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美育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 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具體表現為通過對審美對象的形象直觀和情感體驗,培養審美能力。它在理論上從屬于美學,在實踐上從屬于教育。
“美育”概念的出現,是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鮑姆嘉通建立“美學”學科體系之后,由席勒提出來的。但是美育實踐和美育意識,古已有之。在中國,剛剛擺脫原始氏族社會的野蠻狀態而進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隸制社會,便有周公“制禮作樂”,禮是倫理關系的規范、儀式,樂是包括詩、歌、舞在內的綜合體藝術,禮樂結合,既是治理國家的法律、制度,又是進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從國家政治生活中獨立出來,創立了古代教育體系。他以“六藝”——禮、樂、書、數、射、御教授弟子。樂,實際上就是專門的美育課??鬃咏Y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部類發揮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礎,并在一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中國的美育傳統。
在西方,也是從奴隸社會開始就產生了很卓越的美育思想。古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規定教育的內容不僅要有哲學、科學、道德、體育,而且要有美育。音樂教育尤其受到柏拉圖的重視,以音樂“作為滋養”、“浸潤心靈”,使性格變得“高尚、優美”,因此要成為必修課。亞里士多德更全面地總結了藝術審美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 (二)“凈化”、 (三) “精神享受”。認為音樂和詩(悲劇)能提高認識、陶冶感情、審美娛樂、振奮精神。這些基本觀點,成為西方古代美育傳統的思想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社會進入封建中世紀,宗教神學家把古希臘羅馬的教育內容歸結為“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貫徹到宗教學校教育中??梢钥闯?,西方古代美育課在教育的全部課程中所占比例,要比中國小得多,但始終沒有中斷美育,這和中國是一樣的。以上說明,中西方的古代教育傳統中,雖然都沒有提出“美育”概念,沒有建立美育的獨立體系,但在整個教育中始終都包含著美育的內容,都是一種德智體美的全面教育。到了西方近代,隨著美學學科體系的建立,美育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歸屬?!懊烙备拍畹奶岢?,標志著它并不完全從屬于道德教育或科學教育,而有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規律。
以席勒為代表的近代資產階級美育思想,之所以不同于古代,不僅在于它具有不同的歷史內容,還在于它對美育自身價值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席勒用書信體寫成的重要美學著作——《美育書簡》,已經不限于教育的角度,而是從變革社會、實現人性復歸這樣更廣闊的范圍論述美育的。他看到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所帶來的人性偏枯的事實,提出通過審美自由活動,來培養全面發展的完全的人。他說:“從感覺的被動狀態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動狀態這一轉變過程,只有通過審美自由這個中間狀態才能實現”; “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使他們先成為審美的人”。席勒把審美教育看成是人性復歸、道德完善乃至社會變革的唯一途徑,完全離開政治革命、經濟變革這個前提,因而只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空想。但是他對資本主義異化現象的敏感與批判,對審美教育特殊規律及其重大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一次歷史的進步。席勒美育思想,對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的是王國維,而真正倡導美育并建立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與中國“禮樂相濟”的傳統融會貫通,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出發,進行了充分的發揮,有力地反對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愚昧主義教育舊傳統,為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美育實踐與美育思想,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但究竟什么是美育,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普遍公認的定義。在中國,較早給美育下定義的人是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辭書》的美育條目中說: “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边@個定義概括了美育與美學與教育的關系,但是并沒有明確美育的特殊性質,容易使人誤認為美育就是美學教育。而美學教育是實施美育的必要條件,卻不是美育本身。因為美學教育乃是美學理論、美學知識的教育,它與以抽象的概念、范疇為媒介、以理服人的一般理論、知識教育沒有什么本質區別,而美育則是以感性的形象體系為媒介、以情感人為特征的。雖然這個定義指出了“陶養感情為目的”,但美學理論如何能陶養感情,卻缺少嚴密的邏輯說明,且又因果關系含混不清。當前我國學術界有些人認為,美育是實現道德教育的手段。按照這種看法,美育完全從屬于德育,因此在教育上沒有必要單獨立一項美育方針。這種觀點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因為在近代之前,美育一直包含在德育之中。那時人們尚未充分認識到美育的獨立價值,因此與德育混淆不分。這是一種歷史的局限,而今天人們的認識早已突破了這種歷史的局限。第一,美育不僅能提高道德情操,而且也能促進智力、體力的健康發展,培養想象力、創造力,這是道德目的所涵蓋不了的。第二,把美育完全從屬于德育,抹殺了它自身的目的——個體的情感需求和個性的自由發展,其結果不是個體與社會的和諧,而是社會吞沒個體,極不利于人材的培養。把美育看成是完成德育的手段,實際上是把美育看成一種純然的形式,這與事實不符。美育雖然始終表現為一種感性活動過程,但在客體的感性形式中溶解著理性的社會內容,在主體的感性直觀中歷史地積淀著人類的理性能力,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進行德智體美的全面教育。把它只當作一種形式去對待,那已經不是美育的本身。
以上兩種比較流行的關于美育定義的觀點,最根本的缺陷是沒有明確指出美育之所以叫做美育的特點。美育活動是通過對審美對象(文學藝術、自然與社會事物)的形象直觀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感官感受能力、情感判斷能力和想象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審美能力是在審美鑒賞活動中培養與提高的,而審美鑒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審美意識支配下進行的(不管是否意識到),因此美學教育,端正審美觀念,又是實施美育的理論前提。美育也能傳授知識、培養道德、促進身心健康,但是,這些目的實現的過程、方法、途徑與一般教育表現出根本不同的特點:它通過展現形象體系供受教育者直觀把握,而不是通過傳達概念體系要求受教育者進行抽象思維;
它通過情感體驗作出對美丑的應答和自由取舍,而不是通過理性認識去服從客觀必然與普遍規范;它的目的是在審美娛樂和精神享受中完成的,沒有來自外在(客觀必然與社會秩序)和內在(理知、道德良心)的強制,完全是一種自由狀態。因此美育是一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感性鑒賞活動,它以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狀態三者與智育、德育、體育區別著,同時又以提高人的本質力量與文明程度為最高宗旨,與智、德、體三育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目標一致。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美的規律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