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蘇聯俄羅斯作家。蘇聯科學院院士、蘇聯作協書記。祖父是農奴出身的雜貨店老板,父親是民主派平民詩人蘇里科夫的追隨者。列昂諾夫從十四歲開始練習寫詩。一九二〇年入紅軍,曾在前線報紙的編輯部工作。同年復員到莫斯科,在《紅色戰士》報工作,并發表詩作,于此同時還在一家小工廠作鉗工。1922年起成為專業作家。同年發表童話體短篇小說《布雷加》,這是作家第一次以森林作為題材的作品。第一部使作家獲得聲譽的作品是長篇小說《獾》(1924)。小說通過農民之子巴維爾和謝苗兩兄弟的不同生活道路,刻劃了十月革命前后俄國農村生活的巨變,揭示了無政府主義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的進步是確定無疑的,對于小市民習氣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的肯定。這部作品在年輕的蘇聯散文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九二七年作家發表了長篇小說《賊》。這部作品的主題是反市儈主義(這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帶有相當濃厚的悲觀主義特點)。后來作家在五十年代末對本書作了修改,增加了米基卡去西伯利亞參加建設獲得新生的情節。二十年代末是列昂諾夫創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在這一時期作家仍然創作了批判市儈主義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外省紀事》(1928)、《白夜》(1928)、《關于男子漢的不同尋常的故事》(1928)、劇本《翁季洛夫斯克》(1928)、《巴達多什金的馴服》(1929)等作品。于此同時,作家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索契河》(1929),這是作家第一部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反映人民在建設中的英雄主義、集體勞動熱情的作品。作品以在蘇聯北部原始森林中建設造紙廠的過程中革命者所進行的斗爭為題材。小說塑造了波將金和烏瓦杰夫兩位共產黨人形象,并刻劃了一些知識分子典型。作品展示了在建設中的驚心動魄的斗爭場面。革命在發展,人也不斷地得到改造。作家向來注意的題材是老一代俄國知識分子在革命中的態度,這類作品有《斯庫塔列夫斯基》(1932)、《通向海洋之路》(1936)等。同時,列昂諾夫還是一位出色的劇作家。在三十年代他發表有《波洛夫欽蘋果園》(1938)、《狼》(1938)。四十年代寫有《平凡的人》(1941)、《侵略》(1942)、《金馬車》(1946-1964)等。列昂諾夫在1953年出版了他的最重要的作表作,長篇小說《俄羅斯森林》,這部作品于一九五七年獲列寧獎金。這部作品所描寫的事件主要發生在衛國戰爭期間,但本書囊括了從十月革命前至衛國戰爭的整個歷史階段。近半個世紀的風云變幻是本書的時代背景。老一代愛國知識分子維赫洛夫教授把森林看成是人民的命運、國家的未來的有機組成部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忠于自己的祖國和民族文化傳統,他用科學知識和黨的優良作風武裝自己,有著美好的心靈。盡管風云突變,命運多舛,但他矢志不移,反對濫砍濫伐,不容許偽科學的東西得逞。為捍衛真理,他被羅織罪名,蒙受不白之冤,甚至招來親人的誤解。但是,他無私無畏,將科學全部獻給了人民。和他相對照的格拉齊安斯基則是一個偽學者,善于利用政治風云陷害賢良,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是偽裝起來的壞分子。他在人民面前是有罪的,最后他只能自絕于人民。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半個世紀俄羅斯人民的精神發展史。同時,列昂諾夫在文藝理論方面也有很多建樹。
上一篇:列寧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下一篇:列昂諾夫,列·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