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悟卷十八
敏悟卷十八
【原文】
剪彩成花,青陽笑之。人工則勞,大巧自如。不卜不筮,匪慮匪思。集《敏悟》。
【譯文】
用彩紙剪成的花朵再美麗,春天也會譏笑她,盡管人花費了很多工夫,也不如大自然的美景天成。聰明智慧的人不算不卜、不思不慮,也能順應自然的變化。因此集《敏悟》卷。
司馬遹大智識人
【原文】
晉惠帝太子遹。自幼聰慧,宮中嘗夜失火,武帝登樓望之,太子乃牽帝衣入暗中。帝問其故,對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時遹才五歲耳,帝大奇之。嘗從帝觀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殺以養士,而令坐費五谷?”帝撫其背曰:“是兒當興吾家。”后竟以賈后讒廢死,謚愍懷。吁!真可愍可懷也!
【譯文】
晉惠帝的太子司馬遹,從小就聰明機智。宮中有一天夜里失火,武帝登樓觀看火勢,太子拉著武帝的衣角,要武帝藏在暗處。武帝問太子原因,太子說:“黑夜忙亂中,應該防備萬一,不能讓火光照到皇帝。”這時司馬遹才五歲,武帝大感吃驚。還有一次,司馬遹隨同晉武帝去檢查豬圈,他指著滿欄的肥豬問晉武帝:“這些豬已養得很肥了,為什么不殺了來犒勞將士,反而讓它們白白浪費糧食呢?”武帝聽后,輕撫太子的背說:“這孩子一定會使我的國家興盛。”后來司馬遹竟因賈后的讒言而被廢慘死,謚號愍懷。唉!實在是一位值得憐憫、值得懷念的太子啊!
【夢龍評】
此大智識人,何以不祿?噫!斯人而祿也,司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遹謚愍懷,而繼惠世者,一懷一愍,馬遂革而為牛,天之巧于示應乎?
【解評】
這里提到的兩件事,雖然都極為細小,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司馬遹的聰慧、細心。
李德裕公輔之器
【原文】
李德裕神俊,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武相元衡召謂曰:“吾子在家,所讀何書?”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應,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歸責之。德裕曰:“武公身為帝弼,不問理國調陰陽,而問所讀書。書者,成均、禮部之職也。其言不當,是以不應。”吉甫復告。元衡大慚。
【譯文】
李德裕早熟聰明,他的父親李吉甫常常向同朝官員夸贊兒子。宰相武元衡有一次召來李德裕并問他:“孩子,你在家都念些什么書?”想借此試探德裕的志向,不料李德裕竟不回答。第二天,武元衡把這件事告訴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后責備兒子。李德裕說:“武公身為宰相,不問治理國家、調和陰陽的大事,卻問我讀什么書。讀書是太學、禮部管的事,他問的不當,所以我沒有回答他。”李吉甫又將原委告知武元衡,武元衡大為慚愧。
【夢龍評】
便知是公輔之器。
【解評】
李德裕小小年紀能說出這番話,從他的膽識、聰慧就知道他日后必為相才。
文彥博灌水取球 司馬光砸缸救人
【原文】
彥博幼時,與群兒戲擊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譯文】
文彥博幼年時,和同伴一起玩球。有一次,球滾入洞中拿不出來,文彥博就提水灌洞,不久球就浮出洞口。
【原文】
司馬光幼與群兒戲,一兒誤墮大水甕中,已沒,群兒驚走,光取石破甕,遂得出。
【譯文】
司馬光小時候,一次和同伴嬉戲,有個玩伴不小心失足掉入大水缸中,全身已被水缸淹沒,大家驚惶地一哄而散。司馬光拿起一塊大石頭把水缸打破,這個小孩才得以出來。
【夢龍評】
二公應變之才,濟人之術,已露一斑。孰謂“小時了了者,大定不佳”耶?
【解評】
文彥博和司馬光應變的機智、救人的本領,在兒童時就已顯現出來,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就一定不出色呢?”
