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 道尊德貴》翻譯與解讀
道生之01,德畜之02,物形之03,勢成之04。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05。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06。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07,養(yǎng)之覆之08。生而不有09,為而不恃10,長而不宰11,是謂玄德12。
今 譯
道生萬物,德養(yǎng)萬物,萬物呈現(xiàn)千萬形態(tài),順勢而成長。因此,萬物無不尊敬道而珍重德。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珍貴,并沒有人命令,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生成萬物,德涵養(yǎng)萬物,成長發(fā)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生而不占有,作而不恃能,長養(yǎng)而不主宰,這就是深厚玄妙之德。
評 議
《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老子有鑒于此,所以本章以道喻人,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呼吁和勸導人君,對百姓要“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并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認為人君只有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敬重。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養(yǎng)德”,亦能說明本章主旨之所在。
高亨先生沒有看到老子是采用比喻和擬人化的文學手法,呼吁和勸導人君要為民立“玄德”的主旨所在,因此他說:“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論。主要論點是:道(宇宙本體)能產(chǎn)生天地,天地又產(chǎn)生萬物,養(yǎng)育萬物,成就萬物,覆蓋萬物;但它是無私的,不占有萬物;無為的,不管理萬物。”(《老子注譯》)高先生對本章的解讀,有失確切。
本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兩句,與第二章重復,是老子的本意,并非錯簡所致。認為是錯簡所致,誤之甚也。
注釋
01 道生之:河上公曰:“道生萬物。”
02 德:道之性能叫德。《管子 · 心術上》曰:“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與德無間,故言之不別也。”是說道與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不可分割,融為一體。 畜:養(yǎng)也。《廣雅· 釋詁》曰:“畜,養(yǎng)也”。
03 物形之:謂萬物以形象呈現(xiàn)。河上公曰:“一為萬物,設形象也。”林希逸曰:“物則有形矣,故曰‘物形之’。”奚侗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而各肖其形。”
04 勢:帛書甲乙本作“器”。嚴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古本皆作“勢”,從之。勢,因也。王弼曰:“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句謂:奚侗曰:“物性不齊,因所處之勢,以成其材。”
05 尊,謂尊敬。《廣雅 · 釋詁》曰:“尊,敬也。”貴,謂珍貴。“萬物莫不”句:奚侗曰:“能生物,則物尊之;能畜物,則物貴之。”
06 命:帛書甲乙本、嚴遵本、傅奕本作“爵”,封爵位也。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命”,任命,從之。按帛書甲乙本無“故道生之畜之”以下八句。
07 成之熟之:河上公本、嚴遵本作“成之熟之”。王弼本、傅奕本作“亭之毒之”,誤。
08 養(yǎng):河上公本、嚴遵本、王弼本皆作“養(yǎng)”。傅奕本作“蓋”,誤。
09 不有:不占為己有。河上公曰:“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利也。”10 不恃:不恃以為功,或謂不恃以為能。河上公曰:“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可視為別解。11 不宰:不主宰。河上公曰:“道長養(yǎng)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按以上三句,河上公的詮釋與眾不同,僅供參考。12 玄德:玄妙之德。按:“玄德”,是說道生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因此說道有“玄德”。按這里是以道暗喻“人君”,對待百姓也應當如此。老子是采用文學的比喻和擬人化手法。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