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 《禮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51〕,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52〕豫〔53〕,當其可之謂時〔54〕,不陵節〔55〕而施之謂孫〔56〕,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后禁,則捍格〔57〕而不勝〔58〕;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59〕逆〔60〕其師,燕辟〔61〕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62〕而弗牽〔63〕,強〔64〕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65〕,微而臧〔66〕,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67〕,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68〕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69〕二:當其為尸〔70〕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71〕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72〕,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記問〔73〕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74〕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75〕;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76〕類。鼓無當〔77〕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78〕;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79〕;學無當于五官〔80〕,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81〕,五服弗得不親。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82〕也,此之謂務本。
〔注釋〕發慮:深思熟慮。憲:法令。(xiǎo)聞:小有聲名。就:親近。體:關懷。道:道理。君:君臨。《兌命》:《尚書》中的《說命》。典:經常。旨:美味。反:反省。學學半:教與學各學得一半。黨:周制五百家為黨。庠:學校。術:當作“遂”,郊區。序:學校。比年:每年。離經:讀斷經書的句逗。辨志:辨別志向。樂群:友愛同學。知類通達:觸類旁通。強立:獨立判斷的能力。反:違背。說:通“悅”。蛾:大螞蟻。術:學習。皮弁(biàn):古代的一種帽子,用白鹿皮制成。祭菜:以萃、藻之類水草祭先師。《宵雅》:即《詩經·小雅》。肄三:即《小雅》中的《鹿鳴》、《四牲》、《皇皇者華》三篇。鼓篋:聞鼓聲而啟篋。孫:通“遜”,順也。夏楚:指楸木和荊條,均可作鞭子。卜禘:大祭祀前要占卜,故稱卜禘。視學:考察學業。躐:超越。倫:原則。官先事:做官先學辦事。居學:居家的學習。操縵:練習彈琴的指法動作。博依:詩的比喻,比興。一說指可以歌詠的雜曲。雜服:區分等級身份的各種禮服制度。藝:娛樂。藏:積累。務時敏:隨時努力精進。厥修乃來:才能學成。呻:吟誦。占畢:書籍。數:頻繁。誠:真心、自愿。悖:混亂。佛:同“拂”,違背。〔51〕刑:成。〔52〕之謂:即“是謂”,叫做。〔53〕豫:預防。〔54〕時:適時、及時。〔55〕陵節:陵,超越;節,指年齡和智力高低程度。〔56〕孫:順。〔57〕捍格:抵觸。〔58〕勝:承受。〔59〕燕朋:即宴朋,酒肉朋友。〔60〕逆:違背。〔61〕燕辟:貪圖享受玩樂。〔62〕道:引導。〔63〕牽:強迫。〔64〕強:勸勉。〔65〕達:通曉。〔66〕臧:善、中肯。〔67〕長:官長。〔68〕惟:順從。〔69〕所不臣于其臣者:不把臣子當臣下看待的。〔70〕為尸:扮作受祭的神。〔71〕庸:功,感謝老師有功于己。〔72〕節目:木之節。〔73〕記問:記誦詩書以待問。〔74〕冶:冶工。〔75〕箕:簸箕。〔76〕丑:比。〔77〕當:處于。〔78〕弗得不和:無鼓則不和諧。〔79〕章:彰顯。〔80〕五官: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81〕五服:血緣親疏的等差,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82〕委:水的下流。
(施忠連)
〔鑒賞〕《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學的專論。它的成篇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前3世紀之間。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全文雖然不過只有1229個字,但概括和總結了先秦時期豐富的教育思想和各種教育實踐活動。
《學記》開宗明義,首先表達了儒家對教育的功能與目的的認識。它從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提出教育是為了“化民成俗”和“建國君民”,就是用道德觀念和知識教育人,提高人民的精神素質和文化水平,轉變不良的風俗習慣,從而能夠更有成效地治理國家和社會。《學記》把教育同完善個人與社會進步相聯系,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后來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
性善論是《學記》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學記》把受教育者比喻為玉石,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一方面說明了學習對于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儒家認為人同玉石一樣,生來具有美好的本質,從而表現了他們對人的發展的種種可能性充滿了無限信心。正是由于對于人的價值和精神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因而《學記》在教育學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上能夠提出許多卓越的見解。
