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兄弟訟田,至于失敗
六十四 兄弟訟田,至于失敗
清河百姓乙普明兄弟,爭田積年不斷。太守蘇瓊諭之曰:“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普明兄弟叩頭乞外更思,分異十年,遂還同往。
【譯文】
清河縣的老百姓乙普明兄弟二人,為了爭奪一塊田地,爭奪了多年還沒有結果。太守蘇瓊教導他們說:“普天之下,最難得的是兄弟之情,而容易得到的則是田地。如果你得到了田地,卻失去了兄弟的情義,你們覺得怎么樣呢?”普明兄弟兩人叩頭,請求去外面再想一想,這樣,分開了十年的倆兄弟又一同回家了。
【評析】
“血濃于水”,一奶同胞的兩兄弟,怎能為了爭奪一塊田地而對簿公堂呢?正如太守蘇瓊所說,為了爭奪容易得到的田地,而失去了難得的兄弟情義,那就太不值得了。相信這種“抓住芝麻,丟了西瓜”的蠢事,誰都不愿意去做。
兄長照顧弟弟,弟弟敬重兄長,這是人間一個重要的倫理道德要求。即使雙方發生了一點小矛盾,也應該顧及手足之情,學著互相諒解和包容,這樣,彼此才能氣息相通,猶如樹枝相連。兄弟互敬互愛,關系融洽,齊心協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收到最大的整體效應。
典例闡幽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詩,所說的就是魏文帝曹丕害其弟曹植的故事。
曹操有三個兒子:長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皆為卞氏夫人所生。曹丕作為長子,根據封建社會的傳位制度,他就是曹操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曹操對曹彰、曹植卻別有喜愛。曹彰是一員武將,善于作戰;而曹植是個文人,擁有淵博的學識,才思敏捷,言出為論,在當時是極為出色的詩人。曹操曾有意讓曹植成為自己的繼承人,但由于曹植少一分政客的圓滑,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曹操一死,曹丕繼承了王位,之后成為魏國的開國之君。但他為人刻薄寡恩,尤其對于曹彰和曹植這兩個同胞的親兄弟,心存畏忌。因為他知道曹操曾想讓曹植做繼承人,而且曹植在文人及官僚集團中擁有良好的名聲,他也明白曹彰對自己不服氣,所以,在他看來,這兩個人對他的帝位形成了莫大的威脅。
曹丕決定制服自己的兩位弟弟。他首先對兩位弟弟嚴加防范,雖然仍按照慣例,封曹彰為任城王,封曹植為鄄城王,但這都是有名無實,不但根本享受不到一個王爵應有的權利和待遇。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專人及時報告給朝廷,稍有不合曹丕心意之處,便會遭到嚴厲譴責。
即使是這樣對兩位弟弟嚴加防范,曹丕仍然不放心,仍然決定將曹彰和曹植置于死地。魏初四年,曹彰、曹植按照皇家制度的要求,來京師朝拜,曹丕決定就在此時下毒手,并且決定先從曹彰下手。
有一天,曹丕和曹彰一起在卞太后的宮中下圍棋,旁邊放了一盤棗,二人邊下邊吃。其實,曹丕早已在其中一些棗的棗蒂中暗施了毒藥,他自己專挑沒毒的吃,而曹彰對這一切卻渾然不知,果然中了毒。這種毒如果當時能喝下水去稀釋,還有解救的希望。可是,曹丕早已命人將宮中儲水的器具都打碎了,卞太后連鞋都顧不上穿,親自去井邊打水,可是汲水的井繩也早被曹丕撤掉了。曹彰終于無救而死。
卞太后為了讓曹丕放過曹植,哀求道:“你已經害死了老二,不能再害死我的三兒了!”由于老太后出面保護,曹植才免遭毒手。
上一篇:忍學《六十六 憤爭損身,憤亦損財》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利害之忍第六十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