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典第一
堯典第一
【原文】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曰若[1]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讓,光被四表[3],格[4]于上下。克明俊德[5],以親九族[6]。九族既睦,平章百姓[7]。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8]。
【注釋】
[1]曰若:文言中的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2]欽:恭敬、謹慎、嚴肅。安安,一作晏晏。
[3]被:覆蓋,蒙受,在此可以引申為照耀。四表:四方很遠的地方,在古代用以指天下。
[4]格:到達、抵達之義。
[5]克:能夠。俊德:指才德兼備的人。
[6]九族:指同族的人。
[7]平:分別,辨別。章:使明顯,也可引申為表彰。百姓:百官族姓。
[8]黎民:民眾。于:隨著。使:友善。雍:和睦的樣子。
【譯文】
從前唐堯稱帝的時候,他耳聰目明,治理天下有智謀,他的光輝普照天下。后來,他打算把帝位禪讓給虞舜。史官根據這些情況寫作了《堯典》。考查古代往事,帝堯的名字叫放勛。他做事謹慎節儉,恩澤遍布天下,又善于治理四方,才德兼備,待人溫和寬容,誠實恭謹并且能推賢讓能,因此,他的光輝業績照耀四海,感動天地。他能夠發揚偉大的美德,使家族和睦融洽。家族既已和睦,便又辨明官員的職守;官員職守既已明確,便使天下各部族都協調和順,民眾也隨著友善和睦起來了。
【原文】
乃命羲和[9],欽若昊天[10],歷象[11]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12],曰旸谷[13]。寅賓[14]出日,平秩東作[15]。日中[16],星鳥[17],以殷仲春[18]。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19],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鳥獸毛毨[26]。申命和叔,宅朔方[27],曰幽都[28]。平在朔易[29]。日短[30],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31],鳥獸氄毛[32]。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
【注釋】
[9]羲和:傳說中的羲氏與和氏,根據記載是掌管天地之間四時變化的官重黎氏的繼承人。
[10]若:順從,遵從,遵循。昊:廣大、浩瀚的意思。
[11]歷:推算,估測。象:用作動詞,即觀察天象,另外還有解釋,說是取法的意思。
[12]宅:居住。嵎(yú)夷:地名,在東海的邊上。
[13]旸(yáng)谷: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
[14]寅:恭敬,敬重。賓:迎接,歡迎。
[15]平秩:辨別、分辨、測定。東作: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刻。作,開始、起始。
[16]日中: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從春分這天開始,白天與黑夜的時間就相等了,因此稱為日中。
[17]星鳥:星座的名稱,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就是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鳥名,所以就稱為星鳥。
[18]殷:正,定,確認。仲:第二的意思,古代經常“伯仲”并稱,在這里是指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厥:其。析:分散開來。孳尾:動物交配繁殖,后多指交尾。交:地名,指交趾,據說是在今天越南的北部。訛:運轉,運行,轉移。致:歸,回歸,回來。日永:指農歷二十四節氣里的夏至。在夏至這天,白天達到一年中的最長,因此叫日永。星火:星宿,指火星,東方青龍七宿之一,夏至這天黃昏,火星出現在天空的南方。
[19]孳(zi)因:居住在高處。
[20]希革:鳥獸皮毛稀少、不濃密。希:通假字,通“稀”,稀疏。
[21]餞:送行,送別。納日:日落。
[22]西成:指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時刻。
[23]宵中: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虛:星座名,指虛星,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平坦。在此作為動詞,指住到平地。
[26]毛毨(xiǎn):生長出新的羽毛。
[27]朔方:北方。
[28]幽都:幽州,指今內蒙古東北一帶。
[29]在:察,觀察,觀看。易:變化,在此特指太陽的運行。
[30]日短: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星昴:星名,指昴星,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1]隩(yù):通“奧”,意思是內室,里面的屋子。為躲避嚴寒而進入室內居住。
[32]氄(róng):鳥獸身上細軟的絨毛。
【譯文】
