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忠章十四
【原文】
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于邇[1],則可以保家邦,施之于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2]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智,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則私其恩;智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書》云:“旌別淑慝[3]。”其是謂乎。
【注釋】
[1]邇:近。 [2]明王:英明的君王。 [3]旌別淑忒:識別好壞。旌別,識別。淑,好。慝,壞。
【譯文】
忠誠的作用是多么的偉大啊!從眼前來看,它可以保家衛(wèi)國;從長遠來看,它可以通天達地。所以圣明君主治理國家,首要的事情是分辨忠奸之人。忠良之人所說的話,忠直而不巧言取寵,并且值得信賴;奸佞小人所說的話,雖貌似忠直但事實上并非如此,都是欺人之談,然而聽到這些話的人還很少沒有不被迷惑的。任用那些既忠信又仁義的人,國家的德業(yè)就會得到彰顯;任用那些恪守忠信而又富有才干的人,國家政令一定會得到實施;任用那些既忠貞而又果斷英勇的人,就一定能平定國難。所以說,一個人即使具備了各方面的才能,但一定還要講求忠道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如果他懂仁義而不忠誠,就會因私利去偏袒那些對他有恩的人;如果他有才智卻缺乏忠信,就會善于利用自己的才智來掩蓋自己的欺詐行為;如果英勇無畏卻不講忠道,那就會輕易作亂。這些都足以說明,再有才干,不講忠道,就會招致失敗。這三個方面,不可不辨別清楚。《尚書》上說:“區(qū)別好的和壞的吧!”大概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解析】
本篇從“施忠”的重要性導出“辯忠”的重要性。作者認為忠道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保家衛(wèi)國,可以通天達地,但圣明君王治理國家,首要的事情是分辨忠奸,使忠道真正發(fā)揮作用。
有的人認為,在領(lǐng)導眼里,能力是第一位的。實際上,他們并不知道,僅僅有能力遠遠不夠,只有忠誠,才是決定你在團隊里的真正地位的關(guān)鍵因素。
領(lǐng)導在用人時不僅僅看重個人能力,更看重個人品質(zhì),而品質(zhì)中最關(guān)鍵的就是忠誠度。在當今社會,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那種既有能力又忠誠的人才是每一個團隊理想的人才。領(lǐng)導寧愿信任一個能力差一些卻足夠忠誠敬業(yè)的人,而不愿重用一個朝三暮四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常出眾。如果你希望得到領(lǐng)導的賞識,得到升遷的機會,最重要一條就是你必須忠誠于你的領(lǐng)導。你忠誠地對待你的領(lǐng)導,你的領(lǐng)導也會真誠對待你;當你的敬業(yè)精神增加一分,別人對你的尊敬也會增加一分。不管你的能力如何,只要你真正表現(xiàn)出對團隊足夠的忠誠,你就能贏得領(lǐng)導的信賴。領(lǐng)導就會放心地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去做,成為領(lǐng)導不可或缺的人才。
成功與在校成績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但和踏實的性格密切相關(guān)。務(wù)實的人,比較能自律,比別人更努力,所以許多機會會落在這種人身上。因此,即使平凡的人如果勤奮刻苦,踏踏實實,成功之門必將向他敞開。
典例闡幽
招賢納士筑金臺
燕國被齊國打敗后不久,國君就死去了,太子繼位,是為燕昭王。他在收拾殘破燕國的時候,決定用厚禮聘請有才能的人,準備報敗齊之仇。
他對謀士郭隗說:“齊國趁著我國內(nèi)亂而打敗了我們,現(xiàn)在,我們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復仇。所以,得到賢明之人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的恥辱,那是我最大的心愿。您覺得如何才能招到賢能的人呢?如何才能讓燕國繁榮昌盛,打敗齊國呢?”
