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簡稱新政協、政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鄧穎超、李先念先后任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籌建全國人民政權的條件趨于成熟。中共中央在1948年《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中發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通電響應這一號召,以香港為中心,開展新政協運動,先后發表宣言或聲明,愿積極為結束國民黨獨裁統治,實現人民的民主新中國而奮斗。自8月起,陸續離開香港和南方大城市,進入東北和華北解放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新政協的籌備工作。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會議由毛澤東主持。出席會議的正式、候補代表共六百六十二人,包括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各民主階級、各界、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其中,政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十四個單位,即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民主建國會、無黨派民主人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共正式代表一百四十二人,候補代表二十三人;區域代表九個單位,正式代表一百零二人,候補代表十四人;軍隊代表六個單位,正式代表六十人,候補代表十一人;團體代表十六個單位,正式代表二百零六人,候補代表二十九人;特邀人士宋慶齡等七十五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它規定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會議選舉產生了由一百八十人組成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以毛澤東為主席,由六十三人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陳毅等五十六人為委員。會議還決定新中國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平(自9月27日起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紀年;在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旗為五星紅旗;在首都天安門前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9月30日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典禮。
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1954年9月,我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但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以及對外友好活動中發揮作用,曾作出重要貢獻。
今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進程中結成的,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參加的,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的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它在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擁護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基礎上,正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上一篇:中古歐洲文學
下一篇:中國人民救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