于是堯就命令羲氏與和氏,讓他們恭謹地遵奉上天意旨行事,根據所觀測的日月星辰情況制定歷法,謹慎地把時令授予民眾。堯命令羲仲,居住在嵎夷一帶,那地方又叫旸谷。讓他恭謹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升的時刻。看到日夜長度相等,星鳥見于南方天空正中,就依據這些來確定仲春時節。這時候,民眾就分散在田野勞作,鳥獸就交尾生育。又命令羲叔,居住在交趾。讓他們觀察太陽向南移動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向南回來。這時日長夜短,大火星在南方天空出現,就依據這些來確定仲夏時節。這時候,民眾居住在高處,鳥獸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那地方叫昧谷。讓他們恭謹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這時,夜間和白晝長短相等,虛星出現在南方天空,就根據這些來確定仲秋時節。這時候,民眾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鳥獸長出新毛。再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幽都。讓他們觀察太陽自南往北轉移的情況。這時,日短夜長,昴(mǎo)星黃昏時在南方天空出現,就根據這些來確定仲冬時節。這時候,民眾都躲在家里取暖,鳥獸的毛特別細軟。帝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希望你們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周年,要用閏月來確定合乎天時的四季而成歲。堯謹慎地制定各種官員的職守,于是各項事業興盛發達。”
【原文】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33]?”放齊[34]曰:“胤子朱啟明[35]。”帝曰:“吁!嚚訟[36],可乎?”帝曰:“疇咨若予采[37]?”驩兜[38]曰:“都[39]!共工方鳩僝功[40]。”帝曰:“吁!靜言庸違[41],象恭滔天[42]。”帝曰:“咨!四岳[43]。湯湯洪水方割[44],蕩蕩懷山襄陵[45],浩浩滔天[46]。下民其咨,有能俾乂[47]?”僉曰:“于!鯀[48]哉。”帝曰:“吁!咈[49]哉,方命圮族[50]。”岳曰:“異哉!試可乃己[51]。”帝曰,“往,欽[52]哉!”九載,績用弗成。
【注釋】
[33]疇咨若時登庸:疇,誰,哪一位。咨,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若,善,管理好。時,四時,四季。登庸,升用,提拔。
[34]放齊:人名,是堯的一個臣子。
[35]胤:后嗣,后代。朱:丹朱,是堯的兒子。啟:發、開,打開。
[36]吁:表示驚嘆的詞。嚚(yín):不忠信的話。訟:爭、爭論、爭辯。
[37]若:善,管理好。采:事,政務。
[38]驩(huān)兜:堯的大臣,傳說中的四兇之一。又作歡兜或驩頭,是古代傳說中的三苗族首領,傳說因為與共工、鯀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今崇山在湖南張家界市,當地山上有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跡。
[39]都:語氣詞,表稱贊。
[40]共工:古代神話人物之一。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了戰爭,沒有勝利,一氣之下頭撞在不周山上,于是天地就傾斜了。方:通“防”。鳩:通假字,通“救”。這句是說共工防救水災,已經取得了功績。
[41]靜言:善言,好聽的話語。庸:常常。
[42]象恭:表面上看起來很恭敬的樣子。滔天:滔,通“慆”,輕慢。
[43]咨:嗟。四岳:此處為官名,上古時代的部落首領,主要負責四岳的祭祀。
[44]湯湯:形容水極其大的樣子。割:害處,災害。
[45]蕩蕩:廣大的樣子。懷:圍繞。襄:介詞,上。
[46]浩浩:形容水勢很大。滔天:覆蓋、彌漫,與天空相接,形容波浪巨大的樣子。
[47]俾:使、讓、令。乂:治理、管理。
[48]鯀(gǔn):堯的大臣,夏禹的父親,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之一,曾奉命治水。
[49]咈(fú):古同“拂”,違誤,違法亂紀的意思。
[50]方命:謂放棄教命。方,放。圮:毀壞,破壞。族:族類,同族的人。
[51]異:不一樣。試可乃己:是說讓他試一試,如果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
[52]欽:恭敬、謹慎。
【譯文】
帝堯說:“唉!誰能夠順應天時而成就功業呢?”放齊回答說:“你的兒子丹朱,聰明能干,可以讓他擔任這項職務。”帝堯說:“唉!像他那樣愚笨而不守忠信的人,可以擔任這種職務嗎?”帝堯說:“唉!誰能夠根據我的意見來辦理政務呢?”驩兜說:“哦!還是共工可以吧!他遍攬事務而且很有成效。”帝堯說:“唉!這個人很會說些漂亮話,但卻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對國君十分輕慢。”帝堯說:“唉!四方諸侯之長啊!現在滾滾洪水正造成禍害,滔天的洪水包圍了山嶺、沖上了高岡,水勢大極了,簡直要遮蔽天空。在下的臣民都愁苦嘆息,有誰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呢?”大家都說:“哦,還是讓鯀來擔負這項責任吧!”帝堯說:“唉!這個人常常違背法紀,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四方諸侯之長說道:“不如這樣吧!試驗他一下,如果可用,然后再任命他好了。”帝堯說:“去吧,鯀,可要恭敬地對待你的職務啊!”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53],巽[54]朕位!”岳曰:“否[55]德忝[56]帝位。”曰:“明明揚側陋[57]。”師錫[58]帝曰:“有鰥[59]在下,曰虞舜。”帝曰:“俞[60]!予聞,如何?”岳曰:“瞽[61]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62],乂不格奸[63]。”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64],觀厥刑于二女[65]。”厘降二女于媯汭[66],嬪[67]于虞。帝曰:“欽哉!”
