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 憂患當明理順受
八十七 憂患當明理順受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特異,所憂慮之事異耳,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矣。
【譯文】
人生在世,自從智慧產生以來,就有了憂慮和不如意的事。小孩子哭叫,就是因為感到不如意。從幼年到少年,從壯年到老年,如意的事情總是很少,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貴的人,世上人都仰慕他們,覺得他們活得像神仙一樣快樂,但是他們也同樣有不如意的事,與貧賤的人沒什么兩樣,只不過是所憂慮的事情不同罷了。所以說,世界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心滿意足的人,能夠理解這個道理并且坦然接受它,就可以稍微心安了。
【評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有人會永遠一帆風順。窮人有窮人的煩惱,富人同樣有富人的煩惱。如果事事都想求得完美,那就是在自尋煩惱。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边@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存在著缺陷的世界,它能向人們提供的客觀條件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欲望。因此,人們產生種種不滿都是很正常的事,包括對自己的不滿、對他人的不滿、對現實的不滿,等等。
培養自己豁達的心態和處世哲學,萬事隨緣,不能過分苛求,也不能斤斤計較,善于忍耐自己的不滿,就可以使自己達到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了。
典例闡幽 得失之間
春秋戰國時期的宓子踐,是孔子的弟子,魯國人。有一次齊國進攻魯國,戰火迅速向魯國單父地區推進,而此時宓子賤正在做單父宰。當時也正值麥收季節,大片的麥子已經成熟了,不久就能夠收割入庫了,可是齊軍一來,這眼看到手的糧食就會讓齊國搶走。當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踐提出建議,說:“麥子馬上就熟了,應該趕在齊國軍隊到來之前,讓咱們這里的老百姓去搶收,不管是誰種的,誰搶收了就歸誰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一個也認為:“是啊,這樣把糧食打下來,可以增加我們魯國的糧食,而齊國的軍隊也搶不走麥子做軍糧,他們沒有糧食,自然也堅持不了多久?!?/p>
盡管鄉中父老再三請求,宓子踐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過了一些日子,齊軍一來,真的把單父地區的小麥一搶而空。
為了這件事,許多父老埋怨宓子踐,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也非常憤怒,派使臣向宓子踐興師問罪。宓子踐說:“今天沒有麥子,明年我們可以再種。如果官府這次發布告令,讓人們去搶收麥子,那些不種麥子的人則可能不勞而獲,得到不少好處,單父的百姓也許能搶回來一些麥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會年年期盼敵國的入侵,民風也會變得越來越壞,不是嗎?其實單父一年的小麥產量,對于魯國強弱的影響微乎其微,魯國不會因得到單父的麥子就強大起來,也不會因失去單父這一年的小麥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讓單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魯國的老百姓都存了這種借敵國入侵能獲得意外財物的心理,這是危害我們魯國的大敵,這種僥幸獲利的心理,那才是我們幾代人的大損失呀!”
宓子踐自有他的得失觀,他之所以拒絕父老的勸諫,讓入侵魯國的齊軍搶走了麥子,是認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一點點糧食,而讓民眾存有僥幸得財得利的心理才是無形的、長久的損失。得與失應該如何取舍,宓子踐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要忍一時的失,才能有長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獲。
上一篇:忍學《八十一 一言齏粉》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八十三 不若無愧而死》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