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魚論戰
(僖公二十二年)
【題解】
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宋國與齊國的交往最密切,所以其地位在當時的眾諸侯中也是最高的。齊桓公去世之后,宋襄公試圖把桓公的霸主地位接過來,做中原諸侯的盟主。然而強大的楚國并不想臣服于它,于是趁宋國進攻自己的盟友鄭國的機會,出兵援救,在泓這個地方將宋國打得落花流水。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171],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注釋】
[171]天之棄商:上天不肯降福給商。商,即宋。
【譯文】
楚軍攻打宋國以救援鄭國。宋襄公準備應戰,大司馬公孫固勸諫說:“上天丟棄我們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想振興它,這是違背上天而不能被赦免的罪過啊。”宋襄公不聽。
【原文】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172],楚人未既濟[173]。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174],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175]。
【注釋】
[172]成列:排成戰斗行列。
[173]未既濟:還沒有完全渡過河。
[174]陳:同“陣”,擺陣勢。
[175]門官:國君的親兵侍衛。
【譯文】
冬天十一月初一這天,宋襄公與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擺好了戰斗的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司馬公孫固說:“他們兵多,我們兵少,趁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河的時候,請君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河來,還沒有擺好陣勢,司馬又將上述意見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等楚軍擺開陣勢然后才攻擊他們,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跟隨宋襄公的親兵侍衛也全部被殲滅了。
【原文】
國人皆咎公[176]。公曰:“君子不重傷[177],不禽二毛[178]。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179]。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180]。”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181],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182],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183],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84]。”
【注釋】
[176]咎:歸罪,指責。
[177]重傷:殺傷已受傷的人。
[178]禽:同“擒”。二毛:頭發花白,指老人。
[179]阻隘:險要的地勢。
[180]鼓:擊鼓,號令進軍攻擊。
[181]勍敵:勁敵,強敵。
[182]胡耇(gǒu):年紀很老的人。
[183]利用:憑借有利條件來作戰。
[184]儳:隊列不整齊。
【譯文】
全國人都責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擒捉頭發花白的人。古代的用兵之道,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雖然是殷商亡國的后裔,但也不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子魚說:“國君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由于地形狹隘而沒有擺開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把他們攔截而攻擊,不也是可以的嗎?就這樣還害怕不能取勝呢。現在強大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雖然是老頭子,捉了也不能放,對于那些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可憐惜的呢?說明國家恥辱是什么,以此教導士兵作戰,目的就是為了多殺敵人。敵人受傷而沒有死,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擊他一次?如果愛惜敵人傷員而不再打擊,就應該一開始就不傷害他;愛惜那些頭發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們投降。軍隊因為有利才去作戰;鳴金擊鼓是用聲音來激勵士氣的。既然軍隊有利才去作戰,那么在狹路阻擊也是可以的;既然鼓聲大作鼓舞了士氣,那么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
【評析】
本文描寫的是楚、宋兩軍交戰前后的事情。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與楚國是友好國家,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的實力,準備出兵攻打鄭國。而楚國則出兵攻宋救鄭,于是就爆發了這場戰爭。當時宋國的實力遠沒有楚國強大。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形勢對宋軍非常有利,然而宋襄公卻一味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沒有采納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而宋襄公自己也大腿中箭,于次年夏天因傷勢加重身亡。宋國從此永遠淪為二等諸侯。
子魚的觀點和宋襄公的迂腐形成強烈的對比。子魚,是宋襄公同父異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張乘著有利時機,先發制人,攻其不備,徹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文章前半部分對戰爭的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進行了描寫,后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總的先說“君未知戰”,后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后指出如何做才是正確的。盡管沒有花費大量筆墨,然而卻將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清晰透徹。
宋襄公迂腐執拗、昏聵無能,一心想著以仁義之名來籠諸侯之心。然而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哪里容得下這樣的迂腐之輩。他既沒有審時度勢之能,也沒有慧眼識賢之才。一心只想興兵侵鄭,結果卻引火自焚于泓。總的來說子魚所論句句中肯,切于要害,無夸張修飾,皆以戰爭實務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淪落于襄公這樣的庸君之下,淹沒一身的苦學,實在是令人感到憤慨。
上一篇:左傳全集《鄭子產與子皙爭聘》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巫臣教吳叛楚》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