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史記》
簡介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最末一篇為《太史公自序》。《史記》記述自黃帝至漢武帝時共約三千年的歷史,原稱《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今名。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6),字子長,西漢左馮翊(pínɡyì)夏陽(今陜西韓城縣南)人。職居史官,利用國家收藏的古籍文獻,加以本人游歷采訪的資料,撰寫《史記》,開創融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為一體的紀傳體史書,為后世著史者所遵循取法。
《史記》中的《本紀》按年、月記載大事,作為全書的總綱,記載了歷代帝王世系與國家大事;《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三種形式,把重要歷史大事或歷史人物,按年代或時期用表格方式表示出來;《書》專記典章制度;《世家》是“紀”、“傳”結合的國別史,記載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世系及歷史,還有漢朝丞相、功臣、宗室、外戚的事跡,并給儒學創始人孔丘、第一個反秦農民領袖陳涉入世家的地位;《列傳》記載了眾多的人物,還有少數民族傳、藩屬國傳、外國傳等;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敘述作者家世和事跡,并說明撰寫《史記》的經過、意旨及作者的史學見解。在全書各篇中,以“太史公曰”的形式,發表作者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及史實補充。
歷代史學家、文學家,或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或說“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些評論都是有根據的。
陳涉吳廣揭竿而起
陳勝者,陽城①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②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③,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④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⑤!燕雀安知鴻鵠⑥之志哉!”
二世元年⑦七月,發閭左謫戍⑧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⑨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⑩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⑬,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⑮、苦⑯、柘⑰、譙⑱,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注釋
①陽城:現在河南省登封縣東南。 ②陽夏(jiǎ):現在河南省太康縣。 ③輟(chuò):停歇。 ④若:你。 ⑤嗟(jiē)乎:感嘆的聲音,相當于“唉”。 ⑥鴻鵠(hú):天鵝。 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⑧謫戍(zhéshù):調去防守邊疆。 ⑨度(duó):料想。 ⑩數(shuò)諫:多次勸說。 唱:《漢書》作“倡”,首先號召。 罾(zēnɡ):漁網。 ⑬蘄(qí):安徽省宿縣南。 铚(zhì):現安徽省宿縣西南。 ⑮酂(cuó):現河南省永城縣西南。 ⑯苦:現河南省鹿邑縣東。 ⑰柘(zhè):現在河南省柘城縣北。 ⑱譙(qiáo):現安徽省亳縣。
譯文
陳勝,陽城人,字涉。吳廣,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時,曾雇傭給人家耕地。有一次耕累了,停下來,到田埂上休息。他憤憤不平了很久,說:“假如將來富貴起來,我們彼此不要忘記。”一起受雇的同伴笑著回答:“你是雇農,有什么富貴可言?”陳涉嘆了口氣,說:“唉!燕雀哪知道鴻鵠的志向。”
秦二世元年七月,征發閭里左側的貧民去戍守漁陽。九百多戍卒駐屯在大澤鄉,陳勝、吳廣均編在隊伍中,做屯長。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耽誤了報到的期限。秦朝法律規定,誤了期限要砍頭。陳勝、吳廣合計說:“現在逃亡是死,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不是好些嗎?!”陳勝說:“天下人受秦朝的暴虐統治,已經苦了很久了。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小兒子,不應該繼位,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曾多次勸諫,始皇派他領兵在外。如今聽人說,他沒有罪卻遭二世殺害,老百姓只知扶蘇賢能,不知他已死去。項燕是楚國將軍,屢立戰功,愛護士兵,楚人都很同情他。有人以為他死了,有人以為他逃了。如果我們假冒扶蘇和項燕,號召天下人起義,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吳廣覺得有理,于是一起去卜卦。卜卦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先生要做的事都行,能成功。但是,先生卜問過鬼嗎?”陳勝、吳廣很高興,心里琢磨著卜問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利用鬼在群眾中樹立威望。”于是,他們用朱砂在帛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偷偷地塞進人家網到的魚肚子里。戍卒買魚回來煮著吃,發現了魚肚子里的帛書,感到很奇怪。陳勝又暗地里讓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中的神廟去,晚上燃起篝火,學著狐貍的叫聲喊道:“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夜里被驚醒,恐慌不安。第二天早晨,戍卒們三三兩兩地議論,并都指指點點地瞧著陳勝。
吳廣一向體貼人,戍卒們多數樂意聽他使喚。帶隊的縣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在他面前揚言要逃走,惹他生氣,讓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眾人。縣尉果然中計,抽打吳廣。縣尉拔出佩劍,吳廣乘勢奮起,奪劍殺死縣尉。陳勝協助吳廣,合力殺死兩名縣尉。他們召集徒眾宣告說:“諸位遇到大雨,誤了期限。誤期按法令應該斬首,即使不斬首,戍邊而死的十有六七。大丈夫不死則已,死也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大事業,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種嗎?”戍卒們都說:“恭敬地聽從命令。”于是他們冒充公子扶蘇和項燕,以順應民意。他們裸露右臂,號稱大楚。修筑高壇盟誓,用縣尉的頭顱作祭品。陳勝自稱將軍,吳廣為都尉。先攻大澤鄉,收服之后又進攻蘄縣。攻下蘄縣,就派符離人葛嬰帶兵收服蘄縣以東,進攻铚、酂、苦、柘、譙等縣,都一一攻了下來。一路招收兵馬,等到了陳縣,已有六七百輛戰車,千余名騎兵,數萬步兵。攻打陳縣,陳縣縣令不在,只有縣丞在譙門中抵抗。縣丞抵抗不住,被打死,起義軍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起義軍下令召集各鄉的三老、豪杰都來集會議事。三老、豪杰們說:“陳將軍身披鎧甲,手執銳利武器,討伐無道,誅滅暴秦,重建楚國,論功應該稱王。”陳涉便自立為王,國號叫“張楚”。這時,被秦朝官吏害苦了的各郡縣民眾,紛紛起來殺死自己的郡守、縣令、縣丞等官吏,響應陳涉。
張良納履獲兵書
留侯①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②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③。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④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⑤上,有一老父,衣褐⑥,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⑦,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注釋
①留侯:張良封侯于留。留:留縣,治今江蘇沛縣東南(古泗水西岸)。 ②大父:祖父。 ③淮陽:西漢郡國名。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以陳、沛及潁川三郡置,因在淮水之北得名。 ④大索(suǒ):尋找。 ⑤下邳圯(yí):下邳,縣名,治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古邳鎮東三里;圯,橋。 ⑥褐(hè):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時貧人所服。 ⑦期:約會。
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祖父開地是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父親平是釐王、悼惠王的宰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去世。死后二十年,秦國滅掉了韓國。張良年輕,未曾做過韓國的官吏。韓國滅亡時,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沒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財來尋求刺客刺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相韓五王的緣故。