曹沖稱象
【原文】
曹沖〔字倉舒〕自幼聰慧。孫權嘗致巨象于曹公,公欲知其斤重,以訪群下,莫能得策。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一較可知矣。”沖時僅五六歲,公大奇之。
【譯文】
曹沖(字倉舒)從小就聰明而有智慧。孫權曾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問遍所有官員,都想不出秤大象的方法。曹沖說:“把大象放到船上,刻下船身水跡到達的位置,再換載其他已知重量的物品,一比較就會知道大象的重量。”當時曹沖只有五六歲,曹操聽了十分驚奇。
【解評】
細心觀察微小事物,善于分析思考就能發現其中深奧的科學秘密,或者能在一些看來很平凡的科學領域中產生重大的突破。
楊佐設水盤
【原文】
陵州有鹽井,深五十丈,皆石作底,用柏木為干,上出井口,垂綆而下,方能得水。歲久,干摧敗,欲易之,而陰氣騰上,入者輒死。唯天雨則氣隨以下,稍能施工,晴則亟止。佐官陵州,教工人用木盤貯水,穴隙灑之,如雨滴然,謂之水盤。如是累月,井干一新,利復其舊。
【譯文】
陵州有口鹽井,深達五十丈,井底都是巖石,井壁用柏木筑成,并高出井口,再由井口垂下繩索汲取鹽水。由于使用多年,柏木已腐朽,想更換新木,但井中陰氣上升,進入井中的人就會死去。只有雨天時陰氣隨著雨水下降,勉強才能施工,一旦天氣放晴就要立即停工。楊佐當時在陵州做官,就教工人用木盤盛水,讓水由木盤縫隙中像雨滴般漏出,稱為水盤。這樣過了幾個月,井壁中的柏木終于修復一新,鹽井又恢復了原來的功效。
【解評】
如果只是一味坐等固守,就永遠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尹見心斷木
【原文】
尹見心為知縣。縣近河,河中有一樹,從水中生,有年矣,屢屢壞人舟。見心命去之,民曰:“根在水中甚固,不得去。”見心遣能入水者一人,往量其長短若干,為一杉木大桶,較木稍長,空其兩頭,從樹杪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盡涸其水,使人入而鋸之,木遂斷。
【譯文】
尹見心任知縣時,縣城附近有條河流,河中有棵樹,樹根生于水中,樹木已有多年,常常撞壞河中的船。尹見心命人砍去大樹,但民工說:“樹根在河中,非常牢固,不能砍斷。”尹見心派一名能潛水的人,潛入河底測量樹根的大小尺寸,然后用杉木做成一個木桶,比樹身稍微大一些,上下兩端開口,從樹頂傳下套入水中。再用大瓢將桶中河水舀盡,命人進入木桶中鋸樹,樹木終于被砍斷。
【解評】
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思考中得來。遇到難題,只有在思考的實踐中才能不斷提高思考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懷丙撈鐵牛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譯文】
宋代河中府的浮橋,用八頭鐵牛牽系著,一頭鐵牛有數萬斤。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沒在河中。官府招募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真定寺有個叫懷丙的僧人,用兩艘大船裝滿泥土,再將船夾住水中的鐵牛并系住,用大木頭做成秤的樣子鉤住鐵牛,然后慢慢減去船中的泥土,船漸漸浮起,鐵牛也就出了水面。轉運使張燾聽說這件事后,賜給懷丙一件紫色袈裟。
【解評】
其實懷丙“請”的“大力神”就是水的浮力。裝滿泥沙的大船很沉,吃水很深,排水量也很大,向上的浮力與大船和泥沙的總重力相等。把泥沙鏟去以后,浮力就大于船的重力,船應當向上浮,可是又被那鐵牛拖住了。于是浮力“大力神”便去拉鐵牛了。鏟去的泥沙越多,多余的浮力就越大。當多余的浮力超過鐵牛的重力和淤泥對鐵牛的吸力時,鐵牛就離開了河底,船就可以拖著它在河里前進了。在當時條件下,懷丙就能運用浮力,可見智慧的高深。
漢高祖柏人不宿 唐太宗牛口擒竇
【原文】
漢高祖過柏人,欲宿,心動,詢其地名,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已而聞貫高之謀。高祖不禮于趙王,故貫高等欲謀弒之。
【譯文】
漢高祖有一次路經柏人縣,想住下來,但心頭總覺不妥,就問別人這里的地名,回答說是“柏人”。柏人是被人迫害的意思。于是高祖沒有住宿就離開了。不久就聽說貫高的陰謀。原來,劉邦曾經對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非常倨傲,結果惹怒了趙王相貫高,貫高預備在柏人縣刺殺劉邦。
【原文】
竇建德救王世充,悉兵至牛口。李世民喜曰:“豆入牛口,必無全理。”遂一戰擒之。
【譯文】
竇建德率兵救援王世充,大軍行至牛口。李世民高興地說:“豆入牛口,必無生還之理。”結果一戰生擒竇建德。
【夢龍評】
后漢岑彭伐蜀,至彭亡,遇刺客而死。唐馬燧討李懷光,引兵下營,問其地,曰:“埋光村。”喜曰:“擒賊必矣。”果然。遼主德光寇晉,回至殺胡林而亡。宋吳璘與金人戰,大敗于興州之殺金坪。弘治中,廣西馬參議玹與都司馬某征瑤,至雙倒馬關,皆為賊所殺。寧王反,兵敗于安慶,舟泊黃石磯,問左右:“此何地名?”左右以對,江西人呼“黃”如“王”音,濠嘆曰:“我固應‘失機’于此。”無何就擒,讖其可盡忽乎?文皇兵至懷來城,毀五虎橋而進。又如狼山、土墓、豬窩等處,俱不駐營,惡其名也。弘治乙丑,昆山顧鼎臣為狀元。尹閣老值家居,謂人曰:“此名未善。”蓋“臣”與“成”聲相似,鼎成龍駕,名犯嫌諱。至五月,果驗。人謂尹之言亦有本同音。景泰辛未狀元乃柯潛,時人云:“‘柯’與‘哥’同音。未幾,英廟還自北,退居南宮,固‘哥潛’之讖。”
