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翻譯與解讀
道常無名01,樸雖小02,天下莫能臣03。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0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05。
始制有名06,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0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08。
今 譯
道本無名稱,道名為樸,雖小,天下萬物皆不能臣服。侯王能遵道而不妄為,天下人民將會自然賓服。
天地陰陽相和,布降甘露而滋養萬物,人民不使令他而能自然均平。
道產生萬物而有名稱,有名既止,將不會泛濫危殆。道存在天下,猶如川谷皆流入江海。
評 議
此章是講道的屬性及其功能。具體地說有如下三點。
其一,道本無名,自然素樸,玄虛微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始初為樸,故謂之小。
其二,道雖謂小,卻能產生萬物,天下不能臣服。侯王若能遵守無為之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正如五十七章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故曰“萬民將自賓”,猶如川谷流入江海。
其三,莊子曰:“名者,實之賓也。”謂名稱,只是一個符號。應恬淡對待,不要看得過重。所以,老子說道產生萬物而有名稱,有名稱即止,不應過分重疊濫用美名。否則,正如莊子所謂“名也者,相軋也(《莊子·人間世》)”,那就很危險了。這是老子對不擇手段追逐名利之徒的警告。
注釋
01 道常無名:河上公曰:“道能陰能陽,能弛能張,能存能亡,故無常名?!蓖蹂鲈?“道無形不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绷窒R菰?“無名之樸,道也。”
02 樸:即道。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比恼略?“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常無欲,可名于小。”由此可證“樸”即“道”也。
03 莫能:楚簡本、帛書乙本作“弗敢”。王弼本、傅奕本作“莫能”。河上公本作“不敢”。奚侗曰:“道為萬物主宰,故曰‘莫能臣’?!贝司錇橄聝删渥麂亯|。
04 若:楚簡本作“如”。帛書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若”?!≠e:賓服。兩句:謂侯王若能遵守無為之道,不害民擾民,萬民將自然歸服。按林希逸曰:“為侯王者,若能守此道,則萬物自賓服之矣?!?br>
05 令:令使?!∽跃?自然均勻。四句:意謂天地陰陽相合,布降甘露,滋養萬物,萬民皆能自然均勻。按:林希逸曰:“天地和,則甘露降。民之在天下,自生自養,莫不均平,誰實使之,自然之道也。”
06 始:初始?!≈?作也。林希逸曰:“道之始,本無名焉,萬物既作,而后有道之名。制,作也,是樸散而為器也?!?br>
07 夫:王弼本、傅奕本作“夫”,是。河上公本作“天”,誤。 止:王弼本、傅奕本作“止”,是。河上公本二“止”字皆作“之”,誤。林希逸曰:“此名即有,則一生二,二生三,何所窮已。知道之士,當于此而止,則不循名而逐末矣。循名逐末,則危殆之所由生也。知止,則不殆矣?!?br>
08 “譬道”兩句:林希逸曰:“川谷之水,必歸之江海而后止;天下之物,必歸之道而后止。故曰‘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眳浅卧?“蓋道之在天下,猶江海為眾流之所歸。”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