張良曾在淮陽學過禮學,到東方見到倉海君。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做了一件重一百二十斤的鐵椎。秦皇帝去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中狙擊秦皇帝,誤中了一輛隨行的車子。秦皇帝大怒,下令大肆搜索天下,捉拿刺客,十分緊急,這全是因為張良的緣故。于是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曾得空從容漫步下邳橋上,有一個老翁,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身旁,故意把他的鞋掉落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取鞋來!”張良感到驚訝,想打他。因為他年老,強忍著去取上鞋來。老翁說:“給我穿上!”張良已經為他取上鞋來,便跪下為他穿上。老翁把腳伸出來,讓張良穿好,笑著走了。張良異常驚訝,望著老人離去。老翁離開一里左右,又返了回來,說:“你這小子可以教育了。五天以后天亮時,和我在這里相會。”張良感到奇怪,跪下說:“是。”五天以后,天剛亮,張良就去了。老翁已經先到橋上了,他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相約,反而晚來,為什么?”老翁走開了,說:“五天以后早點來相會。”五天以后,雞叫時,張良前往赴約。老翁又已經先到橋上了,他又生氣地說:“又晚來了,為什么?”老翁走開了,說:“五天以后,再早點來。”五天以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翁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他拿出一本書,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以后就會發展起來。十三年以后,你小子會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啊。”說完就走了,沒有再說其他的話,從此張良也沒有再見過老翁。天亮后張良看老翁那書,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它與一般書籍不一樣,經常學習誦讀它。
周亞夫軍細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①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②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③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④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余,三軍皆罷。乃拜亞夫為中尉。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
注釋
①周亞夫(?—前143):漢初功臣周勃之子,西漢名將,初封條侯,景帝時任太尉,后遷為丞相。 ②之(zhī):前往。 ③彀(ɡòu):張滿弓弩。 ④曩(nǎnɡ):往昔,從前。
譯文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舉侵犯邊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劉禮為將軍,駐扎在霸上;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扎在棘門;任命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扎在細柳,來防御匈奴。
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軍營,一直馳車入軍營,將軍以下的人都騎馬迎送。不久到了細柳軍營,軍營的士吏穿著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箭弦拉得緊緊的。皇帝的先頭部隊到了,未能進入軍營。先頭部隊的官吏說:“天子馬上就要到達。”營門都尉說:“將軍有命令說‘軍中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不一會兒,皇帝來了,又不得進入軍營。皇帝就派遣使者手持符節去詔告將軍說:“我想進營慰勞部隊。”周亞夫才傳令打開營門。營門的士吏對皇帝的隨從車騎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車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著韁繩慢慢地行走。到了軍營,周亞夫將軍拿著兵器行禮,說:“穿著盔甲的將士不能下拜,請允許用軍禮拜見。”天子為之感動,俯身扶著車前的橫木,肅然起敬,派人稱謝說:“皇帝恭敬地慰勞將軍。”舉行完了勞軍的儀式,皇帝離開軍營后,群臣都感到驚訝。文帝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前面經過的霸上、棘門軍營,就像兒戲一般,他們的將軍可以被偷襲而成為俘虜。至于周亞夫,能夠被侵犯嗎?”文帝贊不絕口地說了好一陣子。一個多月以后,三支軍隊都撤了回來。文帝便任命周亞夫為中尉。
孝文帝快死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如果有了危急的事情,周亞夫是真正可以統率軍隊的人。”文帝去世以后,景帝任命周亞夫為車騎將軍。
孫武吳宮教戰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①。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于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②。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后,即視背。”婦人曰:“諾③。”約束既布,乃設鈇鉞④,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⑤。趣⑥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⑦。用其次為隊長,于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⑧,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注釋
①闔廬(hélú):吳王的名字。 ②戟(jǐ):古代兵器,長桿頭上附有分枝的利刃。 ③諾(nuò):是,答應的聲音。 ④鈇鉞(fǔyuè):都是古代一種斧形的刑具。 ⑤大駭(hài):大吃一驚。 ⑥趣(cù):急忙。 ⑦徇(xùn):巡行示眾。 ⑧郢(yǐnɡ):楚國國都,現湖北省江陵縣東南。
譯文
孫子,名武,齊國人。因為擅長兵法被吳王闔廬接見。闔廬說:“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讀了,可以試著為我演練一番嗎?”孫武答道:“可以。”闔廬說:“可以用婦女來演練嗎?”孫武說:“可以。”闔廬答應了孫武,選出宮中美女共一百八十人。孫武把她們編為兩隊,派吳王的寵姬二人分任兩隊隊長,讓她們全都持戟。對她們下令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嗎?”婦女們說:“知道。”孫武說:“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婦女們說:“知道了。”規定宣布清楚,便陳設斧鉞,當場又重復了多遍。然后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右,婦女們大笑。孫武說:“規定不明確,號令不讓大家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又重申了多遍,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左,婦女們又大笑。孫武說:“規定不明確,號令不讓大家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已經講清了,而仍不按規定行動,就是隊長的過錯了。”說著就要將左右兩隊的隊長斬首。吳王從臺上觀看,見愛姬將要被斬,大驚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說:“我已知道將軍善于用兵了。但我如果沒有這兩個愛姬伴著,吃飯也沒有滋味,請不要斬首。”孫武說:“臣下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國君的命令可以不必完全照辦。”于是將隊長二人斬首巡行示眾。用地位低于二姬的人擔任隊長,再次用鼓聲指揮她們操練。婦女們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個個都合乎軍令紀律,沒有一個人敢出聲。然后孫武派使者回報吳王說:“士兵已經陣容整齊,大王可下臺觀看,任憑大王想讓她們干什么,哪怕是赴湯蹈火也行。”吳王說:“將軍請回客舍休息,我不想下臺觀看。”孫武說:“大王只不過喜歡我書上的話,但并不想照它去做。”從此闔廬才知道孫武善于用兵,終于任命他為將軍。西破強楚,攻入楚都郢,北面樹威齊、晉,揚名于諸侯,孫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竊 符 救 趙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①少子,而魏安釐王②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范雎③亡魏相秦; 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④,破魏華陽⑤下軍,走芒卯⑥。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馀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⑦,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⑧之。不肯受,曰:“臣修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⑨,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⑩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然嬴欲就⑬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于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⑮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⑯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⑰,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于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⑱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⑲,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負韊矢⑳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㉑。
