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忍第二十
仁之忍第二十
仁者如射,不怨勝己;橫逆待我,自反而已。
夫子不切齒于桓魋之害,孟子不芥蒂于臧倉之毀。人欲萬端,難滅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齒剛易毀,舌柔獨存。
強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己為仁,請服斯訓。噫,可不忍歟!
【譯文】
《孟子》說:“為仁者如射箭,射箭者應先正己而后發箭,如發而不中,則不應怨勝已之人而應責備自己?!边@是勸仁之話。《孟子》還說:“如有人非常驕橫不恭順地對待我,我必反省自己是否有所不仁。”這都是為仁之道啊!
春秋時,宋國的桓魋欲加害于孔子,孔子不以為意;《孟子》中載臧倉詆毀孟子,并阻止魯君見孟子,孟子也不在乎。這是因為孔子、孟子都認為在己者有義,在天者有命,人欲怎能戰勝了天理呢!
孟子曾引用曾子的話來回答景丑氏,說晉楚二大國靠它的財富,我則靠我的仁德;《說苑》中常樅和老子關于齒毀舌存的對話說明剛硬的牙齒容易崩壞,而柔軟的舌頭卻能保存下來。剛硬的牙齒是指暴橫,柔軟的舌頭是指仁德。
鼓勵自己以忠恕之道作為行為準則,這樣求仁就沒有比它更近的了?!墩撜Z》載孔子在回答顏淵怎樣才能為仁時說:“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一切都復歸于禮,這就是仁了?!币欢ㄒ涀∵@個道理。啊!仁德是人性中如此美好的品德,實施仁德怎能不忍住自己的私欲呢!
【評析】
忍與慈相連,成為慈忍,是仁術之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仁者的人如同射箭前要端正自己的姿勢后發箭,沒有射中只能責備自己;別人對我蠻橫兇惡、不講道理,我就要反省自己??傊且环N修養之忍,是一種趨吉避兇的深刻智謀,是一種圓融無礙的處事智慧;同時,它也是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的經世濟時的智慧。
典例闡幽 實行仁道更需要忍耐
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是我國歷史上出身于奴隸主階級的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具有軍事和文藝才能的、多才多藝的歷史人物。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以后,過了兩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當時,周成王才十三歲。國家剛剛建立,還不太穩固。于是,就由周公輔助成王管理朝政,實際上是代行天子的職權。
周公盡心竭力輔助成王,管理國事??沙赏醯膬蓚€叔叔管叔和蔡叔卻心存疑心。他們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謠言一傳十,十傳百,終于傳到成王的耳朵里。成王年輕,聽了這些謠言后,就處處事事躲避著周公,生怕他害了自己。
周公知道這件事后,感到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委屈,但是他十分清楚,現在國家萬事當頭,個人的委屈再大,也要把國家的事辦好。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要留在京城處理政務,就讓兒子伯禽到魯國去,代做國君。臨行時,周公諄諄告誡他:“一定要以國家的大事為重。我是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兒子,成王的叔父,但我仍然處處小心謹慎,不敢稍有懈怠。為了處理國家的大事,常常吃一頓飯,也要停下來幾次,去接見要見我的人,國家急需人才,不能因我而失去那些投奔周的賢人。”
伯禽點點頭,把這一番話記在心中。
這時,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由于受到監視,覺得很不自由。他口里說沒有滅周復商之心,暗地里卻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聽說成王的三個王叔對周公存有偏見,便派人送給他們許多金銀珠寶。同時,還暗暗串通一批殷商的舊貴族和東夷的幾個部落,伺機而動。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公開起兵,攻打周的都城鎬京。
周公立即集結軍隊平叛。出兵之前,周公寫了一篇宣誓詞,表示定要討伐叛逆,保衛周朝江山。宣誓完畢,周公親率幾萬大軍,向東進發,與武庚的部隊交戰幾個月,終于打敗了武庚。武庚倉皇逃走,也被周兵追上殺了。
周公平定了武庚的叛亂,便帶領兵馬討伐管叔。管叔看武庚失敗,知道回天乏力,自己也再沒有面目去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便上吊自殺了。周公后來將霍叔革了職,又定了蔡叔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平叛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制東邊的廣大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面新建一座都城,叫洛邑,把俘虜的商朝貴族都遷到那里,并且派兵把他們監視起來。告訴他們,只要敬天聽命,仍然可以擁有土地和奴隸。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代成王執政七年,周政權不斷得到鞏固,國家也日益興旺發達起來。到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見成王已經能夠處理國家大事,就把政權交給了他。被放逐的蔡叔知道這事后,感嘆道:“像我們這樣的人,真是不能和周公這樣仁義賢良、胸懷豁達的人相比。”
上一篇:忍學《交友之忍第九十六》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仇之忍第三十七》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