【注釋】
[53]庸命:就是順應天意的意思。庸,動詞,順從,順應。
[54]巽(xùn):用作“踐”,意思是實踐,付諸實際行動,這里指接替首領的位置這件事情。
[55]否:鄙陋。
[56]忝:侮辱,意思是不適合、沒有資格。
[57]明明:第一個“明”為動詞,是觀察、考察的意思。揚:推薦,舉薦。側陋:隱伏于下面的,指地位卑賤的人。
[58]師:眾人,大家。錫:賜,這里指提供參考的意見。
[59]鰥(guān):困苦的人,處境困難的人。
[60]俞:對,是這樣的,表示對對方觀點的贊成。
[61]瞽(gǔ):瞎子,這里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
[62]烝烝:指德行美好。
[63]乂:管理、治理。格:至,達到,抵達。奸:奸邪、為人不正。
[64]女:嫁出女兒。時:代詞,這,指這個人,這里說的是舜。
[65]厥:其,代詞,指舜。刑:法度,法則,規則。二女:指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
[66]厘:讓、命令。媯(guī),水名。一說在今山西西南部,一說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流入桑干河。汭(ruì),河流拐彎的地方。
[67]嬪:婦人,嫁給別人做妻子。
【譯文】
帝堯說:“喂!四方諸侯之長。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能夠順應天意聽從我的命令,允許我把帝位讓給你們吧!”四方諸侯之長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天子的大位。”帝堯說:“應該考察貴戚中的賢人,或是隱伏在下面,地位雖然低賤,實際上卻是賢能的人,還是讓賢德之人登上帝位吧。”大家提議說:“在民間有一個處境艱難的人,名字叫做虞舜。”帝堯說:“嗯!我曾聽說過,他到底怎樣?”四方諸侯之長說:“他是樂官瞽瞍之子,其父心術不正派,其母談吐荒謬,其弟傲慢無禮。然而舜卻能夠和他們和諧相處,并且以孝行美德感化他們,使他們改惡從善,不去作奸犯科。”帝堯說:“讓我考察考察他吧!我決定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里考察他的德行。”帝堯命令在媯河的拐彎處舉行婚禮,讓兩個女兒做了虞舜的妻子。帝堯說:“恭敬地處理政務吧!”
【解析】
堯是古代傳說中的賢明帝王。為帝王歌功頌德,是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責任,因為古代書寫歷史的人是官員,而不是學者,因此他們必須站在皇權的立場上來書寫。史官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供后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鑒,以便把優良的傳統發揚光大。這種做法一直為后世沿襲,幾乎無人能脫出這個框框。這樣一來,歷史就成為成功者的傳記。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帝堯的長相如何,習慣、個性、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受萬民擁戴。所以我們不由得慶幸自己是炎黃子孫。
遠在原始部落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周年的歷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定時令。我們現在可以想象這件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這標志著人們有了比較深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空間意識的產生,有利于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錄,對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面上,時間和空間的確立有助于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等物質生產活動。在精神的層面上,空間感使人確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堯帝制定歷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是第一位的。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果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生產、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也使人們順應自然的循環,以便更好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大概就始于堯帝的時代。崇尚自然的意識,集中體現于“敬天”的觀念上。“天”是萬物的主宰,它既是神靈意志的體現,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領袖,他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力來統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
把天、自然、神靈、權力、特權和專制結合起來,也算是民族傳統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權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也就是敬重、順從權力。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自然、服從權力。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典的原因之一。古往今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賢才才是最珍貴的財富,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深諳其意,兼聽忠臣之言,再加上自己的觀察,來任用賢能,使其能夠為國盡力,使人民安居樂業,政令統一。
對賢明的君王來說,挑選接班人是頭等大事,它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堯帝作了七十年帝王,功德廣布,百姓富足,安居樂業,天下大治,無奈歲月不饒人,總有老去的一天,需要慎重地把權力交給下一代。值得慶幸的是,在堯帝的時代還沒有皇帝江山不外傳的世襲制,可以把權力交給家族以外的任何人。這種移交權力的做法,在古代叫做“禪讓”。并且,把權力交給誰,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領參與討論,提出建議,推薦人選。這就很有點民主色彩了。
移交權力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且不說眾多爭權奪利的復雜問題,但就享受夠了尊嚴、順從、聲名、功績、榮華富貴等等的心態來說,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堯帝的時代這是不成問題的,即使從最高職位上退下來,依然會受到崇敬,不會失去得太多,更不會人走茶涼,畢竟那時世風還很淳樸。
權力誘惑力實在太大了,這大概是后世的帝王們即使上了黃泉路也不愿交出權力的重要心理原因吧。于是,后來有了世襲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朕兒子孫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規定好了,用不著挑選,也不容外人討論、提意見。正是因為這種世襲制,帝王的子嗣不管才能如何,品行如何都有可能繼承祖業,也釀成了不少的悲劇,為爭帝位不惜手足相殘,更有甚者弒父奪位。
上一篇:尚書《太甲中第六》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帝告厘沃第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