注釋
①魏昭王(?—前277):戰國時魏國國君,名遫,公元前295—前277年在位。 ②魏安釐王(?—前243):戰國時魏國國君,名圉。魏昭王子。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 ③范雎(?—前255):一作范且,或誤作范睢。魏國人,字叔。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相秦,封于應,號稱應侯。任相期間,推行遠交近攻戰略,屢敗列國。 ④大梁:戰國時魏國都城。在今河南開封西北。 ⑤華陽:亦稱華,在今河南新鄭縣北。本華國,春秋時鄭華邑,戰國時屬韓,又名華陽,后屬魏。 ⑥走芒卯:芒卯兵敗逃走。芒卯:亦作孟卯、昭卯。齊國人。仕魏為司徒、魏相。⑦烽:烽燧,烽火。古代邊防報警信號。積柴草畜糞,白天燃柴草放煙,夜晚放火,通知有敵來犯。 ⑧遺(yí,舊讀wèi):贈送。 ⑨虛左:空出左邊位子。古時以左為尊貴。 ⑩攝(shè):整頓、收拾。 俾倪(bǐnì):通“睥睨”,側目視。 為壽:敬酒祝福。 ⑬就(jiù):成,造就。 鄴(yè):古邑名,在今河北臨漳西南。 ⑮讓(rànɡ):責備。 ⑯五霸:霸通伯,諸侯首領。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⑰嚄唶(huòzè):嚄,大笑;唶,大呼。形容氣勢盛。 ⑱秋:日子,時期。⑲勒:約束,統率。 ⑳韊(lán):盛弩矢器。 ㉑剄(jǐnɡ):割頸;抹脖子。
譯文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這時,范雎從魏國逃亡到秦國,作了秦相,因為怨恨魏齊的緣故,秦國的軍隊圍攻大梁,擊敗了駐守在華陽的魏國軍隊,趕跑了芒卯。魏王和公子都為這件事情擔憂。
公子為人,禮賢下士,能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論才能高下,他都能夠謙虛地以禮相待,決不因為自己富貴而對士人傲慢。因此,四方數千里內的士人都爭先恐后地歸附他,招致的門客多達三千人。在這個時候,因為公子的賢明,門客多,各諸侯國十多年不敢用兵圖謀魏國。
有一天,公子和魏王正在下棋,北方的邊境傳來了告急的烽火警報:“趙國侵略軍來了,即將進入國境。”魏王放下了棋子,打算召集大臣們來商議對策。公子勸阻魏王說:“這是趙王在打獵,不是來侵犯我國。”于是二人又照舊下起棋來。魏王心里有些害怕,心思不在下棋上。過了一會兒,又從北方傳來報告:“是趙王在打獵,不是來侵犯我國。”魏王聽了大吃一驚,說:“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說:“我的門客中有能探得趙王秘密事情的人,趙王的所作所為,門客都要來報告我,因此我知道他的行動。”從此以后,魏王害怕公子的賢能,不敢把國家大事委任給他。
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夷門的守門小吏。公子聽說此人以后,便前往問候,準備了厚禮想送給他。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身潔行,絕不會因為看守城門而家庭貧困的緣故就接受公子的厚禮。”于是公子置辦了酒宴,大會賓客。等到大家坐定以后,公子帶著隨從車馬,空出車上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看守夷門的侯嬴。侯嬴整理了一下他的破衣舊帽,徑行上車,坐在了公子空出的左邊尊位上,毫不謙讓,他想借此來觀察一下公子的誠意。公子拉著駕車的韁繩,態度更加恭敬。侯嬴又告訴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市場屠宰坊,希望能委屈一下您的車馬隨從,路過那里拜訪他一下。”公子聽了便引車入市,侯嬴下車去會見他的朋友朱亥,斜著眼睛窺察公子,故意拖長時間站在那里和朱亥談話,暗中觀察公子。公子的臉色更加和悅。就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相、宗室、賓客已坐滿了宴廳,只等公子回來舉杯開宴。市場上的人們都來看公子為侯嬴駕車,公子的隨從都在暗暗地咒罵侯嬴。侯嬴看見公子的臉色始終沒有變化,才向朋友告辭上車。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領著侯嬴坐到上席,一一向賓客介紹了侯嬴,客人們都感到驚訝。酒飲到正暢快時,公子站起來到侯嬴席前敬酒祝福。侯嬴便向公子說:“今天我侯嬴難為您了,我侯嬴只是個夷門的守門人,而公子卻親自駕車迎我侯嬴,在大庭廣眾之中,公子本不應對我有過分的表示,而今天公子對我卻過分客氣。但我侯嬴為了成就您的愛士之名,所以故意讓公子的車馬在市場上停了好久,去拜訪朋友,以此來觀察公子,而公子卻更顯得恭敬。市場上的人都以為侯嬴是小人,而認為公子是能禮賢下士的長者。”酒席散了,侯嬴從此便成了公子的座上賓。
侯嬴對公子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個有賢才的人,大家不了解他,所以他隱身在屠戶中。”公子多次親自去拜訪他,朱亥卻不去回拜,公子感到很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打敗了趙國駐守在長平的軍隊,又繼續進兵包圍了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曾多次派人給安釐王和公子送信,向魏王請求救兵。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十萬士兵前往救趙。秦王派使臣告訴魏王說:“我攻打趙國,早晚將趙攻下,如果諸侯國中有敢來救援趙國的,在占領趙國后,一定調動軍隊,先去進攻它。”魏王聽了心中害怕,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把軍隊駐扎在鄴地。名義上是出兵救趙,實際上卻采取了兩面手法,觀望形勢的變化。
平原君的使者絡繹不絕地來到魏國,責難魏公子說:“我所以自愿和魏國結為婚姻,是因為公子有高尚的道義,能夠急別人之所急。現在邯鄲很快就要投降秦軍,而魏國的援軍一直不來,公子解急救患的高尚道義在哪里呢?即使公子把我看得無足輕重,拋棄趙國,使趙國投降秦國,難道你就不憐念你的姐姐嗎?”公子深感憂慮,多次請求魏王出兵救趙,而且請賓客辯士用種種辦法去勸說魏王,魏王害怕秦國,始終沒有聽從公子的主張。
公子猜想終究不會得到魏王的允許,決定不愿一人茍活而讓趙國滅亡,于是讓賓客湊集了一百多輛車馬,打算率領賓客去與秦軍決一死戰,和趙國共存亡。
路過夷門,見到了侯嬴,公子將他所以要和秦軍決一死戰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說完了就辭別繼續前進,侯嬴說:“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相從了。”公子走了幾里路,心中感到不舒服,說:“我對待侯嬴是十分周到的,天下的人沒有不聽說的,現在我將要去死了,而侯嬴卻無一言半語送我,難道我還有什么過失的地方嗎?”于是又帶著車馬返回去問侯嬴。侯嬴笑著說:“我早就知道公子會回來的。”接著又說:“公子喜愛士人,名聞天下。今天有了困難,沒有別的好辦法,才準備去與秦軍決一死戰,這就好像拿肉丟給餓虎,會有什么效果呢?像這樣厚養賓客還有什么用呢?公子待我很好,您去決一死戰,而我竟不送行,因此我知道公子會恨我,會返回來的。”公子向侯嬴拜了兩拜,就向他請教。于是侯嬴支開旁邊的人,悄悄地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臥室內,而如姬最得魏王寵愛,經常出入魏王的臥室,能夠偷到兵符。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如姬懷恨三年,自大王以下,都想為她報殺父之仇,但抓不到仇人。如姬曾對公子哭訴此事,公子派人割下了她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如姬想為公子效死,決不推辭,只是沒有機會罷了。公子如果真的開口請如姬幫忙,如姬一定會答應,那么就能得到兵符,奪取晉鄙的軍隊,北進救援趙國,西進打退秦兵,這就如同五霸一樣的功業。”公子聽從了侯嬴的計謀,去請如姬幫忙,如姬果然偷到了晉鄙的兵符,送交給公子。
公子將要出發了,侯嬴說:“將軍在外,君王的命令有時可以不接受,以求有利于國家。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晉鄙不交給公子兵權,還要請示魏王,事情就會危險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和您一起去,此人力量過人。晉鄙聽從了您,最好不過了;不聽從您,就可以讓朱亥打死他。”這時,公子哭了。侯嬴說:“公子怕死嗎?為什么哭呢?”公子說:“晉鄙是叱咤風云的老將,我去了,恐怕他不會聽從我的。必定會殺死他,因此流下了眼淚,我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請朱亥同行。朱亥笑著說:“我是市井間操刀宰牲的屠夫,而公子多次親自來問候我,我所以沒有回拜,是認為這些小禮節沒什么用處。現在公子有了急事,這正是我為您效命的時候。”于是和公子一塊兒出發。公子又去向侯嬴辭行,侯嬴說:“我本來應隨從您一同前往,因為年歲老了,不行了。請讓我計算公子的行程和日期,在您到達晉鄙軍中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刎,以此來送行公子。”公子于是出發了。
到了鄴城,公子假傳魏王的命令來代替晉鄙的軍職。晉鄙驗合過兵符,仍表示懷疑,抬起手來望著公子,說:“我擁有十萬大軍,駐守在邊境上,這是國家的重大任務。現在您單身匹馬來接替我,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想不聽從公子。朱亥用藏在袖中的四十斤重的鐵椎擊殺了晉鄙。
