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歷代名將事略》原文鑒賞
[原文] (節(jié)選)
能奪敵之所恃,則敵屈矣;能出敵之不意,則敵潰矣??傄运L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長; 勿舍易而圖難,勿知己而忘彼。
敵情叵測,不知敵情,不可以言戰(zhàn)。
后人而待之者,待其衰也。師久則老,老則可擊。蓋敵人逼我欲求一戰(zhàn),我則堅以待之,相持既之,敵之士卒饑疲,吾飽吾士,激勵其銳,俟其陣動,突出擊之。
夜戰(zhàn)之術(shù),兵不在多,四面設疑,使敵驚懼?!怂@懼而欲避者,為我虛聲;彼所不見而以為虞者,正我必擊。策其奔途,先以之伏,以一擊十,必使失措。至于襲人城塞,尤宜昏夜易于成功。
晦雪襲人,無異于雨,總宜神速,不宜淹滯,宜一往而即得,毋不得而久攻,久則雨雪之害俱我受之。
機之未至,不可以先;機之已至,不可以后。
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擊瑕以為用,戰(zhàn)雖不足,守則有余;守既有余,戰(zhàn)無不足。
夫決勝料勢,決戰(zhàn)料情。情勢既得,在斷不在疑。
兵機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論。古人能以寡制眾者,皆由預睹成敗,決必然之策耳。
軍無后繼,必致復敗。
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
[鑒賞]
《歷代名將事略》,為清朝陳光憲編著。現(xiàn)存清光緒甲辰(公元1904年)北洋陸軍教練處刊印本和1929年6月北京武學書館印本。這是一部軍事人物類的兵書,輯錄有歷史上一些著名將領(lǐng)的生平事跡、人品性格、智巧謀略,以及治軍用兵方面的言論,分析各自的勝敗得失,推崇品德戰(zhàn)功,尤重用兵的謀略戰(zhàn)法。所輯人物與宋代張預的《百將傳》、明代馮牧的《古今將略》、黃道周的《新鐫繡像旁批評注總斷廣百將傳》(后人改為《廣名將傳》或《廣名將譜》)等所輯人物,各不盡同,閱讀研討時可參照以上著作。這類兵書旨在以前人為鑒,以賢者為師,指明利害得失,領(lǐng)悟兵家運用攻守、進退、奇正、虛實、強弱、眾寡、先后、遠近、迂直、緩速的無窮奧妙,事理結(jié)合,對比分析,簡明扼要地論述用兵之道,是“營伍中必不可少之書”,尤其是對于各級指揮員來說,認真地多讀一點這方面的兵學著作,不僅可以了解古代一些著名的軍事歷史人物,開拓自己的視野,增長知識,而且能夠從中學習某些帶兵用兵的經(jīng)驗,吸取有益的精神養(yǎng)料,做到古為今用,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提高軍事理論水平,增強組織指揮能力。書中所輯人物,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的是頌揚愛國民族英雄,有的是鞭撻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的侵略者,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中形成的憂國憂民、英勇頑強、聰明機智、耿直無畏、崇尚氣節(jié)等優(yōu)良武德,其中還不乏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振奮民族精神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該書言約事豐,史料詳實,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的軍事歷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歷代名將事略》,既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自然免不了菁蕪雜陳,泥沙俱下。書中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和封建道德觀念的說教方面的內(nèi)容較多。作者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站在封建主階級的立場上,對歷史上的人民起義和農(nóng)民革命戰(zhàn)爭,有許多誣蔑不實之詞。有的則是從大漢族主義的狹隘偏見出發(fā),對一些兄弟民族之間的糾紛作了不公正的記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閱讀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原書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批判。
上一篇:《先秦散文·“鹖”冠子·博選》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國語·叔向論憂德不憂貧》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