《學記》從教育的實際狀況出發立論,它看到當時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教師不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一味地讓學生朗讀課文(“呻其占畢”);總是教訓、灌輸,而不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多其訊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顧趕速度,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只按照教育者的想法,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內心需要來決定講授內容(“使人不由其誠”);不針對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因材施教,發揮其特長(“教人不盡其材”)。文章指出這些問題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厭學,缺少學習的自覺性,對教師不滿,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針對這些弊端,《學記》提出了教育應遵循的方法:(1)“豫”,就是預防為主,“禁于未發”,引導學生在其不良品性尚在萌芽狀態時就加以克服。(2)“時”,就是抓住時機,及時施教。要讓青少年適時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讀書。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則要善于抓住契機,及時點化。(3)“孫”,即循序漸進,“不凌節而施”。這就要考慮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性,安排教學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4)“摩”,就是要鼓勵學生互相切磋琢磨,取長補短。
與此同時,《學記》又總結了學生在學習中應當加以糾正的四種傾向。第一是“失則多”,就是貪多務博,知識面廣,但淺嘗輒止。第二是“失則寡”,就是貪深求精,但是知識面狹窄。第三是“失則易”,學習速度快,但是不扎實。第四是“失則止”,其優點是穩步前進,缺點是畏難止步,一曝十寒。《學記》看到這些缺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同,產生的原因也各異,因此要求對學生做具體分析,針對實際情況因勢利導,發揚其優點,克服其缺點,將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因為“多”則知識淵博,“寡”則精深專一,“易”則充滿信心,“止”則認真對待。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做轉化的工作。
孔子所開創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傳統主張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因此重視啟發式教學。《學記》對此有透徹的闡述,具體說來就是要“道而弗牽”:循循善誘,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而弗抑”:不斷地鼓勵學生,對他們提出高要求,但不要壓抑他們的個性,這就要增強他們的信心,鼓舞他們的熱情,督促他們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力量;“開而弗達”:激勵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要急于提供現成的答案,而要引導他們獨立思考,自己鉆研,尋求結論,不要越俎代庖地幫助他們求得通達。這樣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和”),教學才會成為師生共同努力、雙向互動的過程,學生的發展才會順利(“易”)。很明顯,啟發式教學就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這就是現代教育所推崇的學生主體論。
《學記》也十分重視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它主張尊師,要求君主不要把老師當成臣下那樣隨意支使,就是說要把他們當成精神的指導者加以尊重,認為其結果是“民知敬學”。《學記》認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因此《學記》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要有卓越的道德品質,廣博的知識,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專業知識,能夠隨時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的道理,懂得、并能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講解問題的時候,應該做到語言簡明而透徹、精微而穩妥,舉例不多但卻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地說明問題。關于教師如何進行自我提高的問題,《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學相長”的思想。《學記》認識到教師教導別人的教育實踐也是一種學習,學生的疑難能夠促進教師對所教的內容作更深的鉆研,從而對它們有更透徹的理解。
對于學制、考查的制度和標準,《學記》也作了具體的規定。它提出學制九年,學校經過一個階段就要考查學生的學業及品行:第一年考查其分析經文、闡述經義的能力,了解他們的志趣;第三年考查他們是否專心學習,與周圍的人是否和睦相處;第五年考查他們的知識是否廣博,是否敬愛老師;第七年考查其研究學業的本領和交游擇友的能力,合格者謂之“小成”。到第九年,考查學生在學術上融會貫通的能力,是否有自強自立的堅定志向,合格者稱為“大成”。《學記》所建立的品性、學業、心理并重的考核制度,對我國當代的教育評估體制仍然具有啟迪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學記》十分重視教育者對學生心理特點的考察,要求了解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針對不同的心理素質開展教學,促進學生心智的健康發展。它所說的“知其心”,就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遇到各種問題時的思想活動,還要知道學生的性格缺陷的心理根源。它強調“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就是說只有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才能對癥下藥,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說《學記》首開教育心理學的先河。
關于正課學習與業余愛好之間的關系,《學記》也發表了一些精辟的見解。它指出學生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正課學習上,又要有廣泛多樣的業余愛好,兩者兼顧,相互補充,使業余愛好有助于正課的學習。這樣,學習活動就會有張有弛,活潑多樣,饒有興致。
《學記》相當全面而深入地論述了教育學的各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完備,更加系統化。《學記》對我國古代的教育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一篇:堯典·《尚書》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修身·《荀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