于是公子統率了晉鄙的軍隊,進行了整頓,下令軍中說:“父子都在軍中服役的,父親回去;兄弟同在軍中服役的,哥哥回去;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去奉養父母。”經過挑選,留下精兵八萬,進兵攻擊秦軍。秦軍解圍退走,于是解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去郊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著箭袋在前面為公子引路。趙王向公子行了再拜禮,說:“自古以來的賢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公子。”這時,平原君也不敢跟公子相比。
公子和侯嬴訣別以后,在公子到達晉鄙軍中的時候,侯嬴果然向著北方自刎了。
完璧歸趙與將相和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①。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②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③,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④,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⑤,禮節甚倨⑥;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⑦。相如度⑧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馀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⑨。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⑩。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以刎頸之交。
注釋
①宦者令繆賢舍人:宦者令,宦官頭目;繆(miào)賢,宦者令的姓名;舍人,沒有職事的門客。 ②遺(wèi):送給。 ③瑕(xiá):赤色小斑點。 ④(huān):歡。 ⑤列觀(ɡuàn):普通的臺觀,指章臺。 ⑥倨(jù):傲慢。 ⑦廣成傳(zhuàn):賓館。廣成賓館。 ⑧度(duó):估計。 ⑨鑊(huò):鍋子。 ⑩澠(mǐn)池:在今河南省。 盆缻(fǒu):盛酒漿的瓦器,秦地也用作樂器。 不懌(yì):不快。
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頗為趙國的將領,去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攻占陽晉,官拜上卿,以勇敢無畏而聞名于諸侯。藺相如是趙國人,做了趙國宦者令繆賢的舍人。
趙惠文王的時候,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到這件事,派人送信給趙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與趙國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大臣商議:假如把和氏璧給了秦國,恐怕未必能得到秦國的十五座城邑,白白受他們的欺騙;假如不給的話,又怕秦軍來犯。對策沒有確定;要物色一個回復秦王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者令繆賢說:“我的舍人藺相如可以派遣。”趙王問道:“你怎么知道他行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了罪,私下盤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舍人藺相如勸阻我,說:‘您怎么會了解燕王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里握著我的手說過“非常希望同您交個朋友”。我是由此而了解燕王的,所以想到燕國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大,燕國弱小,而您深受趙王的寵信,所以燕王才想同您交朋友。現在您要逃離趙國到燕國去,燕國害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了交給趙國。您不如赤膊去見趙王,伏在鍘刀旁請罪,那倒很可能僥幸獲得赦免。’我采納了他的主意,大王也幸好赦免了我。我認為,這個人真是位勇士,足智多謀,應該是可以充任使者的。”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道:“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換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能不答應。”趙王說:“如果他拿到了我的和氏璧,卻不給我城邑,那怎么辦?”相如說:“秦國要求以城邑換取和氏璧,如果趙國不答應,趙國顯得理屈;如果趙國把和氏璧給了秦國,而秦國不把城邑交給趙國,那么是秦國理屈了。衡量這兩種情況,寧肯答應秦國,讓秦國去承擔理屈的責任。”趙王問:“誰能夠充當使者呢?”相如說:“大王如果實在沒有合適的人,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秦國把十五座城邑交給趙國,就把和氏璧留給秦國;秦國不把十五座城邑交出來,我負責和氏璧完好地回到趙國。”于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西去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接見藺相如,相如雙手捧著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非常興奮,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和侍臣觀賞,侍臣都高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并沒有用城邑交換和氏璧的誠意,就走上前去說:“這玉璧有些瑕點,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玉璧交給他,相如便捧著玉璧往后倒退,靠著一根柱子,怒發沖冠,對著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把群臣召集到一起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自己強大,只不過是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交換和氏璧的城邑恐怕是得不到的’。議定不能把和氏璧給秦國。而我認為,即使是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能相互欺騙,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再說,為了這一塊和氏璧而損傷了同秦國的感情,也是做不得的。于是,趙王就齋戒了五天,讓我捧著和氏璧,舉行了叩拜禮,送出國書。為什么要這樣呢?這是對大國的威望的尊重,表示敬意。今天我來到這里,大王只在平常的臺觀接見我,禮節很是簡慢;拿到了玉璧,又傳給妃嬪們去觀看,這是在戲弄我。我看出大王并無用城邑與趙國交換和氏璧的誠意,所以我又拿回了玉璧。大王要是逼迫我,我的頭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相如捧著玉璧,兩眼斜視著柱子,像要撞到柱子上去。秦王唯恐他會撞碎了玉璧,就連連道歉,請他千萬不要那樣做,叫來負責的官吏,打開地圖查看,指著地圖說從這里起的十五座城邑劃給趙國。相如估計秦王說把城邑給趙國只不過做樣子騙騙人,其實趙國是得不到的,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珍寶,趙國畏懼秦國,不敢不答應秦國的要求,把玉璧獻給秦國。趙王要把和氏璧送來秦國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您也應當齋戒五天,在王宮正殿安排九賓迎接的禮儀,我才好奉獻上這玉璧。”秦王估計這情形,要強行奪取和氏璧不大可能,便同意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先安頓在廣成賓館住下。相如揣度,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還是一定要背約的,決不會以城換璧,便派遣他的隨從換上了粗布服裝,打扮成平民百姓模樣,把玉璧藏在懷中,抄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了五天之后,就在王宮安排了九賓迎接的隆重典禮,派人去請來趙國的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王宮,對秦王說:“秦國自繆公以來已有二十多位國君,還沒有明明白白地堅守諾言的。我實在是怕受了您的欺騙而辜負了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去了,他走小路現已回到了趙國。再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大王派遣一個使者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派我捧著玉璧給送來了。現在,以秦國的強大,如果真的先割讓十五座城邑給趙國,趙國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我犯有欺騙您的罪,應當殺頭,我甘愿下湯鍋受極刑,希望大王與各位大臣仔細商議一下。”秦王與眾大臣面面相覷,發出驚怪的聲音。有的侍臣要把相如捉下去,秦王便說道:“如今殺了藺相如,也還是得不到和氏璧了,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系,不如乘此機會優厚地款待他,讓他回趙國,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和氏璧而欺騙秦國嗎?”終于在殿上接見了相如,接見禮儀結束,將相如送回了趙國。
藺相如回到趙國后,趙王認為相如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于外,在諸侯面前不受侮辱,就拜相如做了上大夫。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就沒有把和氏璧送給秦國。
