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后漢紀》是我國古代繼《前漢紀》之后,又一部斷代編年史名著。它記載了自公元23年(更始元年)至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東漢終結為止,共一百九十八年的歷史。它仿照《前漢紀》的體例,把這時期的重大事件編寫在十一帝紀中,分為:《光武帝紀》八卷、《明帝紀》二卷、《章帝紀》二卷、《和帝紀》二卷、《殤帝紀》一卷、《安帝紀》二卷、《順帝紀》(沖帝附)二卷、《質帝紀》一卷、《桓帝紀》二卷、《靈帝紀》三卷、《獻帝紀》五卷,共三十卷。
作者袁宏(公元328-376年)字彥伯,東晉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捷才,工詩能賦,東晉文學家和史學家。始為豫州刺史謝尚所賞識,引參軍事,繼為大司馬桓溫的記室,后經謝安推薦做了東陽(今安徽天長縣)太守,可惜只活到四十九歲,就死在任上了。著有《竹林名士傳》三卷及《東征賦》、《北征賦》和《三國名臣頌》等篇。
《后漢紀》是袁宏的主要史學著作,用了八年時間寫成的。《后漢紀》和《前漢紀》在形式上很相似,比較起來,它有著獨具一格的特點:
第一,荀悅撰寫《前漢紀》是奉漢獻帝之命進行的,目的是為漢獻帝提供一部簡明的歷史教科書。《后漢紀》的撰寫卻是為了流傳后世。當時流傳的東漢史書很多,袁宏讀過之后,覺得它們“煩穢雜亂”,很不滿意,甚至睡不著覺。于是,立志要撰寫出一部簡明扼要的東漢編年史留給后代。
第二,《前漢紀》的撰寫主要是以班固的《漢書》為底本,加以壓縮,重新組織而成。《后漢紀》取材較為廣泛,不限于一家。當時流傳的東漢史書有劉珍等人的《東觀漢記》,謝承的《后僅書》,薛瑩的《后漢紀》,司馬彪的《續漢書》,劉義慶的《后漢書》,華嶠的《后漢書》,謝忱的《后漢書》,張瑩的《后漢南紀》,袁山松的《后漢書》以及張璠的《后漢紀》等。袁宏善于博取各家之長,經過八年努力,才將《后漢紀》撰寫成功。所以,用的功力遠比《前漢紀》為大。
第三,《后漢紀》和范曄的《后漢書》內容基本相符,但也有同一事記載完全相反,看法也各異的地方。例如,順帝永和六年正月,東漢征西將軍馬賢是否戰死射姑山一事,《后漢紀·順帝紀》說:“征西將軍馬賢討羌到射姑山迴”。《后漢書》《順沖質帝紀》和《西羌傳》卻都說馬賢是軍敗戰死射姑山的,《西羌傳》還說,和馬賢一同戰死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又如對于班超的評價,也和《后僅書》,有所不同。東漢史書,大多數都散佚了,流傳到現在的,就只有袁、范兩書,它們是研究東漢歷史的寶貴資料,正因為它們在內容上有大相徑庭的地方,更可以起到互相參證的作用。
最后,袁宏的寫作態度是很嚴肅的,他在《后漢紀》序言中列舉了他在撰寫過程中參考過的史書和資料,象他這樣尊重別人,不隱沒他人貢獻的作法,是很值得稱道的。此外,袁宏又是很謙虛的。他對左丘明、司馬遷、班固和荀悅都一一稱贊,而自稱是“宋吏區區注疏而已”,他還說:“今之史書或非古之人心,恐千載之外所誣者多,所以悵快躊躇操筆悢然者也”,態度又是十分的謹慎了。
兩《漢紀》因性質、體例相近,內容分量也相當。后世多將二書合刻,清代康熙年間,蔣國祥、蔣國祚即將《前漢紀》和《后漢紀》合刻,并附有《兩漢紀字句異同考》一卷;今通行的版本以《四部叢刊》影印的明嘉靖年間刊本為好。
上一篇:崔曙庭《后漢書》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吳越春秋》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