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
【題解】
燭之武的游說之辭之所以能夠奏效,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洞悉了秦、晉之間的利益矛盾,并把這種矛盾的利害關系對秦君做了清晰明確的分析。燭之武說服秦伯的另一個原因還在于他對說話者心理的把握。誰都知道燭之武的目的是為自己的國家解圍,可是他在言辭上卻好像每時每刻都是在為秦國考慮。這是一種高明的論辯技巧。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38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383]。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384]:“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注釋】
[382]秦伯:秦穆公。
[383]貳于楚:對晉貳而結好于楚。
[384]佚之狐:鄭大夫。鄭伯:鄭文公。
【譯文】
魯僖公三十年九月初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來包圍了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國無禮,并且親近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處于危急之中,如果派遣燭之武去進見秦君,軍隊必然退走。”鄭文公采納了這個建議,便請燭之武去進見秦君,燭之武推辭說:“下臣年壯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更是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沒能及早任用您,現在國家遇到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沒什么好處啊。”于是燭之武就答應了。
【原文】
夜縋而出[385],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386],共其乏困[387],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388],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389],又欲肆其西封[390],不闕秦[391],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注釋】
[385]縋:用繩子縛在身上吊下城。
[386]行李:使臣。
[387]共:同“供”。
[388]設版:即設防。古代修城以版為夾,中實土。
[389]封:此指占有土地,擴張自己的領地。
[390]肆:任意。
[391]闕:同“缺”,虧損,損害。
【譯文】
夜里,鄭國人用繩子把燭之武從城上吊到城外,去進見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假如滅亡鄭國而對君王有好處,那是值得勞煩君王左右隨從的。越過別國而以遠方的土地作為邊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著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實力加強,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鄭國,讓他做東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來,供應他所缺少的一切東西,對君王也沒有害處。而且君王曾經把好處賜給晉國國君了,他答應給君王焦、瑕兩地,早晨過河回國,晚上就設版筑城,這是君王所知道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他不僅在東邊向鄭國開拓土地,又在西邊肆意擴大它的土地。如果不損害秦國,還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到好處,還望您考慮考慮這件事情吧。”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很高興,就同鄭國人結盟,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在鄭國戍守,自己領兵回國了。
【原文】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392]。因人之力而敝之[393],不仁。失其所與[394],不知[395]。以亂易整[396],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392]夫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393]敝:失敗,此指傷害。
[394]與:友好。
[395]知:同“智”。
[396]亂:動亂,指關系破裂、互相攻伐。整:互相友好和睦。
【譯文】
子犯請求晉文公出兵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能這么做。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們不會有今天這個地位。靠了別人的力量,反而損害他,這是不講仁德;失掉了同盟國家,這是不明智;用矛盾沖突來代替團結一致,這是不威武。我們還是回去吧。”晉文公也就撤軍回國。
【評析】
古往今來的說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雄辯之才,善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關系這個關鍵,在利害關系上尋找突破口或者弱點,從而獲得成功。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軍,不費一兵一卒為鄭國解了圍,真可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鄭國自從鄭莊公死后,國勢便逐漸下降。更不幸的是,鄭國位于中原的中心區域,南邊的楚國和北邊的晉國一動手較量,它總是第一個蒙受災難,被強鄰的戰車一次次地碾壓。因為兩頭受氣,鄭國人練就了圓滑的夾縫生存技巧,誕生了很多非常出色的外交人才,這一節中的燭之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燭之武勸秦國退兵,運用的就是現在的“地緣政治”理論。鄭國與晉國近鄰,跟秦國卻隔了一千多里地,就算是鄭國亡了,土地只會就近被晉國吞并,怎么也不會輪到做秦國的屬地。秦穆公恍然大悟,于是反過來跟鄭國結盟防御晉國。
在一個各自為利益紛爭并且沒有權威的時代,利益原則便是行動的最高原則,精明的說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諳此道。以利益作為交往原則,關系不可能無懈可擊,也不可能牢不可破。甚至可以說,曉之以利益,動之以利益,往往比別的手段更見效。就像燭之武去游說秦穆公,假如秦穆公覺得無利可圖,他會甘愿罷休嗎?
上一篇:左傳全集《衛莊公之死》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宋國的敗將華元》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