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列寧于1895-1916年間(主要是1914-1916年)研讀各種哲學著作所寫的摘要、批注、評語、結論和短文,其中還有部分自然科學的札記和評語。1929-1930年絕大部分內容首次收入《列寧文集》第9卷和第12卷;1933-1947年多次以《哲學筆記》這一書名出版單行本。后增加一些材料編為《列寧全集》第38卷。在我國,第一次翻譯出版本書,是根據《列寧全集》第38卷排印的。
《哲學筆記》這部著作,主要包括列寧寫作的十個“哲學筆記本”,其中八本寫于1914-1916年。列寧在這期間特別注重哲學研究、首先是辯證法的研究,絕對不是偶然的。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既是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又進一步促使它本身所固有的一切矛盾極端尖銳化。戰爭鑄成了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促進了革命危機的成熟,客觀上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向各國社會民主黨人提出了一系列嚴肅而又尖銳的問題:怎樣分析戰爭的性質?對戰爭應取何種態度?如何利用戰爭推進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發展?等等。本來,這些問題在1912年的《國際局勢和反對戰爭的統一行動宣言》中已基本解決。可是當戰爭爆發后,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者和大部分國家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卻背叛了《宣言》,墮落為社會沙文主義者。他們反對列寧制定的“變現實的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使本國政府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失敗”的正確方針,歪曲或模糊戰爭的性質,以所謂“保衛祖國”的謊言,支持本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戰爭政策,鼓動各國工人階級相互殘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會主義者在為自己的背叛行為辯解時,都一再聲稱這是運用辯證法分析實際情況而得出的結論,就連普列漢諾夫的陳腐庸俗的“禍首論”,“也非要狡猾地用辯證法,來修飾一番”(《列寧選集》第2卷第642頁)。因此,為了批判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的背叛行徑,駁斥他們閹割、歪曲辯證法、以庸俗進化論、折中主義和詭辯論冒充辯證法;為了運用唯物辯證法,從理論上分析帝國主義時代經濟和政治矛盾的本質,揭示帝國主義形成、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以及戰爭與和平、戰爭與革命的關系等,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策略,列寧研讀了各種哲學著作,潛心研討辯證法,寫下了大量的筆記材料,構成了《哲學筆記》這部極為重要的哲學著作。
本書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內容十分豐富。在本書中,列寧特別注重發掘黑格爾的哲學遺產。列寧關于黑格爾著作的摘要部分在全書占有中心地位。他充分肯定了黑格爾對辯證法學說的重大貢獻,並闡述了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區別,提出並論述了一系列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書中明確指出,有兩種對立的發展觀,唯物辯證法主張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它“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認識‘自己’運動的泉源上”,揭示了辯證法的內在本質。書中深入探討和論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的特征,把對立統一規律科學地規定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相互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並從和其他辯證法的諸規律及范疇的關系中,明確提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書中還研究了辯證法的諸范疇,從認識史上對范疇作出了科學的說明,認為“范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書中關于辯證法十六要素的論述和《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可以說是全面研究唯物辯證法的綱要,為完善和發展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指明了方向。在本書中,考察和研究認識論問題占有重要地位。書中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特征,認為辯證法是認識過程本身所固有的,強調認識應當以實踐為基礎,主張“必須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闡明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由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進而論證了真理的全面性及真理是一個過程的觀點。書中還論述了實踐的特點,指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優點,並且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從而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書中揭露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義的認識根源。在本書中,列寧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關于邏輯的辯證思想,認為邏輯“即關于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為研究辯證邏輯奠定了基礎。書中明確提出了“邏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認識論”三者一致的重要思想,為整個哲學的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此外,書中還探討了馬克思恩格斯世界觀轉變過程、哲學史、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問題,得出許多重要結論。
列寧這部著作,雖然不是準備發表的完成著作,但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文獻。書中對辯證法創造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對于寫作《帝國主義論》這一劃時代著作以及其它這一時期的著作,無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至今仍然是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珍貴思想財富。
上一篇:哲學的貧困
下一篇:哲學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