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乞師
(定公四年)
【題解】
本文寫伍子胥力促吳王伐楚以報家仇,而申包胥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到秦國乞師,最終以“長哭”感動了秦王,求得援兵,打敗了吳軍,收回了國土,從而刻畫出了申包胥的愛國形象。
【原文】
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左司馬戌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厄,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武城黑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史皇謂子常:“楚人惡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1],難而逃之,將何所入[2]?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3]。”
【注釋】
[1]安求其事:國家平安時謀求執掌政權。
[2]何所入:逃到哪里去。
[3]初罪:過去犯的罪。說:同“脫”。
【譯文】
冬天,蔡昭侯、吳王闔廬、唐成公聯合率兵攻打楚國。他們把船停靠在淮河邊上,從豫章出發,與楚軍在漢水兩岸對峙著。楚國司馬沈尹戌對子常說:“您沿著漢水同他們在這里周旋,我帶領方城山之外的所有人馬去毀壞他們的船只,返回時再堵塞大隧、直轅、冥阨。您渡過漢水時再對他們進行攻擊,我再從后面夾擊,他們必定會大敗。”謀劃完之后就開始行動。楚國武城黑對子常說:“吳國人用的是木制戰車,而我們用的是皮革戰車,所以不能持久作戰,最好還是速戰速決。”史皇對子常說:“楚國人討厭您而喜歡司馬。如果沈司馬在淮河邊上毀掉了吳國的船只,堵塞了城口再返回來,這便是他獨自打敗吳國的功勞。您一定要速戰速決。如果不這樣做,就不能免于禍難。”于是就渡過漢水擺好了作戰的陣勢。從小別山出發到大別山。同吳軍打了三仗,子常看情況不妙,準備逃走。史皇說:“國家平安時你謀求執掌政權,如今國家有了禍難你就逃避,你能逃到哪里去?您必須要拼死打這一仗,那樣才可以把你過去犯的罪過全部脫除。”
【原文】
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闔廬之弟夫槩王,晨請于闔廬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師繼之,必克。”弗許。夫槩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死[4],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史皇以其乘廣死[5]。
【注釋】
[4]死:拼死。
[5]乘廣:楚王或主帥所率領的戰車。
【譯文】
十一月十八日,吳、楚兩軍在柏舉擺好了陣勢。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槩王。一大清早就來請示闔廬,說:“楚國的令尹囊瓦不仁愛,他的手下沒有決一死戰的決心。我們搶先攻打他們,他們的士兵肯定會逃跑,然后我們的大部隊再追趕上去,肯定能打敗他們。”闔廬不同意。夫槩王說:“所謂‘臣下合于道義就去行動,不必等待命令’,說的就是這個吧!今天我拼死作戰,必定能攻下郢都。”于是,夫槩王率領他的部下五千人,搶先攻打子常的隊伍,子常的士兵奔逃,楚軍大亂,吳軍戰勝了楚軍。子常投奔到鄭國。史皇帶著子常的兵車戰死。
【原文】
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夫王曰:“困獸猶斗,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6],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7]。半濟而后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楚人為食[8],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澨五戰及郢。
【注釋】
[6]致死:拼死作戰。
[7]蔑有:沒有。
[8]為食:做飯。
【譯文】
吳軍追趕楚軍,到了清發,正準備進行攻擊。夫槩王說:“被圍困的野獸還會爭斗一番,何況是人呢?如果明知必有一死還同我們拼死作戰,就一定會打敗我們。如果讓已經渡過河的楚軍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逃脫,那后邊渡過河的人會羨慕已經渡河的人,楚軍就沒有爭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才可以攻擊。”他聽從了。又一次打敗了楚軍。楚軍做飯,吳軍又趕到了,楚軍又奔逃。吳軍吃完飯又接著追擊楚軍,再次在雍澨戰勝了楚軍。經過五次戰斗,吳軍到達了楚國的郢都。
