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臣教吳叛楚
(成公七年)
【題解】
對于巫臣的為人,年輕的楚共王的評價是最為公允的。大意是說,巫臣在取得夏姬這個問題上有點不擇手段,為自己算計得也太過分了;但是他在國家大事上為先君莊王出謀劃策則是忠心耿耿的。這個鑒定,優點不抹殺,缺點不掩蓋也不夸大,做得相當客觀。但是,重權在握的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私心卻重了點,在處理巫臣的問題上不僅心胸狹窄,感情用事,而且干脆是發泄私憤,滿足私欲。
【原文】
楚圍宋之役,師還,子重請取于申、呂以為賞田[43],王許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44],是以為賦[45],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46]。晉、鄭必至于漢[47]?!蓖跄酥埂W又厥且栽刮壮肌W臃从∠募?,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
【注釋】
[43]賞田:對有功的人獎勵賞賜的田,也稱賞地。
[44]邑:指公邑。春秋時邑分為公邑、私邑,公邑為諸侯所領有,私邑為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采邑,也稱食邑。
[45]賦:指兵賦,按田賦所出的軍用人力物力。
[46]無申、呂:指申、呂若成了賞田或部分成了賞田,楚國就將失去防御北方的大門。
[47]漢:漢水。
【譯文】
楚國包圍宋國那一次戰役,楚軍回國,子重請求取得申邑、呂邑土地作為賞田。楚共王答應了。申公巫臣說:“不行。申、呂兩地之所賴以成為城邑的,是因為從這里征發兵賦,以抵御北方。如果私人占有它,這就不能成為申邑和呂邑了。晉國和鄭國一定可以到達漢水?!背f王就不給了。子重因此怨恨巫臣。子反想娶夏姬。巫臣阻止他,自己反而娶了夏姬逃到晉國,子反因此也很怨恨巫臣。
【原文】
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48],而分其室[49]。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巫臣自晉遺二子書[50],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51],而多殺不辜[52]。余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53]?!?/p>
【注釋】
[48]巫臣之族:指屈氏一族,包括下述之子閻、子蕩及弗忌三人。清尹:楚國官職名。
[49]室:家財。
[50]遺(wèi):致送。二子:指子重、子反。書:信。
[51]讒:說人壞話。慝(tè):邪惡。
[52]不辜:無罪之人。
[53]罷(pì):同疲。奔命:奉命而奔馳。
【譯文】
等到楚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了巫臣的族人子閻、子蕩和清尹弗忌以及襄老的兒子黑要,并且瓜分他們的家產。子重取得了子閻的家產,讓沈尹和王子罷瓜分子蕩的家產,子反取得黑要和清尹弗忌的家產。巫臣從晉國寫信給子反、子重兩個人,說:“你們用邪惡貪婪事奉國君,殺了很多無罪的人,我一定要讓你們疲于奔命而死?!?/p>
【原文】
巫臣請使于吳,晉侯許之[54]。吳子壽夢說之[55]。乃通吳于晉。以兩之一卒適吳[56],舍偏兩之一焉[57]。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58],使為行人于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于楚者[59],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60]。
【注釋】
[54]晉侯:晉景公。
[55]說(yuè):同悅。
[56]兩之一卒:合兩偏之一卒。一卒為戰車30輛,分為兩偏,每偏15輛。適:前往。
[57]舍:指留下給吳國。偏兩之一:15輛戰車。
[58]置:安排,也可釋為留下。
[59]蠻夷屬于楚者:即指巢、徐、州來等。
[60]通:交往,建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國:指中原諸華夏國。
【譯文】
巫臣請求出使到吳國去,晉景公允許了。吳子壽夢喜歡他。于是巫臣就使吳國和晉國通好,帶領了楚國的三十輛兵車到吳國做教練,留下十五輛給吳國。送給吳國射手和御者,教吳國人使用兵車,教他們安排戰陣,教他們背叛楚國。巫臣又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那里,讓他在吳國做外交官。吳國開始進攻楚國、進攻巢國、進攻徐國,子重奉命奔馳。在馬陵會見的時候,吳軍進入州來,子重從鄭國奉命趕去救援。子重、子反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之中七次奉命奔馳以抵御吳軍。蠻夷屬于楚國的,吳國全部加以占取,因此吳國開始強大,吳國才得以和中原諸國往來。
【評析】
令尹相當于后世宰相,肚里撐不得船,這宰相怎么能做得好。要知巫臣之舉,并非叛逃,用他自己的話說,不過是“好色為淫”罷了。政策如果寬松點,在道德上作些譴責就可以了。甚至寬容到家,聽之任之也并無不可,反而能起以德服人之效,巫臣自己也會對故國故人懷有負疚之感。畢竟為了一個女人耍盡花招擅離職守避居他國,并不是男子漢能引以為豪的事。子重、子反以通敵罪嚴加懲處,不僅夷其族人,連毫無關聯的夏姬前夫之家也不能幸免,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把巫臣逼到了敵對的位置上去,矛盾因此而激化為對抗。
巫臣恨的只是子重、子反,但是他削弱的、為害的卻是生他養他的楚國。從這一點講,他比之三個世紀以后同是屈氏一族的大詩人屈原,在精神上和人格上就要遜色很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
上一篇:左傳全集《子魚論戰》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宋公子鮑禮于國人》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