郭隗說:“成就帝業(yè)的君主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yè)的君主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yè)的君主則以賢者為臣,而亡國的君主就以低賤的小人為臣。”
“您如果能恭敬地對待賢者,那么就能招來超過自己百倍的人才;您如果先于別人勞動,后于別人休息,先去請教別人,然后再深思默想,那么就能招來超過自己十倍的人才;您如果與別人一樣辛勤勞動,并且能夠平等地對待別人,那么就能招來和自己才能差不多的人才;您如果對人態(tài)度蠻橫,隨便發(fā)怒,任意呵斥,那就只能招來奴隸那樣的人。這就是自古以來的經(jīng)驗和教訓啊!大王如果真想廣泛選任賢者,就應該親自去拜訪,讓天下人知道大王親自拜訪自己的賢臣,那么天下的賢士,一定都會到燕國來。”
燕昭王聽了郭隗話,問道:“我應該首先去拜訪誰呢?”
郭隗說:“我先給您講個故事。古代有個國君,想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也沒買到。宮中有個侍者對國君說:‘請讓我去買千里馬!’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這個人找到了千里馬,但那匹馬已經(jīng)死了。于是他就用五百金買了馬骨,回來向國君報告。國君大怒:‘我要買的是活馬,哪能用五百金買個死馬呢?’侍者鎮(zhèn)定地回答:‘買死馬尚且用五百金,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都以為大王真要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送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馬送上門來。”
郭隗接著對燕昭王說:“如今大王要想招攬人才,就請從我開始。我尚且被任用,更何況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燕昭王聽從了郭隗的話,筑起高臺,拜郭隗為師,并筑黃金之臺以待賢者。一時間,樂毅、鄒衍、劇辛這些人才紛紛從自己的國家奔向燕國。
經(jīng)過許多賢人智者二十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強大起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大大加強。于是燕昭王派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及三晉聯(lián)合謀劃進攻齊國。經(jīng)過幾場大戰(zhàn),齊軍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昭王終于報了敗齊之仇。
羅倫品德高尚還手鐲
明朝期間,有一個名叫羅倫的讀書人,品行忠厚,刻苦勤奮。這年,他進京赴試。路過山東時,仆人揀到一只金鐲。他乘人不注意,偷偷地把金鐲揣入了懷中。過了五、六天,羅倫在旅店中盤點行資,不由得雙眉緊皺起來。
仆人問他為何不快樂,羅倫說:“到達京城,還需要好多天,路費恐怕不夠了。”仆人聽了,不慌不忙地說:“相公不必擔心,小人自有辦法。”羅倫奇怪地問:“你有什么辦法呢?”“我在山東拾到一只金鐲,把它賣掉,足足夠了。”仆人得意地回答。
羅倫沒想到仆人竟會做出這種事來,頓時憤怒直至,聲色俱厲:“別人的東西,我們怎么能占為己有呢?快快準備,返回山東,想法找到失主!”仆人為難地說:“再回山東,往返多日,豈不誤了你的考期?”
羅倫壓住心中的怒火,耐心地對仆人說:“丟失貴重物品的人,肯定焦急萬分,說不定會出人命的。寧肯誤考,也要送還。”
仆人自覺慚愧,二話沒說,備好馬匹,和羅倫急急忙忙返回山東。果然不出羅倫所料,原來一家主婦洗臉時,不留心將金鐲落入盆中。侍女不知,連水帶鐲一起潑掉了。主婦找不到金鐲,懷疑被侍女偷去,百般拷打,逼她招認。
主婦的丈夫得知此事,又懷疑妻子有外遇,將金鐲送給了情夫,所以整日辱罵不休。侍女和主婦有口難辯,二人各懷冤屈之情,準備懸梁自盡。多虧發(fā)現(xiàn)得早,才救下了這兩條性命。
正當這家人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羅倫主仆二人聞訊趕到了。他們送還了金鐲,又好言好語安慰了主婦和侍女一番。失主全家深受感動,千恩萬謝,喜淚橫流。羅倫雖然耽誤了考期,但一點兒也不后悔。他意味深長地對仆人說:“如果找不到金鐲的失主,我會一輩子心中不安的。”
敢于直諫的張昭
張昭是吳國名士,為人清廉耿介,直言敢說,頗得吳國人士敬重。
公孫淵被曹操打敗后,派人向?qū)O權(quán)俯首稱臣。孫權(quán)大悅,封公孫淵為燕王,并派萬名將士乘船循大海繞過中原去向公孫淵慶賀。群臣都反對,張昭說:公孫淵反復無常,本不可信,他現(xiàn)在歸降只因為受到曹操攻擊而已民,如果公孫淵變卦,反投曹操,我們的使臣兵馬怎么生還?”
