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作為中國傳統舊劇的對立物,于二十世紀初年由外國引進,被稱為“文明戲”,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發展走向繁榮;辛亥革命后,受政治逆流打擊和“商業化”侵蝕,很快趨于沒落?!拔逅摹蔽膶W革命發難后,倡導者們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文明戲”特別是以京劇為主的舊劇展開批判,抨擊“文明戲”的墮落,批判舊戲宣傳封建思想,“團圓迷信”,“理想既無,文章又極惡劣不通”(錢玄同致陳獨秀信,《新青年》3卷1號),并把臉譜、唱工、臺步、武打、鑼鼓等均視為應拋棄的“遺形物”而予以全部否定;主張建立“西洋派”的戲——話劇,強調戲劇應以反映現實社會人生、發揮理想為主旨。1918年《新青年》出版過“易卜生專號”和“戲劇改良專號”。初期對于傳統舊戲的批判和話劇的提倡,具有開拓性,但全盤否定傳統,主張全盤西化是錯誤的有害的。
“五四”以后,新文學社團不斷涌現同時,新的戲劇團體也紛紛成立。1921年有沈雁冰、鄭振鐸、陳大悲、汪仲賢、熊佛西等十三人在上海組織的民眾戲劇社,出版《戲劇》半月刊,提出“愛美劇”(即“業余戲劇”)口號,反對以看戲為消閑,強調戲劇的社會職責。此外有應云衛、谷劍塵發起,歐陽予倩、洪深先后加入的上海戲劇協社,陳大悲、李健吾等人組織的北京實驗劇社。稍后有朱穰丞、馬彥祥、袁牧之等人組成的辛酉劇社和田漢領導的南國社。這些社團繼續批判傳統舊戲和“文明戲”,反對戲劇的商品化,強調戲劇反映現實、承擔社會教育的任務,積極翻譯介紹西方話劇劇本和理論知識,致力于表演藝術的建設,大力推動話劇創作和演出活動。它們為培養戲劇干部,為以后話劇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話劇創作成就不如小說、詩歌、散文之可觀,但也和文學革命精神相一致,采用口語白話,反映現實的社會人生,揭露抨擊其種種弊端,宣傳民主的、革命的思想。其中以婚姻愛情題材表現反封建主題為多。胡適的《終身大事》(1919),在文學革命初期以宣傳婚姻自主而發生影響。進入二十年代后,創作逐漸增加,熱心話劇運動者,多致力于話劇創作。歐陽予倩(1889-1962)的《潑婦》(1922)、《回家以后》(1924)都是寫婚姻問題,前者抨擊了封建主義的多妻主義,后者批判了資產階級性的隨意遺棄,具有諷刺特色。丁西林(1894-1955)的劇作輕松諧趣,獨幕喜劇《一只馬蜂》(1923)描寫一對男女青年,用“說謊”騙過老太太取得了婚姻自主的勝利,《壓迫》(1926)寫一對男女房客以假扮夫妻抵抗了房主的“壓迫和欺負”。洪深(1894-1955)1922年創作并主演的三幕劇《趙閻王》通過一個被迫到軍隊當兵的破產農民,逐漸變成一個無惡不做的“閻王”的描寫,相當深刻地揭露了軍閥隊伍的種種罪惡。田漢對戲劇運動和戲劇創作有重要貢獻?!犊Х鹊曛灰埂?1920)通過窮秀才的女兒白秋英被鹽商兒子李乾卿拋棄的故事,譴責了紈袴子弟玩弄、欺騙婦女的劣跡;《獲虎之夜》(1922)通過富家女兒蓮姑和流浪兒黃大傻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門第觀念、包辦婚姻的罪惡;《午飯之前》(1922)反映了工人和資本家的斗爭;《黃花崗》(第一幕,1925)配合“五卅”斗爭,歌頌了革命志士林覺民。田漢的劇作以浪漫主義為特點,具有濃重的抒情氣氛和主觀色彩。本時期歷史題材也受到一定注意,郭沫若的《卓文君》、《王昭君》、《聶荌》(后結集為《三個叛逆的女性》)是優秀的代表。
上一篇:詩經
下一篇: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