后來,秦國攻打趙國,攻占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進攻趙國,殺死了兩萬人。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希望與趙王修好,邀請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相會。趙王畏懼秦國,不想去。廉頗、藺相如商議說:“君王如果不去,顯得趙國太虛弱與怯懦了。”趙王便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國境線,與趙王告別說:“君王此行,估計路上行程、會見的典禮和歸程,算起來不應超過三十天。如果到了三十天大王還不回來,請允許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對您進行要挾訛詐的念頭。”趙王同意了。于是,趙王與秦王相會于澠池。秦王喝酒喝到興頭上,說:“我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給彈奏彈奏瑟吧!”趙王彈了瑟。秦國的御史走上前來,在史冊上記載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喝酒,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曾聽說秦王擅長秦地的歌曲,請允許我給大王獻上盆缶,用來演奏,相互娛樂。”秦王很生氣,不肯答應。于是,相如走上前去,獻上瓦缶,并跪下相請。秦王仍然不肯擊缶。相如說:“我與大王相距不過五步,我的頸血將要濺到大王的身上了!”秦王的侍從要拿刀劍殺死相如,相如瞪大了眼睛大聲地呵斥他們,他們都慌忙后退。當時,秦王很不高興,敲了一下缶。相如回頭召來趙國的御史,記載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秦國的大臣們說:“請趙國拿出十五座城邑來,作為給秦王祝壽的獻禮。”藺相如也說:“請拿出秦國的咸陽城來,作為給趙王賀壽的獻禮。”這樣一直到宴會結束,秦王終于沒有壓倒趙王。趙國已經布置了重兵戒備秦國,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之會結束回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很大,便拜藺相如為上卿,位次排在廉頗之前。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是口舌之功,竟然官位在我的上邊,況且藺相如本來只是出身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在他的下面。”他揚言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相如聽說了,不肯與廉頗會面。每當上朝的時候,相如常常借口有病不去,不愿與廉頗爭奪位次高低。不久,相如外出,遠遠地望見廉頗,相如立即調轉車頭躲避。于是,相如門下的賓客們一齊進言說:“我們離開親屬而來事奉您,只是仰慕您崇高的道義精神。現在,您和廉頗同居上卿之位,廉頗散布了一些惡言惡語,而您就嚇得東躲西藏,恐懼得不得了。這種事就連普通人也會覺得羞辱,何況是身居將相的人呢!我們都是些缺乏修養的人,請允許我們告辭而去。”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道:“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一個更厲害?”大家說:“當然比不上秦王了。”相如說:“秦王是那樣威風凜凜,而我在秦國的宮廷上當眾斥責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雖然愚劣,難道單單怕一個廉將軍嗎?我只不過是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發動戰爭,就是因為我們兩個人在這里。現在兩虎相爭,勢必不能同生共存。我之所以要忍辱回避,是把國家存亡大事放在前頭,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后頭罷了!”廉頗聽說了,脫衣露體,赤膊背著荊條,由賓客介紹陪伴來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鄙淺陋的人,不料您寬容我,容讓我竟到了這樣的地步。”終于彼此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屈原放逐著《離騷》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①。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②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③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④,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⑤。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⑥,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⑦,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⑧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注釋
①左徒:楚官名。在國王左右參與政事,起草詔令。 ②嫻(xián):熟習。 ③屬(zhǔ)草稿:起草稿。 ④慘怛(dá):內心傷痛。 ⑤誹(fěi):毀謗。 ⑥帝嚳(kù):相傳為黃帝曾孫,號高辛氏。 ⑦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濯、淖、泥,三字同義。 ⑧皭(jiào)然:潔白的樣子。
譯文
屈原,名平,楚國王族,在楚懷王手下擔任左徒。博聞強記,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辭令。入朝便與懷王一同商議國家大事,擬訂政令;出朝便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楚懷王特別信任他。
上官大夫與屈原同在朝廷共事,想要爭得懷王的寵信而內心又嫉妒屈原的才干。懷王讓屈原擬定國家法令,屈原擬出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到后,要奪過去看,屈原不給他看。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詆毀屈原說:“大王您讓屈原擬定法令,朝廷內外沒有誰不知道這件事。可是每當公布一道法令,屈原便自我夸耀一番,自以為擬定法令除了我屈原沒有人能干得了。”懷王聽了很是生氣,開始對屈原疏遠了。
屈原痛心懷王聽不到正確的意見,眼睛也被讒言諂媚所遮蔽,邪惡之人侵害公道,正直的人為小人所不容,所以憂心忡忡,寫下了《離騷》這樣的詩篇。離騷,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艱難之時,就會追念本源。所以當人勞苦困頓到極點時,沒有不呼告上天的;苦痛愁怨的時候,沒有不呼告父母的。屈原秉持公心,行為正直,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進讒的小人卻加以離間,可以說處境艱難極了。誠信卻受到懷疑,忠誠卻遭到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之所以創作《離騷》,其動機恐怕由怨憤產生的。《國風》中的詩篇盡管歌詠戀情卻不過分,《小雅》中的詩篇盡管抱怨毀謗,但也未越軌。像《離騷》這首詩,可以說兼有《國風》和《小雅》的特點。他上溯遠古帝嚳,下訖近世的齊桓公,中間述及商湯、周武王的事跡,來譏諷當世的政事。他闡明道德的重要性及國家所以治亂的因果關系,所要闡述的道理無不完全表達出來。他的文章簡練,措辭深微,志趣高潔,行為廉正。他撰文雖篇幅短小,但立意高遠;所列舉的雖是眼前近事,但寓意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在作品中多引芳草為喻;他的行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也不為小人所容。身處污世混濁之中而能自我洗濯,在污穢的環境中,像蟬蛻殼一樣超塵脫世,一塵不染,不為世俗所玷辱,周身潔白,出污泥而不染。料想屈原這種高潔的志趣,即使說可與日月爭輝也不過分吧。
荊 軻 刺 秦 王
(荊軻)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①。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②之頭,及獻燕督亢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④奉地圖柙,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⑥,卒⑦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⑧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⑨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⑩,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注釋
①中庶子:秦、漢所置官名。掌管王族版籍。中:宮中。 ②樊於期(?—前227):戰國末秦將。因得罪秦王政,被族沒,亡奔燕歸太子丹門下,為使荊軻入秦得見秦王,他自剄。 ③督亢:燕國南面肥沃的地方,其地約當今河北涿縣、定興、新城、固安一帶。 ④秦舞陽:《戰國策》作“秦武陽”。 ⑤圖窮而匕首見:地圖翻完,短劍就露了出來。見:通“現”。 ⑥愕(è):驚得呆了。 ⑦卒(cù):同“猝”,突然。 ⑧夏無且(jū):人名。 ⑨箕踞:兩腳張開,蹲坐在地上,模樣如箕。這是蔑視對方的表示。 ⑩差(cī):等級。
譯文
(荊軻)于是就到了秦國,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為他先向秦王進言道:“燕王確實被大王您的聲威所震恐,不敢出兵抗拒大王您的將士,愿意全國上下都隸屬于秦國做臣子,排在各諸侯國的行列里,像郡縣一樣交納貢物和賦稅,只求能夠使他們敬奉守護其先王的宗廟。因恐懼不敢親自前來陳述,謹砍下樊於期的頭,并獻上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用匣子密封了起來。燕王在朝堂上還舉行了拜送儀式,特派使者把這些情況報知大王,請求大王您的指示。”