孫權(quán)反復責難張昭,張昭執(zhí)意不讓,弄得孫權(quán)很沒面子,拔刀擊案說:“東吳人士入宮就拜我,出宮就拜你,我敬重你也夠深了。但你經(jīng)常當著眾人的面反對斥責我,我就擔心自己什么時候忍不住下令懲罰你了。”
張昭直眼盯著孫權(quán)說:“我雖知諫言不被采納,但只愿竭盡忠誠,報太后臨崩前,呼老臣到床邊遺詔老臣顧命之恩。”孫權(quán)擲刀于地,與張昭對泣,但終沒采用張昭的建議,派人到公孫淵處。
一氣之下,張昭托病不出,孫權(quán)也因此恨他,叫人用土封了張昭家的大門。張昭又叫人從里邊把門封上。
后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孫權(quán)使臣,降于曹操。孫權(quán)自知失策,多次派人向張昭謝罪,請張昭重持朝政,張昭堅辭不出。孫權(quán)又親自到門前去請張昭,張昭仍稱病不出。孫權(quán)用火燒張昭的大門,想逼張昭出來,張昭還是不出來。孫權(quán)又叫人滅火,守候在大門外良久,張昭的幾個兒子才把張昭扶出來。孫權(quán)用車載張昭回宮,深自內(nèi)責,張昭面子上卻不過,重上朝會。
張昭治理政事細致周密,直言耿介,秉性忠誠,但在膽略勇氣上,卻不是一位好將領(lǐng),好軍師。
甘寧投奔孫權(quán)后,向?qū)O權(quán)獻策:漢室漸衰微,曹操盜國家之權(quán),當率兵向西進;劉表占據(jù)荊江一帶,但昏庸無能,兒子又不爭氣,不如早圖之,否則被曹操先下手;要取劉表,必須攻黃祖,黃祖一破,乘勢而上,可以漸漸奪取巴蜀之地,這樣就可成霸王之業(yè)。
孫權(quán)很贊成甘寧的建議,張昭反對說:“現(xiàn)在東吳四處都還沒安定,如果遠征黃祖、劉表,恐怕國內(nèi)會有叛亂。”甘寧對張昭說:國家把你當蕭何一樣的信任,你卻安守著怕叛亂,何以仰慕古人呢?
當曹操率83萬大軍攻赤壁之時,東吳將士都驚恐不已。張昭對孫權(quán)說:曹操雖是狼子野心,但挾天子以令諸侯,動不動就是朝廷的圣旨,天子的口諭,與他抗爭本屬不順;東吳可以抗拒曹操大軍的只是長江天險,但曹操現(xiàn)在已占據(jù)了荊州,收編了劉表的水軍,順江而下,水陸并進,長江天險已不存在,如何與他爭斗呢?不如暫時歸降曹操。
后來孫權(quán)用魯肅、周瑜,與劉備合力打敗兵力強大的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zhàn)。
張昭死時81歲。史書評張昭“容貌矜嚴,有威風,吳王以下,舉邦憚之”。
誠信方能立國
晉文公攻打原國,和大夫們約定10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國,因此只攜帶了可供10天食用的糧食。可是10天了卻沒有攻下原國,晉文公便下令敲鑼退軍,準備收兵回晉國。
這時,有戰(zhàn)士從原國回來報告說:“再有3天就可以攻下原國了。”這是攻下原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了。晉文公身邊的群臣也勸諫說:“原國的糧食已經(jīng)吃完了,兵力也用盡了,請國君再等待一些時日吧!”
