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于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于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屬于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統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發現。由于《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于斷句不同,就出現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襲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并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糾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于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于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于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于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認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 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常”:原字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恒”為“常”。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02 名:上“名”字,謂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 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生天地,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04 有名:謂天地。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林希逸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 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
02 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 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于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同出:謂同出于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
04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章·道沖》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貴》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