秦王聽了此事,大為高興,便穿了上朝的禮服,設置了有九種禮賓人員的最隆重的儀式,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的匣子,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按次序前進。走到殿前的臺階下時,秦舞陽臉色大變,全身戰栗,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來譏笑秦舞陽,又上前謝罪說:“北方藩屬蠻夷地區的粗野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恐懼戰栗。請大王您稍稍寬容他一下,讓他能夠在大王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軻說:“取秦舞陽所拿的地圖來。”荊軻拿地圖送給秦王,秦王打開地圖觀看,卷著的地圖被完全展開以后,匕首顯露了出來。荊軻便乘機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向秦王刺去,還未刺到身上時,秦王大吃一驚,引身閃過匕首而急速站起,因而把袖子掙斷了。他抽劍防衛,因劍太長,卡套在劍鞘中拔不出。當時驚慌急迫,劍又套得很緊,所以不能馬上抽出劍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繞著殿中的柱子跑。大臣們都驚呆了,因為事情來得突然,出人意外,大家都失去了常態。而秦國的法律規定,在殿上侍從的大臣們都不準攜帶任何武器;許多侍衛官拿著武器又都排列在殿下,沒有詔令召喚不準上殿;正在急迫的時候,秦王也來不及召喚下面的侍衛,因此荊軻才能追趕秦王。大臣們在倉猝之際,驚慌急迫,又沒有什么武器用來反擊荊軻,只好用手一齊撲打他。這時,侍從醫官夏無且用他所捧的藥袋子投擊荊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倉猝驚惶之際,不知怎么辦,這時侍從人員才想起說:“大王您把劍推到背上,這樣好拔出劍來!”秦王就把劍推到背上,于是抽出劍來反擊荊軻,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無法追趕,便舉起匕首投擲秦王,沒有擊中秦王,只擊中了銅柱。秦王再砍荊軻,荊軻被砍傷八處。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了,便倚著柱子大笑,叉開腿坐著罵道:“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我想活捉你,一定要得到你歸還各國侵地的盟約去報答太子。”這時侍衛人員便上前殺死了荊軻。
秦王不高興了很長時間。不久后評論功過,賞賜群臣及應當辦罪的各有差別,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說道:“無且愛護我,才會拿藥袋子去投擊荊軻啊!”
韓 信 拜 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①。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②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③。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④。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戲下⑤,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⑥。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⑦,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至南鄭,諸將行⑧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⑨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咤⑩,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⑬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注釋
①治生商賈(ɡǔ):以做買賣謀生。 ②數(shuò):多次。 ③晨炊蓐(rù)食:早晨不到起床時做好飯,端到床上吃掉。蓐,同“褥”,草席。 ④蒲伏(púfú):同“匍匐”,在地上爬行。 ⑤戲(huī)下:戲,同“麾”;“戲下”即“麾下”。 ⑥連敖:接待賓客的小官。一說管谷倉的小官。 ⑦滕公:即夏侯嬰,時任太仆,曾為滕令,故稱滕公。 ⑧諸將行(hánɡ):諸將輩。行,輩。⑨謁(yè):進見。 ⑩喑噁叱咤(yìnwùchìzhà):喑噁,使性懷怒;叱咤,怒喝聲。 廢:此處作“退”字解。 刓(wán):同“玩”。 ⑬檄(xí):長一尺二寸的木簡。
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還是平民的時候,家里很貧窮,又沒有好的德行,未能被推選為地方官吏。他又不會經商謀生,經常依靠別人來糊口度日,人們都討厭他。他曾多次到下鄉南昌亭亭長家里去要飯吃,一吃就是好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對這事也很頭疼。于是就一大早把飯做好,在床上就把飯給吃了。到吃飯的時候,韓信來了,就不再給他準備飯了。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很生氣,從此就和他們斷絕關系,離開了他家。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也在那兒漂洗絲綿,有一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給他飯吃,連續漂洗了十幾天,天天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報答您。”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的,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的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內心是很膽怯的。”并且當眾難堪韓信說:“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劍來刺我,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爬過去。”韓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從他袴下爬了過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個膽小鬼。
當項梁渡淮北上的時候,韓信帶著劍投奔了項梁,做了項梁的部下,沒有什么名氣。項梁戰敗以后,他又歸屬項羽,項羽任他為郎中。他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沒有采用。漢王劉邦入蜀時,韓信又逃離楚軍歸附了漢王,但仍沒有什么名氣,只做了個管理糧倉的小官。后來他犯法當處斬刑,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輪到韓信時,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了滕公,說:“漢王不是想統一天下嗎?為什么要斬殺壯士呢?”滕公聽了他的話后感到很驚奇,又見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釋放了。和他交談了一番,很欣賞他。將此事告訴了漢王,漢王任命他為治粟都尉,但并沒有感到他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韓信曾多次與蕭何談論事情,蕭何很賞識他。
在去南鄭的途中,將領中有數十人半途逃亡,韓信揣想蕭何等人已經多次向劉邦推薦過自己,但劉邦并不想起用,于是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以后,來不及向漢王報告,就親自追趕韓信去了。有人向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聽了非常生氣,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樣。隔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生氣又高興,罵蕭何說:“你為什么逃走?”蕭何說:“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的。”漢王說:“你去追的是誰?”蕭何回答說:“韓信。”漢王又罵道:“將領中已逃跑了數十個你都沒去追,追韓信,這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于像韓信這樣的人是國家中獨一無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長期稱王漢中,那就可以不用韓信,如果決心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能與您共計大事的人了,這就要看大王怎樣決定了。”漢王說:“我也想向東擴展,怎么能愁緒滿腹地久居于此?”蕭何說:“如果大王決心向東擴展,能起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如果不能起用韓信,韓信終歸還是要逃走的。”漢王說:“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為將領。”蕭何說:“雖然你任命他為將領,但韓信仍然不會留下來。”漢王說:“那就任命他為大將軍。”蕭何說:“太好了。”于是漢王就要召見韓信任命他為大將軍。蕭何說:“大王一向對人輕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將軍,就好像叫小孩子似的,這就是韓信所以要離去的原因。大王如決心要拜他為大將軍,就要選個吉日良辰,沐浴齋戒,設置高壇、廣場,準備好拜大將軍的儀式才可以。”漢王同意了蕭何的意見。諸位將領都很高興,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軍時,原來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韓信的受職儀式結束后,漢王坐了下來,說:“蕭丞相曾多次贊賞將軍,將軍用什么良策來教導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后就問漢王:“現在要向東擴展,爭奪天下霸權,您的對手豈不就是項羽嗎?”漢王說:“是這樣。”韓信說:“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敢善戰、兵力精強方面與項王相比怎么樣呢?”