晉文公語重心長地說:“我跟大夫們約定了10天的期限,若不回去,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啊!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我辦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晉國去了。
原國的百姓聽說這件事都說:“有君王像晉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于是原國的百姓紛紛歸順了晉國。
衛(wèi)國的人也聽到這個消息,便說:“有君主像晉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跟隨他呢?”于是也向晉文公投降。
孔子聽說了,就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并且評價說:“晉文公攻打原國竟獲得了衛(wèi)國,是因為他能守信啊!”
曾子殺豬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他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檢查自己和別人商量的事情是不是忠誠地去辦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認真復習了。曾子不但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的。曾子殺豬的故事就是他的實踐。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要跟著她。曾子的妻子就騙他說:“你先回去等著,等一會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待在家里等媽媽回來,村子里的小伙伴來找他玩,他都沒有去。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媽媽回來了,就急忙跑上前去迎接,并催促道:“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聽后,不僅批評道:“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怎么能說殺就殺呢?”
孩子聽后,哇的一聲哭了。
曾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二話沒說。轉(zhuǎn)身就回屋里拿了把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qū)⒆右笫謬绤枺詾樗逃柡⒆樱B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了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里干什么?”
曾子毫不思索地答道:“殺豬”。
妻子聽了疑惑地問道:“不過年不過節(jié)殺什么豬啊?”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了嗎?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后有什么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并且宴請了鄉(xiāng)親們,告訴鄉(xiāng)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曾子的做法雖然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后代人所尊敬。
忠誠勝于能力
有一個在企業(yè)里兢兢業(yè)業(yè)工作了十年的老技術(shù)員意外地被要求待崗。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心情異常煩躁,他覺得自己真的好委屈。并且這些天,他一連接到好幾個奇怪的電話。電話里的人自稱是他原來上班的那家企業(yè)的競爭對手,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原企業(yè)的機密,作為回報,可以給他提供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或是給他100萬元。
第一次接到電話時,他就斷然拒絕了。第二天,那個電話將報酬提高到200萬元,他還是拒絕了。
“那家公司已經(jīng)讓你待崗了,下一步很可能就是辭退你,你辛苦工作十年,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回報,你有必要還為對你忘恩負義的企業(yè)死守機密嗎?你這樣做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電話里的那個人氣憤地說。
“很抱歉,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那么做!這是我的做人原則,即使我已經(jīng)離開了這家企業(yè)。”他堅定地說。
當?shù)谌齻€電話打來時,他正在為找工作四處奔波,因為一家老小全靠他來養(yǎng)活,他工作沒了,家庭開支就成問題了。而這時,電話里的那個人開的家已高達500萬元。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第二天,他很意外地被通知去上班,老總把代表企業(yè)最高榮譽的獎?wù)隆艺\獎?wù)掳l(fā)給了他,同時,老總還給他一份聘書,聘任他為技術(shù)開發(fā)部經(jīng)理。
原來這三個電話不過是一次干部聘任前的一項考察而已。
為自己的夢想打工
齊勃瓦出生在美國下鄉(xiāng)的一個小村子里,只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齊瓦勃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發(fā)展的機遇。三年后,齊瓦勃終于來到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所屬的一個建筑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筑工地,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最優(yōu)秀建筑工的決心。當他的工友們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齊瓦勃卻默默地積累著工作經(jīng)驗,并自學建筑知識。
一天晚上,工友們在閑聊,唯獨齊瓦勃躲在角落里看書。那天恰巧公司經(jīng)理到工地檢查工作,經(jīng)理看了看齊瓦勃手中的書,又翻開了他的筆記本,什么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經(jīng)理把齊瓦勃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干什么?”齊瓦勃說:“我想我們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jīng)驗、又有專業(yè)知識的技術(shù)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jīng)理微笑地點了點頭。不久,齊瓦勃就被提升為技師。當他被提升為技師后,有些工友當面挖苦諷刺齊瓦勃,而他這樣說:“我不光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們只能在業(yè)績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chǎn)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只有這樣我才能得到老板的重用,也才能獲得機遇!”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25歲那年,齊瓦勃又做了這家建筑公司的總經(jīng)理。
上一篇:忠經(jīng)全集《證應章第十六》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大學》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