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論語·陽貨欲見孔子》原文鑒賞
陽貨欲見孔子①,孔子不見,歸孔子豚②。
孔子時其亡也③,而往拜之。
遇諸涂④。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⑤:“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⑥,可謂知乎⑦?”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①陽貨:又名陽虎,魯國季氏的家臣。 ②歸:同“饋“,贈送。據《孟子·滕文公下》載,當時“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因此,陽貨趁孔子不在家時送去一只蒸熟的小豬,以便迫使孔子去見他。 ③時:伺,窺伺。亡:外出,不在家。 ④諸:“之乎”的合音。涂:中途,半路上。 ⑤曰:自此以下的三個“曰”,均為陽貨的自問自答。 ⑥亟:屢屢。 ⑦知:同“智”。
【今譯】 陽貨想讓孔子來拜見他,孔子不去,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頭蒸熟了的小豬,企圖以此迫使孔子到他家來道謝。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他。兩人在半路上碰面了。陽貨叫著孔子說:“來!我有話要對你說。”陽貨說:“自己懷有一身本領,卻聽任國家的事情糊里糊涂,這能叫做仁嗎?”他隨又道:“不能。——一個人喜歡做官,b’卻又屢屢錯過機會,這能叫聰明嗎?’”陽貨接著說:“也不能。——時光一過去,就
再也不會回來了啊。”孔子說:“那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集評】 清·牛運震《論語隨筆》:“陽貨擅權柄,自以為張公室,與孔子惡三家之旨有合,而孔子魯國之望,故欲招致結納以為聲援。孔子只如其言以答之,若解其意,又若不解者,冷淡閑暇入妙。”“辭活而意婉,左右兩面俱可說得,所以為圣人之言。”
清·俞廷鑣《四書評本》:“不徇物而亦不為茍異,不絕物而亦不為茍同。似解若不解,似許實不許,神味雪淡中見光明正大,不惡而嚴之意。”
清·張甄陶《四書翼注論文》:“貨雖小人,但以禮來不可卻,懷寶迷邦數語,亦是正經話。夫子因物付物,不墮其術中,亦不激其怒,即所謂不惡而嚴也。”
清·于光華《論語集益》:“時字渾然天機。”“激之不起,萬頃澄然。”
【總案】 本文見于《論語·陽貨》,描述了學人孔子和士大夫陽貨之間一個風趣而富有意味的故事。陽貨是魯國巨室季氏的家臣,當時季氏左右著魯國朝政,而陽貨又是季氏家中的執牛耳者,可想而知陽貨此時是何等志得意滿、飛揚跋扈了。在孔子看來,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才可能由諸侯出。陪臣執國命是他一向反對的,更何況象陽貨這種人的這種舉動。所以本文一開頭就顯示出了孔子既不愿拜見陽貨但又怕失禮的復雜心理,而陽貨就是抓住孔子的這種心理才趁孔子不在家時送給他一頭小蒸豬。孔子也想如法炮制,但正巧路遇陽貨。以下便是陽貨趾高氣揚的指點教訓,和孔子“祭神如神在”式的表面答應,至此故事結束。
這篇短文文字雖少,但情節相對完整,風趣而曲折,偶然因素的加入使故事更加耐人尋味。通過這個短短的故事,兩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陽虎的居高臨下、目中無人活脫脫寫出,孔子的既“畏大人”怕失禮,同時又小有冒犯、小用心計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先秦散文·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孟子·陳臻問曰》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