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孟子·陳臻問曰》原文鑒賞
陳臻問曰①:“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②,而不受;于宋,饋七十鎰而受;于薛③,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曰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④;辭曰:‘饋貝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⑤;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⑥”。予何為不受?若干齊,則未有處也⑦。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⑧。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注釋】 ①陳臻:人名,孟子的弟子。 ②兼金:好金。因成色好,“其價兼倍于常者,故謂之兼金”(趙岐注)。一百:百鎰,古時每鎰為二十兩。 ③薛:地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 ④贐(jin音盡):給遠行者贈送路費或禮物。 ⑤戒心:防備不虞之心。 ⑥兵:兵器。⑦未有處:意思是沒有接受禮物的理由。 ⑧貨之:賄賂收買。貨:作動詞用。
【今譯】 陳臻問道:“前些日子在齊國,齊王送您上等成色的金一百鎰,您沒有接受;后來在宋國,送您七十鎰,您接受了;又到了薛國,送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過去不受禮是正確的,那么,現在受禮就錯了;如果現在受禮是正確的,那么,過去不受禮就錯了。(是受禮對,還是不受禮對)二者之中,老師您必須選擇一個呀!”
孟子回答說:“我做的都對。在宋國時,我準備遠行,(按照習俗)對遠游者必須要贈送路費,人家說是:‘贈送路費。’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國的時候(聽說路上有危險),我有防備不虞的想法,人家說:‘聽說您須要防備危險,送點錢給您買武器吧。’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而在齊國,就沒有接受禮物的理由。沒有什么理由卻要送我錢財,這等于是賄賂收買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集評】 清·周人麒:“前日之不受是”數語,筆意婉曲:孟子曰“皆是也”接得老勁有力。此文家曲直相間之法。(《孟子讀法附記》)
清·牛運震:“貨之”字法深刻透快。(《孟子論文》)
清·王汝謙:辭受取與,亦士君子大節所關,安得不慎。(《孟子論文》)
清·趙承謨:陳臻之問抑揚有致,至奇確生新,全在末段“貨取”二字。“有處”“無處”,鐵案如山,而“皆是也”三字接口而出,尤覺空靈有雋氣。(《孟子文評》)
【總案】 本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孟子和弟子陳臻的一次談話。
在是否接受禮物這一件事情上,孟子或受或不受,看似沒有準則,但實際上是有的,這個準則就是:不接受無緣無故的贈品,因為“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是一種收買賄賂,而“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表現了孟子人格的高尚。
陳臻的提問是很富于挑戰性的。他使用了邏輯上的排中律和矛盾律。矛盾律要求,在同時同地同一條件下,對同樣的事物不能有矛盾的判斷,既肯定之而又否定之,或既否定之而又肯定之。排中律要求,對于兩個對立概念,必須肯定一個或否定一個,不能模棱兩可。所以前是則今非,今是則前非,二者必居其一。而孟子的答辯簡捷而切中要害。他毫不含糊地指出,前日不受而今日受,是因為具體條件發生了變化,表面上不同的處理方法,都是出于他一貫的處世原則,故而都是對的。這一段辯論熟練地運用形式邏輯的技巧,耐人尋味。
上一篇:《先秦散文·論語·陽貨欲見孔子》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陳軫為楚西講于秦(秦策二)》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