘卻適時掌握舟船的方向,就難逃覆舟溺水的命運!人的勢力也是如此。
一個人勢力正旺時,就好象拿來云梯即可上青天;等到他失去權勢時,就好象從云梯上摔下來,一落千丈。一個人的勢力是瞬息萬變的,早上得勢時身居卿相,享受榮華富貴;晚上失勢時已是布褐賤夫。這種變化易如反掌。漢朝揚雄在《解嘲》中說:“熊熊火光是要滅的,隆隆雷聲是要絕的。觀察這雷和火,聲音震耳,光芒耀眼,但實際上是上天要收起它的聲音,大地要藏起它的熱量。位高權重的人,鬼神時刻都在窺視著他的家室。”唉!勢力帶給人的命運是如此的變幻無常,面對炙熱的勢力,難道不該忍一忍嗎?
【評析】
歷史上躲勢讓權的人能夠明哲保身,但是也有那么一些人獨斷專權,以至于失掉性命和家庭,這難道不是說專權的人,實際上都是很愚笨的庸人嗎?張良輔助漢高祖,為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但他謹慎謙虛,身居高位卻懂得明哲保身,最后云游天下。韓信勢傾朝野,卻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對于權勢不可過貪,應該克制這種占有權利的欲望,不讓它盲目膨脹,忍耐住不去落入爭權奪利的陷阱,為長遠利益著想。
典例闡幽 忍勢讓權方能全身而退
什么是得勢,有了勢力又怎么辦?一般的人在得勢之后,可能會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無所顧忌,放任自己。當然,如果一味地憑著勢力而為非作歹,那么災難一定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西漢張良,字子孺,號子房,小時候在下邳游歷,在破橋上遇到黃石公,替他穿鞋,因而從黃石公那兒得到一本書,是為《太公兵法》。后來追隨漢高祖,平定天下后,漢高祖封他為留侯。張良說道:“憑一張利嘴成為皇帝的軍師,并且被封了萬戶侯,位居列侯之中,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榮耀,在我張良是很滿足了。但我更愿意放棄人世間的糾紛,跟隨赤松子去云游。”司馬遷評價他說:“張良這個人通達事理,把功名等同于身外之物,不看重榮華富貴。”
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伯父和父親曾是韓國宰相。韓國被秦滅后,張良力圖復國,曾說服項梁立韓王成。后來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復國無望,轉投劉邦。楚漢戰爭中,張良多次計出良謀,使劉邦險中轉勝。鴻門宴中,張良以過人的智慧,保護了劉邦安全脫離險境。劉邦采納張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張,阻止了天下再次分裂。與項羽和約劃分楚河漢界后,劉邦意欲進入關中休整軍隊,張良勸阻,認為應不失時機地對項羽發動攻擊。最后與韓信等在垓下全殲項羽楚軍,打下漢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劉邦江山坐定,冊封功臣。蕭何安邦定國,功高蓋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張良,封給張良齊地三萬戶,張良不受,推辭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給您使用。皇上對我的計策能夠采納,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希望封留縣就夠了,不敢接受齊地三萬戶。”張良選擇的留縣,最多不過萬戶,而且還沒有齊地富饒。
張良回到封地留縣后,潛心讀書,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軍事著作,為當時的軍事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漢王朝的江山雖然已經鞏固,但統治集團內部的明爭暗斗仍然十分激烈復雜,稍有不慎,就會被卷進殘酷的政治斗爭中,輕則落得身敗名裂,重則身首異處。張良不但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上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在功成名就時不貪功,不爭利,以忍讓保全身名的高尚品質,更是難能可貴。
上一篇:忍學《勞之忍第四十四》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勇之忍第五十三》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