【解評】
把一些本來不相關的事物比附在一起,造成它們之間好像有必然的聯系,在日常生活中這是不可取的。但這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滲透中國人的心中。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會有這種思想。
楊修聰穎太露
【原文】
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便令壞之,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之,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俟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于字為‘好’;齏臼,受五辛之器,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嘆曰:“吾才去卿乃三十里。”
操既平漢中,欲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操出教,唯曰:“雞肋。”外曹莫能曉,楊修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殊可惜。公歸計決矣。”乃私語營中戒裝,俄操果班師。
【譯文】
楊修任曹操主簿時,有一次曹操整修府邸大門,曹操由內室走出察看,在門上題一“活”字后便離去。楊修看見后就命人將門拆毀,說:“門中活為‘闊’字,這是大王嫌門太寬了。”
有人獻給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口,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后,拿給其他官員。眾官不知曹操用意,楊修見了,便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說:“曹公教‘人’各喝‘一口’,還有什么好遲疑的呢?”
楊修有一次隨曹操經過曹娥碑,見碑上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問楊修:“能否解釋此意?”楊修答回答說:“能。”曹操說:“你先不要說,讓我想想。”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才說:“我明白了。”要楊修寫下他的答案,楊修寫道:“‘黃絹’是色絲,合為絕字;‘幼婦’是少女,合為‘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合為‘好’字;齏臼是受辛之器,合為‘辭’字。所以是‘絕妙好辭’。”曹操也寫下他的答案,所寫和楊修的一樣。曹操感嘆地說:“我的智慧與你相差有三十里遠。”
曹操平漢中后,想繼續討伐劉備,卻無法向前推進;想堅守漢中,又很難防御得住。將軍們也不知該守該戰。一天,曹操走出營帳,只說:“雞肋。”將軍個個不知曹操的意思。楊修說:“雞肋,吃起來肉不多,沒什么好吃,但丟掉又覺得可惜,我看曹公已經決定班師回朝。”于是私下要士兵整理裝備,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回朝。
【夢龍評】
德祖聰穎太露,為操所忌,其能免乎?晉、宋人主多與臣下爭勝詩、字,故鮑照多累句,僧虔用拙筆,皆以避禍也。
【解評】
這幾則故事充分體現了楊修的聰明才智,然而正如馮評所說,楊修因為鋒芒太露而被曹操殺害。因此,看這些故事后,應知道聰敏才智的施展也要看客觀條件是否允許,做人不可鋒芒太露。
成天子
【原文】
北齊文宣將受禪,夢人以筆點額。王曇哲賀曰:“‘王’上加點,乃‘主’字,位當進矣。”〔邊批:吳祚《國統志》載熊循占吳大帝之夢同此。〕
隋文帝未貴時,嘗夜泊江中,夢無左手,覺甚惡之。及登岸,詣一草庵,中有一老僧,道極高,具以夢告之。僧起賀曰:“無左手者,獨拳也,當為天子。”后帝興,建此庵為吉祥寺。
唐太宗與劉文靜首謀之夜,高祖夢墮床下,見遍身為蟲蛆所食,甚惡之。詢于安樂寺智滿禪師,師曰:“公得天下矣!床下者,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
【譯文】
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即將稱帝之時,夢到有人用筆在他額頭上點了一下,王曇哲聽說后立即恭賀,說:“王上加點是‘主’,是應當稱帝的征兆。”
隋文帝還沒有顯貴時,有一次將船停泊在江中,夢到自己沒了左手,醒后很是覺得惡心。等到上岸后,他來到一所草庵,庵中有一老和尚,道行極高,文帝就將自己的夢告訴了老和尚。和尚起身恭賀道:“沒有了左手就是獨拳,一定能成為天子。”后來文帝登帝位,重新整修庵堂,賜名“吉祥寺”。
唐太宗與劉文靜在起事的那天夜里,高祖夢到自己掉下床來,全身被蛆蟲啃食,很是覺得厭惡。于是就前去詢問安樂寺的智滿禪師,智滿禪師說:“你定能取得天下,床下則為臺階,臺階即陛下,群蛆啃食,表示天下眾生全仰先生一人而活。”高祖聽了他的話,對他夸獎了一番。
【解評】
單單從文字游戲的角度來看,這些故事也是比較有意思的。
上一篇:智囊《得情卷九》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智囊《權奇卷十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