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明代中葉以后杰出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也是泰州學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原姓林,名載贄,號卓吾,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泉州是溫陵禪師住地,因又號溫陵居士。他26歲中舉,初任河南輝縣教諭,后累官國子監博士、南京刑部員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自54歲時起,即辭官不做,過著獨居講學的生活。先是在湖北黃安講學,后移居麻城龍潭芝佛院。萬歷三十年(1602)被劾下獄,被迫在獄中自殺。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李溫陵集》等。
李贊出生在一個從事航海、經商的家庭。家鄉泉州又是個通商大港,所以他從小就受有市民思想的影響,與程朱理學格格不入,形成他“倔強難化”的叛逆性格。壯年以后,他就以王學左派的“心”學為武器,批判了正統的程朱理學,揭露了偽道學的虛偽和丑惡。他否定圣賢權威,認為“孔子之是非為不足據”,“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他提倡工商業,認為商人并不“可鄙”。他肯定婦女的才智,認為不能說“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李贄思想中的這些和封建思想對立的叛逆性因素,正是當時社會經濟中資本主義新因素的反映。李贄針對傳統的文學思想和擬古文風,提出了“童心說”。他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文章只有真假,不能以時勢先后論優劣。所以他才針對復古派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說,“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童心說”對文學現象的解釋雖然是唯心的,但它反舊的傳統,反復古、擬古,對明清兩代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李贄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偏見,肯定了小說、戲曲的價值和地位,極力推崇《西廂記》、《水滸傳》等通俗文學。認為這些作品是“古今至文”。同時他以極大的熱情評點過《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琵琶記》等。李贄是我國小說評點這種特殊批評方式的開創者之一。李贄是一位思想家,不以文學著名,但是他的散文卻有自己的特色:見解大膽、思想深刻、文字潑辣、戰斗性強。如不到三百字的短文《題孔子像于芝佛院》就能體現他文章的這種特色。
上一篇:李賀
下一篇: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