【原文】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羋畀我以出,涉睢。針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9]。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10]。子山處令尹之宮,夫槩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槩王入之。
【注釋】
[9]燧:火把。
[10]班:爵位,班次。
【譯文】
十一月二十八日,楚王帶著他妹妹季羋畀我從郢都逃奔,徒步涉水渡過了睢水。鍼尹固和楚王同坐一只船,楚昭王讓鍼尹固迫使尾巴上點火的大象沖入吳軍。二十九日,吳軍進入郢都,按照爵位班次住在了楚國宮室。吳王闔廬就讓他的兒子子山住進了令尹府,夫槩王想要攻打他,子山因為懼怕而離開了,夫槩王就住進了令尹府。
【原文】
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于雍澨,傷。初,司馬臣闔廬,故恥為禽焉[11]。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用也已。”句卑布裳[12],剄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13]。
【注釋】
[11]禽:同“擒”。
[12]布:鋪。
[13]免:逃走。
【譯文】
左司馬沈尹戌到達息地后就撤兵,在雍澨打敗了吳軍,自己也負了傷。當初,左司馬曾經是闔廬的臣下,所以覺得被吳軍擒住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并告訴他的部下說:“有誰能夠不讓我的腦袋被吳國人得到?”吳國人句卑說:“下臣卑賤,可以擔當這任務嗎?”司馬說:“我過去沒能重用你,當然可以啊!”司馬在三次戰斗中都負了傷,說:“我已經不中用了。”句卑鋪開衣裳,割下沈司馬的腦袋包裹起來,藏好了尸體帶著沈尹戌的頭逃走了。
【原文】
楚子涉雎,濟江,入于云中[14]。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孫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鄖,鐘建負季羋以從,由于徐蘇而從[15]。鄖公辛之弟懷將弒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討臣,誰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將誰仇?《詩》曰:‘柔亦不茹[16],剛亦不吐,不侮矜寡[17],不畏強御。’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18],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滅宗廢祀,非孝也。動無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將殺女。”
【注釋】
[14]云中:云夢澤中。
[15]徐蘇:慢慢蘇醒。
[16]茹:吞吃。
[17]矜寡:鰥寡。
[18]違:逃避。
【譯文】
楚昭王渡過睢水,渡過長江,然后進入云夢澤中。楚昭王睡得正香,強盜用戈刺擊楚昭王,王孫用背去擋。卻擊中了肩膀。楚昭王逃到鄖地,鐘建背著季羋跟隨著。王孫慢慢蘇醒過來以后,也跟著前去。鄖公辛的弟弟懷準備殺死楚昭王,說:“平王殺了我父親,我殺他的兒子,難道不可以嗎?”辛說:“國君討伐臣下,誰敢跟他記仇?國君的命令,就是上天的意志,若是死于天意,您還要跟誰記仇?《詩》中說,‘柔軟的不吞噬,強硬的不吐掉。不欺辱鰥寡,不畏懼強暴’,只有仁愛之人才會這么做。逃避強暴,欺凌弱小,這不是勇;乘人之危,這不是仁;滅亡宗族,廢棄祭祀,這不是孝;行動卻沒有正當的名義,這不是明智。如果你非要這樣做,我就先殺死你。”
【原文】
斗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隨。吳人從之,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19]之。天誘其衷,致罰于楚,而君又竄[20]之。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21],以獎天衷[22],君之惠也。漢陽之田,君實有之。”楚子在公宮之北,吳人在其南。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隨人卜與之,不吉。乃辭吳曰:“以隨之辟小而密邇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鳩楚竟[23],敢不聽命。”吳人乃退。
【注釋】
[19]盡:滅亡。
[20]竄:藏匿。
[21]施:推及。
[22]獎:成。
[23]鳩:安定。
【譯文】
