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之命第十九
蔡仲之命第十九
【原文】
蔡叔既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冢宰[1160],正百工[1161],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1162];囚蔡叔于郭鄰[1163],以車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為卿土。叔卒,乃命諸王邦之蔡[1164]。王若曰:“小子胡!惟爾率德改行[1165],克慎厥猷[1166],肆予命爾侯于東土[1167]。往即乃封,敬哉!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爾乃邁跡自身[1168],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后。率乃祖文王之彝訓[1169],無若爾考之違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懋乃攸績[1170],睦乃四鄰,以蕃王室[1171],以和兄弟,康濟小民[1172]。率自中[1173],無作聰明亂舊章;詳乃視聽[1174],罔以側言改厥度[1175]。則予一人汝嘉。”王曰:“嗚呼!小子胡。汝往哉!無荒棄朕命!”
【注釋】
[1160]冢宰:周代官名,也叫大宰,是百官之長。
[1161]正:官長,統帥。這里用作動詞。
[1162]致辟:辟,法。致辟,行法,這里指殺戮。
[1163]郭鄰:地名,不詳何處。
[1164]諸:之于。邦:封。
[1165]率德改行:率,遵循。改行,認識他的錯誤,端正自己的行為。
[1166]猷:道。
[1167]肆:故。侯:諸侯。
[1168]乃:其。邁跡:邁步前進。
[1169]彝:常。
[1170]懋:勉。乃:你的。攸:所。績:行。
[1171]蕃:通“藩”,屏障,保衛。
[1172]康濟:康,安。濟,成。
[1173]中:中道,不偏不倚的正道。
[1174]詳:審察。
[1175]側言:片面的話。
【譯文】
蔡叔被剿滅后,成王命蔡叔的兒子蔡仲接替蔡叔的爵位,并作《蔡仲之命》訓誡他。周公位居大宰、統帥百官的時候,幾個弟弟對他散布流言。周公于是到達商地,殺了管叔;囚禁了蔡叔,用車七輛把他送到郭鄰;把霍叔降為庶人,三年不許錄用。蔡仲能夠經常重視德行,周公任用他為卿士。蔡叔死后,周公便告訴成王封蔡仲于蔡國。成王這樣說:“年輕的姬胡!你遵循祖德認識你父親的錯誤,端正自己的行為,能夠謹守臣子之道,所以我任命你到東土去做諸侯。你前往你的封地,要敬慎呀!你當掩蓋前人的罪過,思忠思孝。你要使自身邁步前進,能夠勤勞不怠,用以留下模范給你的后代。你要遵循你祖父文王的常訓,不要像你的父親那樣違背天命!
“皇天無親無疏,只輔助有德的人;民心沒有常主,只是懷念仁愛之主。做善事雖然各不相同,都會達到安治;做惡事雖然各不相同,都會走向動亂。你要警戒呀!“謹慎對待事物的開初,也要考慮它的終局,終局因此不會困窘;不考慮它的終局,終將困窮。勉力做你所行的事,和睦你的四鄰,以保衛周王室,以和諧兄弟之邦,而使百姓安居成業。要循用中道,不要自作聰明擾亂舊章。要審慎你的視聽,不要因片面之言改變法度。這樣,我就會贊美你。”成王說:“啊!年輕的姬胡。你去吧!不要廢棄我的教導!”
【解析】
蔡仲,名胡,蔡叔的兒子。蔡叔,周公的弟弟。這就是說,蔡仲是周公之侄。在周公攝政期間,蔡叔、管叔等宗室兄弟在京城散布流言,誹謗周公居心不良。后來,周公東征至殷商故地,誅殺了管叔,囚禁了蔡叔。然而,蔡叔的兒子蔡仲卻頗有德性,完全不同于他父親。周公信任蔡仲,先將他任命為卿士。蔡叔死后,周公又讓他出任蔡國之君。《蔡仲之命》交代了這個背景之后,主要記載了成王代表朝廷對于蔡仲的訓示,這番訓示雖然出于成王,但很可能是周公的意思。
成王首先肯定蔡仲能夠謹守臣子之道,不像他父親那樣無德,所以才任命他出任蔡國之主。接下來,成王告誡蔡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這幾句話,構成了《蔡仲之命》的核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尚書》在思想上開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恩惠政治”的政治傳統。這種恩惠政治的核心特征是施惠與擁戴。只要當政者施惠于眾人,眾人就擁戴當政者。這樣的恩惠政治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加以解釋。
首先,它可以解釋“民本”思想。表面上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似乎強調了民眾的重要性。但是,民眾的這種重要性是相對于君主而言的。君主處于主位,民眾居于客位;君主具有主體性,民眾具有工具性。只有得到民眾的支持,君主的當政地位才能得到鞏固。君主之所以要施惠于民,原因就在于“民為本”;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民為本”,所以要施惠于民。
其次,恩惠政治的核心邏輯雖然是君主施惠于民眾,但是,君主以德配天、君主敬畏上天,依然不容忽視。因為,君主與上天之間的這層關系,可以產生積極的政治效果,至少有助于提升君主的權威。在面對民眾的時候,君主如果宣稱自己得到了上天的支持,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神秘莫測、力大無窮的堅強后盾。
上一篇:尚書《舜典第二》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西伯戡黎第十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