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翻譯與解讀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01。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02。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03。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04。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05。
今 譯
大道順應(yīng)自然,不妄為而又無不為。侯王若能堅守順應(yīng)自然之道而不妄為,萬物就會自生自長地發(fā)展變化。人們在生長變化中萌生貪欲時,我將用素樸的大道鎮(zhèn)定他們。用素樸的大道鎮(zhèn)定他們,就能使他們不萌生貪欲。無欲,社會才能安靜、天下才會太平。
評 議
本章意在勸導(dǎo)侯王治國理政,應(yīng)當堅守“無為而無不為”的大道運行規(guī)則,即一切作為都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而不妄為,讓人們自生自長,自然而然地發(fā)展。在這里,隱含著反對苛政的思想。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即是在說明此等道理。
同時,老子認為人民尤其是統(tǒng)治者,都應(yīng)當少私寡欲,返樸歸真,保持純樸的生活方式。當人們萌生貪欲淫志時,就要以少私寡欲的思想鎮(zhèn)定他們,使他們無欲無爭,這樣社會才會安靜,天下才能太平。從此不難看出,老子反對你爭我奪、紛紛攘攘的混亂社會,向往平靜、太平的國度。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與其首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皆為《老子》書中的難點,令人費解。應(yīng)當怎樣理解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呢?老子的意思是說:道永遠是順應(yīng)自然而不妄為的。所謂“無為”,并非是無所作為。他又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也能說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蘊含所在。老子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意謂統(tǒng)治者若能貫徹大道順應(yīng)自然而不妄為的原則,這樣治國理政,老百姓就能自生自長地自然發(fā)展。老子說“道法自然”,莊子反對約束而主張無拘無束的自由的“逍遙游”,都是本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思想。
老子著《道德經(jīng)》上下篇,此章為上篇《道經(jīng)》的最后一章,是符合老子《道經(jīng)》本旨的。由此也說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為《德道經(jīng)》,將《德經(jīng)》置于《道經(jīng)》前,是傳抄者標新立異所致,不符合司馬遷所說“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史實。我在拙文《為老子〈道德經(jīng)〉正名》中,已經(jīng)作了比較充分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言。請參看拙著《老莊新論》中此文。
宋代林希逸、元代吳澄對此章的詮釋和點評,分別援引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林希逸對此章的評點曰:
此章與《道常無名章》語勢皆同。無為無不為,自然而然也。侯王若能守此無為之道,則不求化萬物,而萬物自化矣。天地之間,萬物欲作時,吾但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化,萬物之變也。萬變俱作,相尋不已,而我但以自然處之。彼自紛紛,我自安安,故曰“鎮(zhèn)”。下句“化”字不可拈上句“化”字說。無名之樸何也?亦無欲而已。無欲則靜,靜則天下自正矣。不欲,即無欲也。“不”字又有“勿”字意,用功處也。
元代吳澄對此章章旨點評曰:
此章前二節(jié)言無為而民自化,后二節(jié)言好靜而民自正。
注釋
01 道常無為:河上公曰:“道以無為為常也。”林希逸曰:“無為無不為,自然而然也。”句謂:大道順應(yīng)自然而不妄為。
02 侯王:楚簡本、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侯王”,傅奕本作“王侯”,誤。 守之:楚簡本、帛書甲乙本、王弼本皆作“守之”。河上公本、傅奕本作“守”,無“之”字。兩句:謂侯王若能堅守無為之道,萬物將會自生自長而發(fā)展變化。
03 吾:河上公曰:“吾,身也。”學(xué)者多認為指侯王。 無名之樸:即道也。道無名,故謂“無名之樸”。 鎮(zhèn):鎮(zhèn)定。兩句:謂世人貪欲萌生,我將用素樸大道鎮(zhèn)定之。
04 鎮(zhèn)之:各本皆無此二字,據(jù)帛書乙本補。 無欲:帛書甲乙本作“不辱”,誤。河上公本、傅奕本作“不欲”。王弼本作“無欲”,是。兩句:謂用素樸大道鎮(zhèn)定萬物,使之不萌生貪欲。
05 自定:楚簡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自定”。帛書甲乙本、傅奕本作“自正”。兩句:謂不萌生貪欲,社會就會安靜,天下才能太平。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貴》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