斗辛和他弟弟巢跟隨楚昭王逃到了隨國。吳國人追趕楚昭王,并派人告訴隨國國君說:“封在漢水一帶的周朝子孫,楚國都把他們滅亡了。上天的意志,把罪降于楚國,而您又把楚君藏匿起來。周室又有什么罪可言?您如果顧慮報答周室的恩惠,惠及寡人,來完成上天的意志,這是您的恩惠。你就可以擁有漢水陽面的天地。”楚王住在隨國宮殿的北面,吳軍在隨國宮殿的南面。子期與楚昭王長得相似,他逃到楚昭王那里,穿上楚昭王的衣服,說:“把我交給吳軍,君王一定可以脫險。”隨國人占卜吉兇,說不吉利,就辭謝吳國說:“隨國偏僻狹小,又緊靠著楚國,是楚國保全了我們。我們隨、楚世代都有盟誓,至今沒有改變。如果一遇到困難就拋棄他們,又怎么能夠侍奉君王?給執事帶來憂患的并不是昭王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安定楚國境內,我哪里敢不聽從您的命令?”于是,吳軍就撤退了。
【原文】
鑢金初官于子期氏,實與隨人要言[24]。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為利。”王割子期之心[25],以與隨人盟。
【注釋】
[24]要:約。
[25]割心:割破胸口皮膚使流血。
【譯文】
鑢金曾經是子期氏里的家臣,曾經和隨國有過不把楚昭王交給吳國的盟誓。楚昭王請求與隨君訂盟,他推辭說:“不敢用訂約謀求私利。”楚昭王割破子期的胸口,和隨國人訂了盟誓。
【原文】
初,伍員與申包胥[26]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27]。”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28],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29]。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注釋】
[26]申包胥:楚國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
[27]復:同“覆”,傾覆,滅亡。
[28]薦:數,多次的意思。
[29]伏:居處。
【譯文】
早年,伍員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員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說:“盡力而為吧!如果您能滅亡楚國,我就一定能復興楚國。”等到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就趕到秦國請求秦哀公出兵,說:“吳國是貪婪的野豬、長蛇,它一再侵害中原國家,最先受到傷害的是楚國。寡君失去了國家,流落在雜草叢林之中,派遣下臣報告急難,說:‘像吳國這樣的蠻夷之國,本性貪得無厭,假如滅掉楚國,讓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這就是邊境的禍患。乘著吳國還沒有平定楚國,君王可以與吳國共同分割楚國的土地。假如楚國就此滅亡,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福派兵鎮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侍奉君王。’”秦哀公辭謝,說:“我知道您的意見了,您暫時到賓館休息,我們考慮好后再答復您。”申包胥回答說:“寡君還流落在雜草叢林之中,還沒有可以安身的地方,下臣怎么可以休息呢?”申包胥倚靠著院墻站立而哭,白天黑夜哭聲不斷,七天沒喝一口水。秦哀公被他的行為所感動,便賦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叩了九個頭,然后才坐下。于是秦軍就出征了。
【評析】
文章按時間順序敘述了吳、楚兩國之間的戰爭。申包胥乞師,采用的是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動之以情的方式,并最終獲得了成功。
文中已經提及申包胥和伍員是好朋友,但是在意見方面卻很不相同。伍員發誓要滅亡楚國,而申包胥要竭力復興楚國,兩人各有所志。申包胥把吳國比作“長蛇”,認為吳國貪得無厭,而稱楚國為“上國”,這是在向秦國曉之以理,意謂吳國代表野蠻落后,楚國代表的是文明開化,秦國應該向楚國伸出援助之手。
接著申包胥列舉了秦國面臨的兩種選擇。第一是按兵不動,聽任吳國滅亡楚國,最終使秦國成為吳國下一個吞并的對象,顯然這對秦國是有害無利。第二是選擇出兵,有三種可能:或是與吳國瓜分楚國,或是秦國獨占楚國,或是保留楚國使楚對秦俯首稱臣。無論存在哪種結果,都對秦國有利。這是對秦國誘之以利。進而讓秦哀公有些心動。
在此情形下,申包胥又開始動之以情。先是以言語表達自己對楚王流亡在外的惶恐不安之情,不肯到館舍休息。接著是以哭聲不斷、不肯進食表現乞師必成之情,他超人的毅力最終還是打動了秦哀公,出動了秦軍。同時也鮮明地展現出申包胥思想性格中的愛國意識和赤誠之心。申包胥“軟硬兼施”、以柔克剛,最終實現了復興楚國的夢想。
上一篇:左傳全集《蔡聲子論晉用楚才》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勾踐滅吳》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