漢王沉默了好大一會兒說:“我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后贊同地說:“我也認為大王在這幾方面不如項王。然而我曾事奉過他,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厲聲怒喝時,千百人都嚇得膽戰腿軟,然而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平素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人生了病,他能夠同情地流下眼淚來,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給他們吃。但到了別人有了功勞應當加賞封爵時,他卻把加賞封爵的印信玩弄得棱角磨沒了還舍不得授給人家,這就是所謂的婦人之道。項王雖然已稱霸天下,而且諸侯都臣服于他,但他不居守關中而以彭城為都城,違背了與義帝的約定而把自己親信的人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見項王把義帝驅逐到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的君王,占據了好地方而自立為王。凡是項王軍隊經過的地方都遭到了蹂躪和破壞,天下人都很怨恨,百姓也不愿歸附,只不過是迫于威勢,勉強服從罷了。名義上雖為霸王,實際上已失去了民心,所以說他的強大很容易衰弱。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敢善戰的人,有什么敵人能不被誅滅呢?把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的大臣,那還有什么人會不服從你呢?率領正義的軍隊,順從思鄉東歸將士的心愿,向東進軍,還有什么人會不被打敗呢?況且分封在秦地的三個王都是秦國的將領,他們已經率領秦國子弟出來作戰好幾年了,被殺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了他們的部下投降了諸侯,到了新安,項王用欺詐的手段坑殺了秦國的降兵二十余萬,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沒有被殺,秦國的父老兄弟們怨恨這三個人,而且恨之入骨。現在項羽倚仗威勢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地的百姓并不擁護他們。大王入武關時,秋毫無犯,廢除了秦國的苛刻刑法,和秦地的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希望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當在關中為王,關中的百姓也都知道這件事,可是大王失掉了應得的封爵而入漢中,秦地的百姓沒有不怨恨的。現在大王舉兵東進,三秦地區只要發一道檄文就可平定。”漢王聽了非常高興,自己也認為與韓信相見恨晚。于是聽從了韓信的計策,部署了各位將領作戰的計劃。
龍城飛將李廣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受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于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后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①。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于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于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②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于文法。
后,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其后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余里,廣詳③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余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于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后韓將軍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猨④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注釋
①陳(zhèn):陣的古字,此處意謂擺好陣勢。 ②莫(mù):通“幕”。 ③詳(yánɡ):通“佯”。假裝。 ④猨:猿的異體字。
譯文
李廣將軍,陜西郡成紀縣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擔任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個人。舊居槐里,遷徙到成紀。
李廣家世代授受弓法,精于射箭。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擅長騎射,殺死和俘虜了很多敵人,當上了漢朝的中郎。他堂弟李蔡當時也身為郎官,又都擔任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經常跟隨文帝出行,時或沖鋒陷陣、突破關隘、格殺猛獸,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沒有遇上時機,假如你趕上高皇帝的時代,封為萬戶侯,那還用說嗎!”
孝景帝剛即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又調任騎郎將。吳、楚七國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攻擊吳、楚軍,奪了亂軍帥旗,在昌邑城下立了功揚了名。但因接受梁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回朝后,沒有獲得封賞。后調任上谷太守,經常和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流著淚對皇上說:“李廣的才氣,天下沒有能比得上的。但他自恃有本領,經常與敵人交鋒,恐怕活不長了。”于是,就把他調到上郡當太守。李廣歷任邊境各郡太守,后來才調任上郡,其間曾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各郡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中貴人跟隨李廣統率和操練兵馬以抗擊匈奴。中貴人帶著幾十名騎兵放馬馳騁,碰到三個匈奴人,就和他們打了起來。三個匈奴人以射箭還擊,射傷了中貴人,把他帶去的騎兵也幾乎殺光。中貴人跑到李廣那里說了這個情況。李廣說:“你們一定碰到射雕手了。”李廣于是就帶領一百名騎兵去追趕那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騎馬,徒步而行,已走出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而由他親自射那三個人,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他們剛把那個人捆綁在馬上,望見遠處有幾千名匈奴騎兵;匈奴騎兵也看見了李廣,以為是引誘他們的騎兵,都感到吃驚,便上山擺好了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都大為驚恐,想快馬往回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如果現在憑一百名騎兵逃跑,匈奴追趕射擊我們,我們就會立即完蛋。現在我們停下來,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部隊的誘敵者,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了下來,又命令說:“都下馬解下馬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很多而且離得這么近,如有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逃跑,可現在我們卻都解下馬鞍,表示不走,用這個辦法來堅定他們的懷疑。”于是匈奴的騎兵便未敢來攻擊。有一個騎白馬的將領出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上馬,與十多個騎兵奔馳過去,射死了那個騎白馬的匈奴將領,然后又回到他的騎兵隊伍中,解下馬鞍,并命令他的士兵都把馬放開,躺下休息。這時恰好天近黃昏,匈奴兵始終捉摸不透,不敢進擊。半夜,匈奴兵也以為漢軍在附近有埋伏的部隊,要乘夜襲擊他們,便全部撤走了。第二天清早,李廣才回到他的大部隊。大部隊因不知道他去的地方,所以沒有去接應跟隨。
過了好久,孝景帝去世,武帝登位。武帝的近臣認為李廣是名將,便把他從上郡太守任調回來擔任了未央宮的衛尉,其時程不識也擔任長樂宮的衛尉。以前,程不識和李廣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領軍屯。到出兵攻打匈奴時,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行陣,靠近良好的水源草地,就駐扎下來,住宿停留,人人自便。晚上也不敲刁斗來巡邏自衛,軍部的文書簿籍一概從簡,雖然也在遠處布置了偵探崗哨,但從來沒遇到過危險。程不識嚴格要求編制、隊列和行陣,晚上敲刁斗巡邏,軍吏處理軍事文件忙到天亮,軍隊得不到休息,可是也沒有遭遇過危險。程不識說:“李廣的部隊十分簡便,然而敵人突然襲擊它,卻無法突破。他的士兵也安逸快樂,都樂于為他拼命。我的部隊雖然緊張忙碌,但敵人也不敢來侵犯我們。”當時,漢朝的邊郡太守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匈奴畏懼李廣的謀略,士兵們也多喜歡跟隨李廣而苦于跟隨程不識。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多次直言勸諫而當上了太中大夫,他為人廉潔,謹守法令。
