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宣和畫譜》
不著撰人姓名,成書于宋,前有宣和庚子御制序,共二十卷,記徽宗朝內府所藏諸畫,所載畫家共二百三十一人,作品六千三百九十六軸。書分道釋、人物、宮室、蕃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 蔬果十門。據蔡絳《鐵圍山叢談》載,其中畫皆經過米芾鑒定。書中于每一門類前,皆有敘論,其中所講,可以反映出趙佶及宮廷繪畫的美學思想。
《宣和畫譜》當是宣和時內臣奉敕編集,采薈諸家記錄,因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所以反映出來的美學思想,實在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可以認為是當時院體派畫家和文人畫家不同審美思想的綜合反映。 《宣和畫譜》非常強調繪畫藝術的社會功能,既指出了政治道德教育作用, 如“識魑魅、 知神奸”, “明禮樂、著法度”, “夸大勛勞”, “紀敘名實”等,也指出了抒情與審美怡情作用,如“寄筆間豪邁之氣”, “取玩于世”等。實際上,以趙佶為代表的宮廷貴族階層,所要求于繪畫的,只是他們享樂生活的需要。從趙佶畫院的創作活動中,可知他們極重形似,主張追求細節的畢肖, 《宣和畫譜》評畫卻也提出了神韻的追求。 《人物敘論》一節中說; “畫人物最為難工,雖得其形似,則往往乏韻。” 《宣和畫譜》贊賞范寬,說他“善與山水傳神”,并把他的繪畫列為“神品”,說明了對傳神的重視。 《宣和畫譜》主張繪畫應借景抒情,在《花鳥敘論》一節中寫道: “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 而松、 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要求繪畫要表現畫家的主觀感受和審美理想。
《宣和畫譜》還提出了重視畫家人品、修養的觀點,認為“唐至宋畫山水得名者,類非畫家者流,而多出之于縉紳士大夫。”因為這些人, “人品甚高,若不可及”,“腦中自有丘壑,發而見諸形容。”又提到“有以淡墨揮灑,整整斜斜,不專以形似,而獨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畫史,而多出于詞人墨卿之所作。”究其原因,是他們“胸中所得,固已吞云夢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則拂云而高寒,傲雪而玉立。”這些觀點,和畫院外的文人畫家相一致了。
此外,《宣和畫譜》非常重視表現技巧,曾寫道: “得其氣韻者,或乏筆法;或得筆法者,多失位置。兼眾妙而有者,亦世難其人。”關于對待古人遺產, 《宣和畫譜》是推崇李龍眠的; “始學顧、 陸與僧繇、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至盤礴胸臆者富,乃集眾善以為己有,更自立意,專為一家。若不蹈襲前人,而陰法其要。”它主張學古,強調廣泛采取前人的優點,在“集眾善以為己有”的基礎上, “更自立意,專為一家”。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審美教育書簡》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修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