后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李廣以驍騎將軍的身份參加了這次行動,受護軍將軍節制。由于單于及時發覺了這種情況,退走了,漢軍都沒有戰功。此后四年,李廣由衛尉調任將軍,從雁門郡出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活捉了李廣。單于早就聽說李廣有才能,下命令說:“捉得李廣一定要活的送來。”匈奴騎兵捉住李廣,當時李廣又傷又病,他們便用繩索結成網讓李廣躺著,盛放在兩馬之間。走了十多里,李廣裝死,從眼縫中看見他身旁有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便突然縱身一躍,跨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他推下馬,奪了他的弓箭,騎馬向南奔馳了幾十里,又收集了自己的殘余部眾,帶領他們進入邊塞。匈奴幾百名追捕的騎兵追趕他,李廣邊跑邊拿起胡兒的弓箭,射死了追來的騎兵,因此得以脫身。回到漢京師后,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審判。法官認為李廣損失傷亡的人馬太多,自己又被敵人俘虜過,理當斬首,考慮他有功,贖罪作了平民。
轉眼間,在家已住了幾年。李廣家和退隱在藍田縣的前潁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常到南山中打獵。曾經在一天夜里帶著一個騎兵外出,和別人在鄉間喝酒。回來到了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呵斥并且阻止李廣通過。李廣的從騎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的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住宿在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后韓將軍調離右北平,天子于是就把李廣召回,任命他當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跟他一起去,到達軍中,就把他殺了。
李廣守右北平,匈奴聽到后,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因為躲避他,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有次外出打獵,看到草叢中的石頭,以為是老虎而發箭射去,射中石頭,箭頭也嵌進石頭里,走近一看,是塊石頭。接著又連射幾箭,卻始終不能再射進去了。李廣一聽說所在郡出現老虎,便常常親自去射。到他駐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老虎,老虎跳起來,撲傷了李廣,李廣最終還是把老虎射死了。
李廣廉潔,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吃喝都跟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中做了四十多年三千石俸祿的官,家里卻沒有多余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只胳膊像猿臂一樣長而靈活。他擅長射箭也是天賦的,雖然他的子孫和別人向他學習射箭,卻沒有一個能趕得上他。李廣口才笨拙,不多說話,和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或射箭比遠近,輸了的罰喝酒。專以射箭為愛好,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水斷糧的時候,見了水,如果士兵不全喝到,他就不近水邊;如果士兵不全吃到,他就不嘗飯食。他對待士兵寬厚和平而不苛刻,士兵因此也甘愿為他拼命。他的射法,看見敵人逼近,不到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不發箭;一發箭,弓弦一響,敵人就應聲而倒。因此,他帶兵作戰,好幾次遭圍困受辱,他射猛獸也被猛獸傷害過。
淳于髡巧諫齊威王
淳于髡①者,齊之贅婿②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③使諸侯,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④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⑤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⑥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⑦田者,操一豚⑧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窶⑨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⑩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后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⑬,侍酒于前,時賜余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⑮。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⑯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⑰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⑱在側。
注釋
①髡(kūn):原意為剃去頭發的刑罰。 ②贅(zhuì)婿:招女婿。 ③數(shuò):多次。 ④沉湎(miǎn):沉迷于酒。 ⑤蜚(fēi):通“飛”。 ⑥振(zhèn):通“震”。 ⑦禳(ránɡ):祭禱消災。 ⑧豚(tún):小豬,也泛指豬。 ⑨甌窶(ōulóu):狹小的高地。 ⑩穰穰(rǎnɡ):豐盛。 溢(yì):通“鎰”,古時黃金二十兩稱鎰。 惡(wǔ):何,怎么。 髡帣韝鞠(juànɡōujújì):帣:收衣袖;韝:臂套;鞠:彎曲; 眙(chì):瞪眼直視。 ⑮參(sān):通“三(叁)”。 ⑯舄(xì):底下有木片的復底鞋。 ⑰薌(xiānɡ):原意五谷香氣。薌澤:香氣。 ⑱嘗:曾經,經常。
譯文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于女家的女婿。身高不到七尺,為人滑稽,擅長辯論,多次出使各諸侯國,從未曾受過侮辱。
齊威王在位時,喜歡隱語,愛好荒淫作樂,通夜宴飲,沉湎在酒色之中,不理政務,而把國家大事委托給卿大夫。文武百官也放蕩淫亂,因而各諸侯國都來侵犯,國家的危亡,就在早晚之間。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而淳于髡用隱語去勸他說:“我們齊國的國都中有一只大鳥,停歇在大王您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您知道這只鳥是怎么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就罷了,一飛就會沖天;不叫也就罷了,一叫就會驚人。”于是他馬上接見齊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獎賞了一個治理最好的,誅殺了一個治理最差的;又整頓軍隊,迎擊來犯的敵人。于是各國大為吃驚,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給齊國,齊國的聲望一直維持了三十六年。這些事情都詳細地記載在本書《田完世家》里。
齊威王八年,楚國大舉出兵進攻齊國。齊威王派淳于髡前往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黃金百斤,四匹馬拉的車子十輛,作為禮物。淳于髡仰天大笑,口張之大把帽帶子都全部弄斷了。威王說:“先生嫌禮物少了嗎?”淳于髡說:“哪里敢!”威王說:“那你的大笑難道還有其他什么道理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方來,看見路旁有個向田神祈禱的人,手里拿著一只豬蹄、一杯酒,祈禱說:‘(請田神保佑,)讓易旱的高地上的谷物盛滿筐籠,讓低洼肥沃地里的莊稼裝滿車輛,五谷豐登,滿屋滿倉。’我見他拿的東西少,而要求的卻多,所以笑他。”于是齊威王把禮物加到黃金一千鎰,白璧十雙,駟馬之車百輛。淳于髡告辭出發,到了趙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齊威王十分高興,在后宮擺酒宴,接見淳于髡,賜給他酒,問道:“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呢?”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也會醉,一石也會醉。”齊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還能喝一石呢!其中的道理能說出來聽聽嗎?”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承蒙賞酒,執法官站在身旁,御史官站在身后監視禮儀;我膽戰心驚,伏在地上低頭喝酒,這樣不過一斗就醉了。倘若雙親有尊敬的客人,我扎起袖子,躬身跪著,在前面陪席,不時賞給我殘酒,我捧起杯子為他們祝福,連連起身應酬,這樣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倘若朋友交游,好久沒有會面,忽然相見,高興地追述往事,傾吐衷腸,這樣大概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鄉里間的聚會,男男女女混雜地坐在一起,慢慢地相互敬酒,一邊喝著一邊又玩博棋、投壺的游戲,呼朋喚友,三五成群,男女握手言歡也不受處罰,瞪著眼直瞧對方也沒有禁忌,前面地上有落下的耳環,后面地上有失掉的發簪,我內心里喜歡這樣的場面,喝上八斗卻有兩三分醉意。天黑了,酒殘了,把剩下的酒合在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交錯,杯子盤子雜亂,堂上的蠟燭已經熄滅,女主人單獨留下我,送走了其他的客人,綾羅短襖解開了衣襟,略微聞到陣陣香氣,在這個時候,我心里高興,能喝酒一石。所以說酒喝過度而亂就到來,快樂到極點就產生悲哀。一切事情都是如此。”這說的是什么事情都不能達到頂點,如果達到了頂點,就必然走向反面轉為衰敗。淳于髡用這話來婉轉地勸告齊威王。齊威王說:“好!”于是就停止了通宵的宴飲,任命淳于髡做接待外賓的交際官。從此每逢王族舉行宴會,淳于髡常常在座。
上一篇:《北史·酈道元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后漢書·范 滂 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